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家住在什刹海

我家住在什刹海

作者:赵书华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6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家住在什刹海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0156720
  • 条形码:9787200156720 ; 978-7-200-15672-0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家住在什刹海 本书特色

什刹海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什刹海地区厚重的人文资源和传统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60余位土生土长在什刹海地区的原住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拿起了笔、真实生动地用文字、绘画和摄影图片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己在什刹海地区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记述了胡同文化、大院文化的所感所受。

我家住在什刹海 内容简介

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50年代出生在什刹海畔的一代人,他们目睹和感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什刹海的巨大变化。什刹海对这代人来说,有着河的味道、海的胸怀,展示着自然的流水与人文的情怀;这代人生活在这里的印记是传承者的印记、讲述者的印记;他们记述的景,不单是景,而是情中之景;他们道出的情是景中独有的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这代人拿起了笔,书写着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什刹海,展示着他们对什刹海历史价值和人文环境的真情实感,表述着他们的乡愁和眷恋。他们中间有年近和年过花甲的亲历者,也有岁在古稀甚至年逾耄耋的当事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亲身经历的平凡小事连成思想的串珠,圆一个真实的梦境,展现一个美丽的回归。

我家住在什刹海 目录

**辑 什刹海回望

我与什刹海 吴元增/文 003
古稀之年话什刹海 许文安/文 010
积水潭——西海的变迁 苏佑明/文 017
什刹海的四季 朱 同/文 022
积水潭游泳场——儿时的乐园 潘 文/文 030
什刹海南五王府 周立中/文 036
美丽的什刹海 王丽丽 姬 红/文 040
后海情结 王铁成/文 045
我与什刹海的情缘 樊 琼/文 053
昔日后海的家园 何其敏/文 060
小胡同和大楼里的孩子们 王德泉/文 066
航海俱乐部 屠式璠/文 070
从什刹海体校走出来的汪成五 汪成五/口述 杨国青/文 074
我家住在什刹海 邵 飞/文 080
艺术的虔敬与救赎 张维志/文 086
寄托精神的家园 郗仲平/文 090

第二辑 百姓的生活

德胜门下藏童趣 林育栋/文 103
守住纯真的记忆 黄文平/文 107
胡同里的市井生活 李少武/文 112
家住柳荫街 孙玉梅/文 118
从羊角灯到小新开 赵书华/文 122
吹着海风长大的北京妞 王 莉/文 131
什刹海湖畔的老宅人家 李建国/文 136
后海柳荫慈母情 桑 静/文 146
打破生命纪录的爷爷 郭威娜/文 149
德胜桥边的四世同堂 何国燕/文 152
远亲不如近邻 石振桐/文 155
小翔凤的爱 肖丽英/文 159
金丝套中情 柳玉华/文 163
银锭桥的百姓商圈 吴胜九/文 167
这儿留下我半生的印记 郭秀荣/文 171
我的小学生活 周 力/文 179
我童年生活的摇篮 金馨钰/文 182
银锭观山赞家园 王益生/文 187
后海的音乐男孩 梁金钟/文 194
童年的小书屋 岳洁英/文 199
我的老爸是票友 白 燕/文 203
钻研创新在什刹海 王滨滨/文 208
玩就得玩出彩 丁德林/口述 朱 同/文 211
后海记忆花絮 方 红/文 217

第三辑 胡同中的大院

麻花电台的回眸 史文芳/文 225
银行大楼宿舍的孩子们 闫会平/文 232
大新开10号 徐小兵/文 236
儿时生活记忆 康 莉/文 243
龙头井的四合院 谢 强/文 248
大院的变迁 苗淑慧/文 256
小时候住在大观园 黄薇薇/文 259
老帅府内的童趣 刘迎春/文 265
结缘恭王府 李少武/文 270
卫生部宿舍大楼 [美]王燕平/文 275
伙伴儿 [加]王燕丁/文 281
大院里的深情厚谊 张 骊/文 289

第四辑 走进什刹海

走进什刹海 张 黎/文 297
我心中的那片海 井玉林/文 302
留下童年一段情 李建国/文 306
什刹海畅想 杨国青/文 310
心中的海 张小琴/文 315
梦中的海 石 国/文 318
我的幸福童年 刘松涛/文 322
忘不掉又回不去的地方 李 兰/文 327
银锭桥上如钩月
?——纪念姐姐诸学时二三事 诸庆时/文 331
在海边儿的季节里 郑又福/文 336
风雨中的前行与感动 李永浮/文 343
情系什刹海 孙凤阁/文 350
什刹海——你是那么美丽 刘 苗/文 356
魂牵梦萦什刹海 潘 文/文 359

后 记 取之不尽的文化财富 362

展开全部

我家住在什刹海 节选

童年的小书屋 岳洁英/文 我从小就生长在美丽的什刹海湖畔。在银锭桥直通南面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大金丝胡同里,有一个典雅而幽静的院落,那就是我的家,我的童年直至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春天来了,我家院子里充满了浓浓的春意。燕子又飞来了,忙着在北屋的房檐下筑巢。院子东面的杏树、桃树也在悄悄地吐着绿芽。奶奶精心栽培的一盆盆海棠花,从屋内搬到屋外,整齐地摆放在了南屋窗下的石台儿上,那淡粉色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嫩,俯下身来便可闻到淡淡的花香。院子北面的土地上,两大捧马莲各自围成圆形的花坛,翠绿的叶子像一条条美丽的丝带,你靠着我,我拥着你,紫色的马莲花竞相怒放着,不时飘过一阵阵醉人的清香……往事如烟,岁月荏苒,半个多世纪的过往,岁月冲淡了我的许多记忆,唯有常常经过银锭桥到小书屋看书的这一情景,永远也挥之不去。 我记得那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到放暑假,银锭桥就会热闹不少。孩子们在桥上跑上跑下,你喊着二妞,他叫着顺子,追逐着、打闹着。我还会想起在桥头卖冰棍的老奶奶,那木制的小推车,那四五个竹壳冰筒及盖在冰筒上的白色小棉被。老奶奶花白的头发被风吹拂着,晒得黝黑的脸上总带着微笑,有些沙哑的声音不停地吆喝着:“小豆冰棍儿——三分一根儿,奶油冰棍儿——五分一根……”同时,用绽满青筋的手麻利地给孩子们取出不同种类的冰棍,忙碌而快乐着。我每天上完学习小组路过银锭桥,总会买根冰棍,然后边走边吃,顺着前海东沿到小书屋去看书。沿途的风景很美,而前海的湖心岛,远远望去,一片碧绿,岛的四周有柳树环抱着,柳叶随风摇曳,像是一位位热情的舞者,欢迎前来登岛的勇士。这片水域既是游泳爱好者的天堂,也是考验勇气和耐力的战场。年轻人会时不时变换着泳姿,奋力向岛上游去。水性好的,很快就登上了小岛,向还在水中的伙伴们招手,呼喊着:“加油!加油!加油!”一时间水花四溅,大家三五成群地登上岛,这场景真让我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书屋附近的义溜胡同,这是从前海东沿到小书屋的一条必经之路。义溜胡同是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前海东沿,几十米长、一米来宽的细窄胡同,东边高,西边低,难怪有人叫它“一溜儿”胡同了。小书屋铺面房在地安门外大街的西南侧,离它不远处有个邮局。书屋门脸儿不算大,两扇木门上棕红色的油漆已经脱落了不少,推开门,房间不大,有二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屋里*显眼的是靠南墙的那三个又高又大的书架,上面琳琅满目地摆放着不同人群需要的书籍。大人们借阅图书,大都拿回家看,一个星期也就花上一两毛钱;而小孩子则会在书屋里坐上一两个小时,一分钱一本,不停地换着图书,直到把手中仅有的几枚硬币花光。书屋靠北面墙有四条长凳子,每条一米多长,能坐好几个人,摆放成前后两排。孩子们坐在那里“唰唰唰”地翻阅着连环画,你坐下,他起来,不停地借换着,真是把店主人忙得够呛!店主人是个约50岁开外的伯伯,个子不算太高,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和蔼可亲,孩子们都很喜欢他。他总是轻声地提醒大家“认真看,别讲话”“小同学挤一挤,往里面坐”,还时不时忙里偷闲地喝上几口大把儿缸子里面的水,习惯地用手向上推一推眼镜,微笑地看着我们。在书架前面有一大排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一些新书和杂志,在柜台一角还摆放着一个装零钱用的铁盒,里面装着不少的硬币,一分、二分……在小书屋,我度过的童年时光总是那么的快乐。然而,和小书屋结缘还得从我的姑姑说起。那时候我还没上小学,姑姑常常带着我到书屋去借阅图书。我总是问姑姑,这几本是什么书呀?姑姑告诉我,我就一本一本重复着书的名字,什么《家》《春》《秋》《牛虻》《金粉世家》……每次姑姑借完图书都会陪我在那里看上一两本小人书。那时候我总盼着姑姑早点儿去还书、借书,这样姑姑又能陪我在那儿看书了。姑姑爱看书,还经常把书中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讲给我听。一来二去的,我迷上了看书,迷上了小书屋。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乱花零钱。奶奶很疼爱我,经常会给我一两毛钱。自从我知道了小书屋,我的零花钱省下来不少。我把积攒起来的零钱换成硬币,放在一个小木盒里保存起来,小木盒中的零钱一层又一层渐渐“长”高了。转眼间到了1964年9月,我上小学了。就在放寒假的一天下午,天上飘着雪花,气温挺低的。奶奶不让我去看书了,我磨了半天,奶奶*后答应我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一起去看书。路上我俩手拉着手,一起溜着冰雪,又时不时用雪球打闹着,很快我们就来到了银锭桥上。雪中的前海和后海被白雪覆盖着,银装素裹,很是壮观,好一个童话般的冰雪世界! 我们顶着风雪来到书屋前,进了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只见屋子中央有一个大号的煤球炉子,长长的烟囱一直伸到窗外。此时炉火正旺,从炉子的缝隙中隐约可见那通红的火苗。小伙伴们都在认真地看着书,每个人的脸上都泛出了淡淡的红色。因为有这么一个大炉子,屋内显得拥挤了许多,凳子的间隔拉近了,大家挤在一起倒也是一幅温暖的画面。与此不同的是到了暑假,经常会下雨,我偶尔也会冒着小雨去看书。记得一次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天色阴沉,当我推开书屋门的一刹那,只见屋内灯光明亮,几把雨伞整齐地靠在墙脚的一侧,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我取完小人书正准备坐下看的时候,门被推开了,只见一个个子不高的男同学,没带任何雨具,头发湿漉漉地跑进来。当他站在柜台前准备选书的时候,店主人把一条干净的毛巾递给他,嘴里说道:“快擦擦头发,小心别着凉了!”这亲切的话语顿时使小小的书屋里充满了温情。我们除了看书学习增长知识,还被长辈们的关爱紧紧地围绕着。听着窗外有节奏的雨点声,我们专心致志地看着每一本书,在图书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着,使我们的童年充满了无限的幸福!我很珍惜在这里的一切一切……我真算是这书屋的常客了,店主人都认识我了,有了什么新书常推荐给我,并不时地跟我说:“别着急,慢慢看。”在那间书屋,我**次看到了《三毛流浪记》,这本连环画有许多册。因为我当时只上小学二年级,并不认识太多的字,每当看到书中的小三毛被人欺负,我心里很难过,我很同情他。我在连环画《西游记》中看到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大闹天宫的画面太有动感了,看得我的手脚都要动起来了。我看了数不清的小人书,有的只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意思,但小人书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总是把兜里的*后一分钱花完才肯离去。无论寒假还是暑假,假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总是过得飞快,每当要开学了,我知道要暂时告别那个小书屋了,心里总是恋恋不舍的。现在细想起来,寒暑假我要在小书屋分别花掉三四元钱,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长辈们为了满足我看书的渴望,经常给我一些零花钱。随着认字越来越多,我看书从肤浅地看图,到能简单地读懂大概意思了。偶尔我也会在假期里,借一两本儿童读物带回家来看。我喜欢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和他们分享我读书的快乐。开学了,我的小木盒总会变得空空的。我把吃糖果的钱用来看书了,眼界开阔了,知道了外边的大千世界,这很值得。我还会接着攒下去。直至现在,每当我看完一本好书,我都会与好友一起分享,都会把书中的精彩片段讲述给他们听。这就是我小时候经常读书养成的习惯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小书屋在岁月的变迁中已不知去向,然而童年美好的回忆,小书屋温馨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感谢小书屋培养了我热爱读书的兴趣,使我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再见了我成长的摇篮,再见了难忘的童年小书屋! (作者原住什刹海大金丝胡同)

我家住在什刹海 作者简介

赵书华,中共党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服务贸易与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已发表论文50多篇,独著和参著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1本,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服务贸易与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项目,受到业界的重视和好评,被聘为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和商务部服务贸易领域专家顾问。2012年退休后,倾心于对北京什刹海地区的文化发展研究,2017年领导和组织了100多位什刹海地区原住民作者完成了40万字的《甲子情系什刹海》大型文集。2019年组织60余位作者完成了《我家住在什刹海》一书的撰写工作,并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王德泉 ,中共党员,副编审。1980年至1990年,从事成人教育工作。1991年调入北京市科委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历任科技潮杂志社编辑、社长助理、社长。2007年受聘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史志办从事《北京志·新闻出版志》编辑工作。2015年(退休)至今接受返聘继续从事志书编修工作。在杂志社工作期间,专访并撰写多名著名科学家传记文章;1997年参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活动出版的大型图书《家居北京50年》撰文工作;主编《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在《大观园》《北京地方志》《当代北京研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篇。2016年加入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