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作者:周秉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33.4(6.7折) 定价  ¥49.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版权信息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1-14岁1.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研究楚辞的专家。 2.当代少年儿童普遍存在读不懂经典的问题,对国学经典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比较零散,本书通俗易懂接地气,以人物故事为中心,以时间和历史为线索,趣味性和可读性强,避免了原著或译注等版本晦涩难懂和对经典故事点到为止的缺点。 3.符合现代教育学习国学经典的要求,今年高考全国卷i的阅读材料,出自本书第二编齐桓身后凄凉一节内容。也很适合老师、家长和学生做为课外读物来学习。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讲的是《楚辞》的故事。 《楚辞》是战国末叶至西汉初期流行于楚地诗歌集,也是中国文学目前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主要讲述了战国楚人屈原的故事,由刘向编辑成集,共16卷。 今天,如何让广大中小学生以亲近的心态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进入这些故事呢?直接读《楚辞》这本书,是一种选择;读古人和今人的注释版《楚辞》,也是一种选择;甚至读直接翻译的白话文版本,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广大中小学生还有其他选择吗? 本书作者是精研楚辞的学者,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与楚辞中屈原的事迹结合,进行梳理分类,以简白的散文之笔表达屈原浪漫、激越的情感和上下求索的精神,并以故事的形式还原屈原对诸多历史问题的看法,便于中小学生轻松理解屈原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中小学生。本书为这些孩子们学习《楚辞》故事所传达的中国文化精神,打开了一扇新窗。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目录

**编 屈原事迹

01 少时颂菊立志

02 置身宦海波涛

03 自疏拜别郢都

03 流涕汉北岁月

04 彷徨换代之际

05 悲哀浪迹江夏

06 无奈涉江入湘

07 纠结湘西悲风

08 定心怀沙明志

09 惜君临终遗言

第二编 历代掌故

甲卷 夏朝掌故

01 伯鲧为何而死

02 吕望屠牛得遇

03 武王暴力伐纣

04 昭王淹死汉江

05 穆王周流天下

06 幽王玩火失国

乙卷 商朝掌故

01 商朝孕于燕蛋

02 王亥父子荒淫

03 成汤以德兴商

04 武丁忆梦觅贤

05 帝辛先成后亡

06 夷齐跪吸鹿乳

07 彭祖长寿有术

08 申徒负石投水

丙卷 西周掌故

01 后稷大难不死

02 伯仲让位流亡

03 吕望屠牛得遇

04 武王暴力伐纣

05 昭王淹死汉江

06 穆王周流天下

07 幽王玩火失国

丁卷 春秋掌故

01 齐桓身后凄凉

02 甯戚喂牛得官

03 老虎哺乳婴儿

04 百里不弃糟糠

05 申生愚孝屈死

06 介子隐死绵山

07 秦伯因狗逐弟

08 吴光设宴刺僚

09 伍员惨死浮江

10 包胥哭庭救国

11 接舆戏劝孔子

12 伯乐太行相马

13 西施复活泛湖

第三编 虚拟故事

甲卷 祭堂故事

01 上皇驾临祭堂

02 云神遗情远逝

03 夫人追踪湘君

04 湘君苦等夫人

05 司命胆怯拒爱

06 女神护子亮剑

07 众女讴歌日神

08 人神相恋黄河

09 神女凄凉山中

10 丹阳热血国殇

乙卷 诗人幻觉

01 上下四次求女

02 悲时两遭远游

03 生死两回招魂

04 宋玉秋风送别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节选

08 纠结湘西悲风 一、悲风纠结 秋天到了,万物凋零,特别是蕙草一类芳草更被凄凉的秋风吹得七零八落。 屈原进入湘西之后,开始只是考虑,因为朝政腐朽黑暗,所以他决定远远地离开朝廷,永远地离开朝廷。但这仅仅是一时的牢骚,是被逐之后的无奈,作为一个曾经为了“美政”理想而努力“上下求索”的政治家,怎么能真的永远“退隐山林”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屈原思想中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既然返回郢都继续执政的可能已经荡然无存,那么自身前途究竟在哪里呢? 夜间,屈原想到,自己因为精神境界和思想观点与众不同,所以遭到群小的嫉妒与排挤,特别是君王的不满与厌恶,以致被放逐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但即使如此,他还时时刻刻想着国家大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想着想着,涕泪交流,无比凄凉,长夜漫漫,辗转反侧。 白天,阳光刺眼,他折取一根树枝来遮挡;薠蘅枯槁,他目随落叶四处扫描。他百无聊赖,随意浏览,伤感叹息,思绪纠结。感情激烈,犹如沸水,他紧紧抚摸腰间的佩饰,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登上山岗,眺望远处,道路渺渺,一片沉寂;不见人影,不闻人声。他又一次想起了彭咸,想起了商朝那位因为谏君不成,投水自沉的贤臣彭咸。他想向彭咸学习,也以投水自沉的方式来结束这种无比痛苦的生活。可是他实在心有不甘啊! 有一天,屈原攀上高峰。正好雨后出现一道彩虹,屈原此时犹如站在彩虹的顶端,背倚青天,手摸天宇,吸入清露,含漱白霜。只在此时,屈原的脸上才微微露出一丝笑容。是啊,即使多年被逐,痛不欲生,但他理想尚未泯灭,抱负仍在闪光。他的心底仍在怀念着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政治生涯。然而,这样的幻觉,毕竟像彩虹一样转瞬即逝。周围,依然是死一般的寂静。 湘西地区,西邻蜀郡。蜀有岷山,大江所出。屈原在湘西的几年之中,或四处浏览,或倚岗沉思。西边是高高的岷山,下边是滔滔的清江。江中急流翻滚,惊涛汹汹 ;波澜纷乱,毫无经纬 ;江水上下翻腾,左右涌动,浪花四溅,潮汐涨落。暑气蒸腾,变为云彩 ;积聚冷却,又成雨水。他看着、听着,心中想道,眼前这激荡不已、变幻莫测的江水景象,不正像当时变化无常、毫无定法的楚国政治吗?自己还能回到这样腐朽黑暗的政治舞台上吗?这个时候,屈原考虑的已不再是回不回的问题,而是死不死的问题。作为一个政治家,被放逐多年仍未被召回,这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那么肉体还有无必要继续生存下去呢? 满含冤枉但又傲然不屈的诗人,拄着弯弯的黄棘拐杖,久久地踯躅在湘西的群山之中。他想向介子推学习,向伯夷叔齐学习,彻底告别国君,告别政治,但这样做,又违背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抱负 ;且国家前途险恶,危亡将至,作为一个爱国者,自己又怎么能像伍子胥和申徒狄那样一死了之呢?不能不死,死又不能。屈原内心更加郁结,思绪更加纠缠。这是一种怎样难熬的精神折磨呀! 二、对话渔父 有一天,他边吟诗边走路,游到沅江之畔a。他面有菜色,皱纹犹如刀刻,须乱如蓬,骨瘦如柴。江中驶来一条渔船,船头上站着一位老翁。他惊讶地问道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里,还成了这个样子?”屈原答道:“世上的人都混浊,只有我一人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所以被放逐出来了。” 渔父劝他说 :“真正高明的人都不呆板,都很灵活,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众人都已喝醉,你为什么不也跟着稀里糊涂?为什么一味忧国忧民,自己弄得这么个放逐的结果?”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弹弹帽子,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拂拂衣服。怎么能让清清白白的身子,蒙上世俗的污点呢?我宁肯前往湘江,葬身鱼腹,怎么能让清清白白的身体沾上龌龊的尘垢呢?” 渔父微微一笑,划着船桨很快离开。临行前,他唱道 :“沧浪之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带子 ;沧浪之水混浊,可以洗我的一双脚。”唱毕离去,不再与屈原交谈。 09 定心怀沙明志 屈原在沅江之畔与渔父对话之后,沉湘之意已决,便顺着沅江,通过洞庭湖,往南奔向长沙地区、汨罗江上。 当时适逢孟夏四月,天气酷热难耐,岸边草木高大茂密,挡得江面上无丝毫凉风。放眼望去,一片渺茫,万籁俱寂,“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屈原内心充满委屈、痛苦和悲伤。此时的他,形容憔悴,精神恍惚,只剩下一具麻木枯槁的肢体。一路上,屈原苦苦思索,再三探寻自己一生悲剧命运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当年追求“美政”理想,力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但可惜的是,遭“君子所鄙”“邑犬群吠”,再加重华不遇、汤禹久远,楚国君主昏庸,所以才“怀质抱情独无匹”,“伯乐既没骥焉程”。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怀沙》。在诗篇*后,他绝望地喊道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 兮!”从楚怀王十六年创作《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开始,到他毅然决然踏上前往汨罗之途,几十年过去,他终于要加入彭咸一类贤人的行列了。不过,正如清人蒋骥所说,《怀沙》一诗“虽为近死之音,然纡而未郁,直而未激”,尚非“绝笔”。 《怀沙》描写了他从沅江到湘江一路上的景象 :沅湘江水浩浩荡荡,激流汹涌涛声湍急,道路漫长幽暗无光,前途无望一片渺茫。湘江、汨罗,越来越近了!沅、湘齐名,为什么屈原*终却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有三条原因 :一是春秋时期,大约与齐桓公同时,即屈原之前三百多年的样子,楚文王将屈原的先祖从秭归附近迁徙到汨罗,所以,汨罗亦是楚人的“先王故居”,屈原在此自沉就能表现“首丘”之情 ;二是汨罗乃熊绎后裔被迁之地, 屈原觉得自己被迁与此有相同之处,故到此自沉,正好可以“下着其志”;三是汨罗紧靠大都会长沙,信息流通快捷,自沉之后,有可能达到“上悟其君” 的目的。 《远游》一诗,也当作于此期间。此诗告诉人们,因为遭逢昏君和谗佞, 屈原白天“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晚上“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因为“悲时俗之迫厄兮”,所以他“愿轻举而远游”。 10 惜君临终遗言 汨罗,终于到了。 汨罗,曾经是楚人先祖的被逐之地。屈原在《哀郢》中写过 :“狐死必首丘”,意指热爱家乡的人应该死在自己的故土之上。他既然不能北越大江返回郢都,就只能在汨罗为自己选择一个*后的归宿。 五月初五,酷暑炎热,草木莽莽,旷野无人,一片静寂。屈子满腹悲伤,久久踯躅于汨罗江畔、玉笥山下。他强忍住悲愤,努力整理自己的思绪,自沉的意志越来越坚定。如果说,在《怀沙》一诗中,屈原还在对自己个人的遭际耿耿于怀,慨叹“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慨叹“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而到了汨罗之后,屈子对个人的祸福荣辱,已经看得很淡,早无所谓“怨怼”之情。因为《惜往日》里只讲“得罪不意”, “情冤日明”,余皆不谈,说明经过多年思考,他此时对宦海沉浮已经十分冷 漠。促使他沉江的根本原因是 :自己“宁溘死而流亡”,但国家“恐祸殃之有再”,他要用自己的死,再次向君王表明 :自己死亡是小事,但可怕的是国家将要面临灭顶之灾啊!在毫无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屈原要用自沉汨罗的行为表示对祖国、对君王*后的忠诚,这是一个“舍生而取义”的壮举! 泪干了,恨消了,怨没了,心更凉了。屈原脸色平静,目光淡漠,似乎超脱,实已绝望。眼前,江水浩浩荡荡,向前流去,无穷无尽,只发出一阵接一阵的单调的声响。屈原沿着弯弯曲曲的江岸,拖着腿,向前走去……道路漫长又昏暗,前途无望多渺茫。正是这种冷峻、低沉的感情,*终奏出了《惜往日》这一悲凉的绝笔。 *后的时刻到了!屈原无比伤心,仰天长叹: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苍穹,没有回音,只有一缕白云,袅袅飘去 ;原野,没有反响,只有几丝凉风,擦边而过。屈原,留恋地扫一眼周围,毅然纵身一跃,投进了汹涌的江流! 这一跃,迸射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绚丽的一丝火花! 这一跃,仿佛是晴天里的一声霹雳! 楚国愣了,人民愣了。 但是,祖国和人民绝不会忘记自己的儿子。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江边, 驾起龙舟,企图追寻飘然而去的灵魂 ;他们用芦苇叶包上糯米红枣,放到江 中,以慰藉屈子的英灵,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屈原死了,但他的诗歌,“金相玉质,百世无匹”;他那崇高炽热的爱国思想和纯洁高尚的理想情操,更将如北去的湘江,世世代代,永远流传!

少年读楚辞(上下求索的屈原精神) 作者简介

周秉高,江苏海门人,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全国41所高校联办之学术期刊《职大学报》主编。他在楚辞和屈原研究方面,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做了多方面的开拓,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屈原楚辞学界的普遍认可和尊重。 主要学术专著有:《屈原赋解析》《风骚论集》《新编楚辞索引》《楚辞解析》《楚辞原物》及《全先秦两汉诗》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