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人与海
-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
>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系列注音版:小妇人(九品)
-
>
名家经典:水浒传(上下册)
-
>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必备公式(备考2023)
-
>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导读版)
-
>
经典阅读:青少年人文素养丛书--话本选
牛津通识课:引力
¥17.9¥28.0牛津通识课:黑洞
¥12.9¥28.0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19.8¥38.0中小学经典阅读名家名译高老头
¥12.0¥28.0文通天下爱的教育
¥12.0¥28.0
大地的故事/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4615577
- 条形码:9787554615577 ; 978-7-5546-1557-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地的故事/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科普大师法布尔写给青少年的地球科普入门书,20世纪影响青少年的100本书之一;从故事中聆听地球变迁的历史,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多姿多彩的风物人情;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协会获奖作品,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必读书目”“美国国务院推荐驻外机构学校教材”
1.科普大师法布尔写给青少年的地球科普入门书。
2.从故事中聆听地球变迁的历史,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多姿多彩的风物人情。
3.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协会获奖作品,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必读书目”“美国国务院推荐驻外机构学校教材”
4.美育教育必读经典,入选“20世纪影响青少年的100本书”。
大地的故事/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内容简介
《大地的故事》本书是科普巨匠亨利·法布尔所著经典名作, 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趣味科普佳作。全书分25 章,讲述了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方方面面,行文生动又严谨:大到地球的宏观环境,小到一块陆地、一条山脉、一处河流,海洋,极地,地心,山丘,作者皆系统、详致地讲述了相关知识。本书通俗易懂又趣味性强,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对读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
本书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赞誉,?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推荐阅读书目。
大地的故事/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目录
**章??地??球??001
第二章??物体的下落??009
第三章??月亮会不会掉下来??019
第四章 地球的运动??026
第五章 季节和气候??038
第六章 地球的两极??050
第七章 地球内部??058
第八章 地??震??066
第九章 为什么陆地不会沉入海底??073
第十章 火??山??079
第十一章 维苏威火山??088
第十二章 火与水??095
第十三章 山??脉??105
第十四章 河谷和平原??116
第十五章 勃朗峰??128
第十六章 索绪尔的登山之旅??137
第十七章??珀杜山??145
第十八章 雪永不会消融的地方??155
第十九章??冰??川??164
第二十章 大??川??173
第二十一章 湖泊和泉水??182
第二十二章 大??海??192
第二十三章 珊瑚岛??200
第二十四章 潮??汐??210
第二十五章??极??地??223
大地的故事/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节选
**章??地??球 著名作家圣彼得·伯南丁曾经说过,年幼时,他脑子里冒出过许多与地球和太空有关的奇怪想法:太阳看上去像是从一座山的背后升起,又落到另一座山的背后;天空仿佛是一座蓝色的拱形桥,或者说是一个倒过来扣在地球边缘的碗。他在脑海里设想过,要到达地球的边缘,是不是必须弯腰行走才能保证不碰到头?有一天,他决定去证实这一切,以解除自己的困惑。带上一些吃的东西,他就出发了,走了很久,只想能够早点儿亲手摸摸天空;可是随着他的不断前进,这座拱桥却在不断后退,仿佛永远也无法走到尽头。*后他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只好放弃了这次探险。但是,就算他按照原路返回了,他始终相信天空就是一座大拱桥,这样一来,到达不了、摸不着它就有了很好的解释了:他还不够高,腿不够长,力量不够大,当然无法碰到天空啦。
亲爱的读者们,大概你们年幼的时候也产生过类似的幼稚想法吧?觉得地球就是被蓝色的穹顶所包围的一片向四周无限延伸的广阔土地,只不过中间被山脉切割了。但是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天空中的任何角落都没有与地面相接,在地面上也找不到可以触碰到天空的任何一个地方,因为不管在哪里,天空的高度都是不变的。我们也知道:当我们直直地向前走时,会看到平原、山脉、海,却永远都无法走到地球的边缘。简单来说,地球是圆的。如果我们朝着一个方向一直走,*后我们还是会回到原点。
地球是一个在太空中飘浮着的体积巨大的球体。如果在空中有一个用绳子系着的大球,球面上有一只昆虫。假如这只昆虫想要从球的一边爬到另一边,那么它肯定可以顺利做到,途中不会遇到什么障碍物,也不会有突起的障碍阻碍它前进。我们从各个方向来来回回,没有遇到任何障碍物,也没有触摸过天空,就完成了路途*遥远的旅程,乃至环球之旅,并*终回到起点。如此看来,地球的形状就应该是圆的,它是一个在太空中飘浮着的体积巨大的球体。至于我们头顶上的那个蓝色的穹顶,只是地球表面的空气通过折射形成的蓝色光线。
以下事实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圆的。有个旅行者要去一个小镇,他经过了一片十分平坦的平原,这片平原上并不存在可以挡住他视线的事物。当他站在平原的某个地方上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小镇尖塔的*高点,那也是小镇*高的地方。等他站得离小镇近一点儿之后,就可以看见尖塔的整个顶部,接着是它的屋顶,*后才能将整座尖塔尽收眼底。也就是说,随着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我们*先看到的是它的*高点,*后看到的是它的*低点。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就不是这样的了。站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直接看到塔的全身,而不是先看到顶部,然后再是底端。如图1所示,在塔的右侧,不论是站在A点还是B点,都可以直接看到塔的全身。假如地球是圆的,那么远处的物体就会因为地球表面弯曲而被挡住,就像我们之前所讲的那样,物体将会从顶点开始慢慢出现在我们眼前。因此,如图2所示,站在A点的话,是根本看不到塔的,因为视线被地球弯曲的表面挡住了;站在B点,也只能看到塔的上半部分;而站在C点,就可以看到整座塔了。
在陆地上,那种视野宽广又十分规则的观察点是很少的,因为总是会有山脉和数不清的植物对我们的视线进行干扰,所以,任何塔或者说尖塔映入我们眼帘的顺序都是从顶部到底部。而海面突起的表面与地球表面的弯曲度差不多,因此,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海面上,我们就可以对地球的形状是圆的这一事实做出非常优秀的解释了。
当一条船慢慢地靠近海岸时,船上的人*先看到的是山顶,接着是高塔的塔顶等建筑物的*高点,*后才是海岸。同理,岸上的人看到的物体的顺序依次是船的上桅杆、中桅杆、船帆、船身。如图3所示,如果船是从海岸起航的,那么这些物体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顺序则与船开向海岸时的顺序相反,即*先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是船身,接着是船帆和中桅杆,*后才是上桅杆。 也可以用地平线的形状证明地球是圆的。“地平线”一词出自希腊语,是“边界、界限”的意思,用来指人站在地面的某个地方所能看到的全部范围。
地平线似乎连接起了天空和地面。当观察者站在绝对平坦的地面上时,就会形成一个地平线圈,这个地平线圈的中心就是观察者本身。在海上,地平线的形状会表现得更明显,就像一个与蓝天相接的巨大的圆盘。如果地球是平的,影响视野的因素就只有视力的好坏,而且只要望远镜足够强大就可以看到距离自己任意远的物体,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事物会变得一览无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算你用*好的望远镜,也无法看到地平线另外一端的物体。这样看来,地球就不可能是平的,而是圆的。我们看一下图4,就能把这些都弄明白了。假设OB是球面上方的一条垂线,我们从A点看向球面,可以看到哪些部分呢?答案十分简单。我们可以以A点为起点画出AK这条直切线,使K点与球面相切,那么AK表示的就是我们的视线,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也就是AK和A点之间的范围,而超出这个范围的地方都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如果,我们再以A点为起点画出与AK类似的其他直切线,如AP、AQ、AR、AS等,这些直切线的另一个端点都会落在球面上,*后,这些落在球面上的端点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这样看来,从OB上的其他点画线,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如此看来,要是不管我们在哪个点看到的地平线都是一个圆的话,那么地球肯定是一个球体。
这个被我们称为地球的球体,周长约为4万千米 。这个数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会对此进行讲解。如果你以前爬过塔,当站在塔上俯瞰周围的景色时,你一定被眼前那无限延伸的土地给震撼了,而那蓝色的地平线好像真的很遥远,在记忆中,那就是*遥远的距离。地平线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从塔顶我们到底可以看到多远呢?这取决于两样东西:塔的高度和地面的凹凸程度。我们再来看看图4,如果不以A点为观察点,而是将其设在较高的B点,那么视线的另一端就会落在球面更远的地方,例如H点,这样一来我们的视野就更宽了。也就是说,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此外,在山脉广泛分布的地方,凹凸不平的地面不仅会对人们的视野造成影响,也会使地平线受到限制。假设地面和海平面一样平坦,再把观察点设在高度为142米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钟楼上,这样一来,地平线的周长就是40千米。如果有另一个拥有强壮双腿的圣彼得·伯南丁,想要走到从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钟楼上看到的地平线,就只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如果他完成了,那么到了第二天他可能就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勇气再出发了。我们巨大的地球的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是我们从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钟楼上所看到的地平线周长的1万倍。
这时你一定会问:地球上的山脉和深谷那么多又那么庞大,使得地球表面变得坑坑洼洼的,那为什么还说地球是圆的呢?与陆地相比,你们更愿意相信海面是均匀的,因为我们看到的陆地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遍布着峡谷、山脉、平原以及悬崖峭壁,我们怎么会说它是规则的呢?我们是怎样从这个十分不规则的球面上把它的规则找出来的呢?我反过来向你们提问:橘子是不是圆的?你给出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虽然观察得仔细点就能发现橘子的表面也是坑坑洼洼的,不过这些小坑与它的体积比起来完全可以忽略,所以我们都认为橘子是圆的。同理,因为地球表面的这些高山、深谷与地球庞大的体积比起来也算不上什么,所以我也可以说地球就是圆的。下面我会证明这一点。
现在,我们用一个直径为2米的球来代替地球,这个球的表面必须是光滑的,然后在它的表面按照正确的比例将一些主要的山标出来。在这些山中,位于亚洲中部的珠穆朗玛峰是*高的,海拔大约是8840米,高耸入云,它的底部占据的空间非常大,甚至抵得上一个帝国的面积。这样的一座庞大的山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做何感想呢?如果我们要让这座大山按正确的比例在我们假设的球上显示,你知道用什么来表示吗?一粒沙子,一粒直径只有1毫米多的沙子!如此看来,这样一座庞大的山与地球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就像橘子表面*小的疙瘩一样,对于橘子来说,也是可以忽略的。至于欧洲*高的山峰——勃朗峰,我们只要用一粒直径只有半毫米的沙子来表示就可以了,它的海拔约4810米。不用再举更多的例子了,球面上类似这样的沙子有无数粒,而这些沙子就跟地球上的山差不多,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对于球体的形状毫无影响。也可以说,地球就是这个球的无限放大版。
那么地球为什么能够在太空中平稳地悬浮呢?是不是就像宫殿顶部的圣灯一样,有某种天体链将地球吊起来了?又或者就像地球仪的底座一样,有某个物体在支撑着地球?很多旅行者从世界各地开始环球之旅,但是他们都没有看见所谓的吊链或者支撑物。不管在哪里,他们看到的只有陆地、天空和海洋。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断定:地球在太空中是独自悬浮的。
那么,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嗯,这个问题很关键!不过试想一下,也许你就会知道地球不会掉下来的原因了。你能看到什么?广袤的天空、没有尽头的空间。如果你站在地球的另一端,你看到的是什么?依然是广袤的天空、没有尽头的空间。如果你位于大地和天空的分界线的两侧呢?也是如此。不管你在哪里,看到的都是广袤的天空和没有尽头的空间。现在请你告诉我:在这没有尽头的空间里,地球会向哪边掉呢?要是可以的话,请先告诉我,地球的上面和下面是怎么划分的?这里的上面指的是天空,但是请记住:不管在什么地方,天空都是不变的。要是你很清楚地知道地球不会掉到我们头顶的天空,那么你怎么觉得地球会掉到我们脚下的“天空”呢?我们不会怀疑地球会升到天空,那么我们也不要再怀疑地球会掉下来了吧。
在第二章,我们将会进一步讲解这个问题,我们会对物体掉落的原因进行讲述。不过,在此之前,让我们先对本章的要点做出总结:地球是独立存在于太空中的一个球体。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它的半径,即从球心到地面的距离约为6366千米。地球表面的庞大物体,如山脉、深谷等,对于地球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并不会影响地球的形状。 第二章??物体的下落 大家有没有听过《橡果和南瓜》的寓言故事?听过的,又是否嘲笑过嘉罗的不幸呢?故事中的嘉罗是一个佃农,他心地善良但有点自负。他认为南瓜不应该是在地里生长的,而应该是取代橡果长在橡树上的,只有类似南瓜这样的果实才配在橡树上生长。就这样,嘉罗一边十分不满地对上帝的杰作进行批评,一边在橡树下睡着了。
突然,从树上掉下来的一个橡果砸到了他的鼻子,使得他由于疼痛而醒了过来。然后,他发现有血从被砸到的部位往外流。这时,他立刻改变了态度,嚷嚷道:“哎呀,如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是南瓜而不是这小小的橡果的话,我可就太倒霉了。原来上帝安排南瓜在地上生长、橡果在树上生长是对的,现在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
亲爱的读者们,对于嘉罗的观点你们肯定会表示同意吧。假如南瓜长在橡树上,哪还有人敢在橡树下乘凉呢?
如果说,橡果的掉落让嘉罗明白了上帝的安排是对的,那么苹果的掉落则让牛顿明白了:上帝在安排一切事物时都是按照数量、重量和质量进行的,天体之所以能够有规律地运动是因为它们遵循了一定的力学定律。牛顿从幼年时期开始心中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当他路过一片苹果园时,突然有一个苹果落在他面前。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把苹果捡起来吃掉,然后就结束了。但是,当时的牛顿却问自己:苹果为什么会掉落下来?这个问题真是太愚蠢了!你肯定会说:那是因为苹果已经熟透了,所以才会从树上掉下来。不过等一等,先回答一下我的问题,或许你就会觉得对于一个小小思想家提出的疑问是很难不去思考的。
假如苹果树和白杨树一样高,那苹果还会掉下来吗?当然会的。假如这棵苹果树长高了10倍乃至100倍呢?苹果依然会掉下来。石头会从塔顶或者山顶掉下来,对于这一点,我们都非常清楚。假如有奇迹出现,这棵苹果树长到了4千米高,那么树上的苹果还会掉下来吗?当然会了。这就和人们坐在上升的热气球里往外扔东西一样,不管热气球升得多高,被扔出的东西*终都会落到地面上。这么说的话,那长在40千米、400千米乃至4000千米高的地方的苹果,还会掉到地面上吗?这还需要质疑吗?毫无疑问,不管苹果长在多高的地方,它*终都会掉到地面上。区别只在于,苹果从越高的地方往下落,落到地面的瞬时速度就越大。 那么现在,我们对于这个观点都持赞成态度:不管这棵苹果树是高耸入云还是消失在天际,树上的苹果都会掉到地面上。不过,要是用铅球取代苹果呢,它会像苹果一样掉到地面上吗?对此,你肯定会这样回答:当然会啊,而且铅球比苹果重,不管从多高的地方扔下来,铅球都比苹果更容易掉下来。回答得非常好,那么照你们这么说,无论从多高的地方让苹果和铅球掉下来,它们都会掉到地面上。你们已经将物体的下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清楚了。有时我甚至觉得就算铅球是在月球那么远的地方,也依然会掉到地面上。对此,你们怎么看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啊,要是没有任何阻止它落下的事物,它怎么可能会不落到地面上呢?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它肯定会落到地面上。
当你们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抬头仰望夜空时,一定会看见那颗巨大的有着银色光芒的球。它高悬在夜空中,什么支撑都没有。小心!如果按你们说的那样,这颗球将以极快的速度掉下来,重重地砸在我们的头上。这颗巨大的球就是体积约只有地球的1/50的月球。到时,你们一定会发出尖叫:“啊,月亮掉下来了!”没错,亲爱的小读者们,月亮真的掉下来了,于是也引出了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的那个问题。假如月亮掉到我们所在的地方,那么这种巨大的撞击力会将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撞得粉碎,并*终使其毁灭。实际上,月亮一直在下降,不过不用惊慌,因为即使月亮一直在不断地下降,但是它始终和地球保持着同样的距离。对你们来说,这好像是非常矛盾的。那么,我们立刻接着进行*初的研究,这样一来,就能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解释了。
我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再把手松开,那块石头就会掉回地面,将石头换成一个铁球、一块木头、一颗子弹、一滴水,结果并不会发生改变。不过像烟、云或者气球之类的东西,是不会落到地面上的,它们反而会升到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保持悬浮状态。并不是所有物体都符合被扔出去后一定会掉回地面这一基本定律的。这是因为这些能够在空中悬浮的物体本身的特性呢,还是因为外界对它们的影响呢?站在地面上将木头扔出去,木头会掉回地面,但是站在水里扔木头的话,木头却不会沉入水中,而是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木头比水轻。
现在,地球上的我们就仿佛正处于浩瀚的海洋底部。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就像是一片海洋,而我们就在这片大气海洋的底部。所以,如同海底的木头会浮到海面上一样,烟和云朵因为比周围的空气轻,也会从大气海洋的底部往上升。不过要是没有空气,烟、云朵以及气球就都不会上升了,这时一切物体都会落到地面,就像铅球那样。而且,要是没有空气,一切物体下落的速度都会变成一样的。石头啊,金属啊,木头啊,软木塞啊,等等,虽然它们的性质和重量都不一样,不过假如在同一时刻,从同一高度将这些物体扔下,那么它们就会一起到达地面。也就是说,如果在同一时刻将一小撮蓟花冠毛和一个100千克的铅球同时扔出的话,它们会同时到达地面。到这里,从你们疑惑的表情中我已经感觉到了怀疑的气息。什么?这怎么可能?是在开玩笑吧?一片羽毛、一张纸、一朵棉花自空中落下,它们的速度与铅球落下的速度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如果同时往窗外扔出一张纸和一个铅球,我们十分清楚地知道:先落到地面的肯定是铅球,而纸在落到地面之前会在空中飘一会儿。对此,我表示同意,不过在对我的错误进行指责之前,让我们再来看看根据你们的思考方式设想出来的这个“绝对正确”的实验。 我要跟你们说的是:金属球之所以会比纸张更早到达地面,都是因为空气的存在,空气会对两个物体产生阻力,进而给物体的下落带来影响。对于表面积大且质量小的纸张而言,空气的阻力非常大;但是对于表面积小且质量大的金属球而言,空气的阻力则非常小。因此,既然对于铅球来说这个阻力比较小,它就理所当然地先落到地面上了。假设有两个跑步水平一样的人,当他们一起在一片满是草丛的地面上赛跑时,是那个能够迅速将草丛推开的强壮的人获胜,还是那个只能费力将草丛推开的瘦弱的人先到达终点呢?答案非常明显,当然是前者会获胜。那么,铅球也是如此,与纸张比起来,它能够轻易地冲破空气的阻力,率先到达终点。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人在满是草丛的地面上赛跑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如果第二个人不去尝试自己开辟一条路,而是紧随**个人,直接从其开辟的路跑过去,在不具备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第二个人一定会紧跟在**个人的后面到达终点吧?你会说:当然会是这样啊。好,我们现在就先把金属球扔出去,再把纸张扔出去,这样前面的金属球就可以先开出一条路来,接下来,我们就会看见纸张以和金属球一样的速度沿着金属球所走的路线往下落。现在呢,我们拿出一张纸和一个一分硬币,在纸上用剪刀剪出与硬币大小差不多的一个圆形,再把这个圆形放在硬币上面,但是不要用胶水将其粘住,倒可以用唾液使它糊在上面,然后保持纸面向上地把硬币和纸张放在手指上,让它们从窗户落下。当我们听到硬币落地的声音时,这个实验就结束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会发现硬币和纸张是在同一时间到达地面的。不管你在进行这个实验时站的地方有多高,结果都是不变的,即硬币会和纸张一同到达地面,除非在下落的过程中纸张脱离了硬币。
对此,我们不能说纸张是被硬币推下来的,因为纸张在上,硬币在下。它们之所以能够同时到达地面,只是因为它们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是一样的,这与空气中没有阻力的情况相同。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要是不存在空气阻力,一切物体的下落速度都会相同。现在,你们总该相信这条让人觉得难以想象的定律是正确的了吧,我希望你们以后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之前,先找出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证据。世界上有很多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却成为铁一般的事实。
掉下来的物体在到达地面后,因为受到坚固的地面的阻止而停止了前进。不过假如物体落到了一个无底洞里呢,它会朝着哪个方向前进?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找寻答案了。
首先,我们将一颗子弹系在一条绳子的一端,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铅垂线,然后我们拿着绳子的另一端,使系着的子弹自然下垂,这时它就会任意摆动,不过*终它还是会停下来的。当子弹彻底静止的时候,被拉直的绳子指示的方向就是子弹前进的方向,原因很简单:在没有被拉伸的情况下,绳子是不可能顺着子弹的方向走的。所以,要想找出物体下落的方向,我们只要找出铅垂线指示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说,如果你把铅垂线放在绝对静止的水面上进行观察,你会发现铅垂线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偏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即它是垂直的。也就是说,绳子指示的方向就是垂直方向。垂直于静止的水面的线是不会向任何方向倾斜的,这个水面就叫作水平面,而这条垂直线就是这个水平面的垂线。 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这个确保垂直的方法,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建筑中,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无法确保这条铅垂线是直的,那么整个建筑就可能会出现不稳的情况。假设现在你要对房子的一角是不是直的进行确认,那么你就应该拿着一个铅垂线站在这个房角的前面,使铅垂线自然下垂,看一下这个铅垂线是不是完全挡住了墙角这条竖直的线。如果完全挡住了,那就说明房子建得很好,是直的。
刚才我们学习到:物体下落的轨迹是垂直于静止的水面的,即物体是垂直落下的。现在我们将这个水面换成海平面,那么从上面落下的物体在任何时刻都是与这个海平面垂直的。我们知道因为地球表面是球面的关系,水面也都是球面的,不过其他物体并不符合这个规律。不管是海平面、湖面,还是水桶或盆里的水面,由于它们的面积都非常小,表现出来的球面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我们暂时先把它们当成是平面的。如果物体落到平静的海面和水平面上时是与其垂直的,那么我们可以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在下面的图5中,我们将地球表示为以O为中心的球体,A、B、C是三条与球面垂直的线,即这三条线与球面上的弧线是完全垂直的。假如不发生任何偏移,只把这三条线向着球心延长的话,它们*终会相交于O点。我们再来看一下图中的线条D,它并没有垂直于球面,而是偏向了一边,如果将它也向着球心延长,*终也不会经过O点。因此,既然物体下落时都是与地球表面垂直的,那么下落的物体肯定都会移向地球中心。
在这个中心点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能够将所有物体吸引过来,使它们都向着它运动?是不是就像普通磁铁能够吸引铁一样,在这里有一块具有强大力量的磁铁呢?不,它的里面并没有那样一块磁铁。虽然我们对于地球中心到底有什么东西了解得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所有物体都会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运动与那个中心里面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假如让一个物体自由下落,它之所以会落到地面上,都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存在。这个引力并非地球任何一部分的专属物,而是在整个地球所有部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有向右的力、向左的力、向下的力,还有向上的力。这些力中的任何一个力单独发挥作用,都可能会使下落的物体沿着这个力的方向运动,只有当这些力同时发挥作用时,才会让下落的物体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运动。
一辆马车由两匹马拉着前行,要是只有右边的那匹马套上了马缰,那么这辆马车就会偏向右边;要是只有左边的那匹马套上了马缰,那么马车就会偏向左边;要是同时给两匹马都套上了马缰,那么它就会一直往前走。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一个自由落体的物体。我们假设将地球分成两部分,右边部分就相当于马车右边的马,左边部分就相当于马车左边的马:如果只有右边部分在发挥作用,那么物体就会向右运动;如果只有左边部分在发挥作用,那么物体就会向左运动;如果两个部分的力同时发挥作用,那么物体就会向着地球的中心运动。因此,所有下落的物体都会向着地球中心运动只是因为地球是以这个点为中心对称的,而不是因为这个中心点有着某种特殊的引力。
实验证明,物体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秒走过的距离是4.9米。我们都知道一秒钟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它是一分钟的六十分之一,而一分钟是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物体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每秒下落的距离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大,具体规律如下表所示:
大地的故事/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作者简介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做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主要作品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
-
谈文学
¥9¥20 -
秦朝其实很有趣
¥12.5¥35 -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全译本)
¥10.2¥24 -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短篇小说集
¥14.2¥38 -
趣味力学
¥15.4¥42 -
名家经典:水浒传(上下册)
¥18.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