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诚知此恨人人有

诚知此恨人人有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8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3.8(7.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诚知此恨人人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779081
  • 条形码:9787544779081 ; 978-7-5447-7908-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诚知此恨人人有 本书特色

诚知此恨人人有,这是对当代文人精神的深切询唤 这部书的内容是**次结集。叶兆言在创作谈中回忆道,“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打算写一部《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长卷,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从章太炎那辈开始写起,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大约是五代文化人。这个野心并没实现,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随笔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 绕道历史的侧面、背面看人识事,评说大历史中沉浮跌宕的个体命运 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略萨、奈保尔、胡适、谭延闿、戴季陶、蔡公时、傅惟慈…… 叶兆言在历史、人物、事件的重新解读中,始终站在“人本位”的立场,将古今中外一代代知识分子、风云人物还原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或褒或贬、或嬉笑或怒骂、或赞美或嘲讽,将犀利之机锋不动声色地藏于他的文史叙述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镜,鉴往知今,这是叶兆言不是野心的野心。 不迷信,不仰视,如市井闲谈般笔走龙蛇,妙趣横生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叶兆言无论面对何等对象,皆以平民视角出之,简约处一笔带过,丰富处不吝笔墨,笔墨功夫炉火纯青,现代知识者和文化人的品格性情、多舛命运跃然纸上,令人嗟叹。叶兆言将林语堂、周作人、汪曾祺的“闲适话语”演绎到极致,读此书似与他聊天,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停驻,在机智幽默、平素直白的话语中,不知不觉中得到知识。

诚知此恨人人有 内容简介

叶兆言杂文的全新结集,漫谈文人之“恨”,此“恨”古今中外相通。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略萨、奈保尔……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也有寻常人的喜乐哀怒。胡适、谭延闿、戴季陶、蔡公时、傅惟慈……叱咤风云的一代人杰也往往在时局中进退维谷。还有八十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寻找出路。诚知此恨人人有,这是对当代文人精神的深切询唤。叶兆言以自己的成长故事、阅读经验为线索,将文学知识、历史掌故、人物评论、时代反思串联起来,文字坦诚真挚,舒卷自如,“怀旧”中尽显为人为学的智慧。

诚知此恨人人有 目录

自序
辑一 外国文学这个月亮
契诃夫的夹鼻镜
芥川龙之介在南京
关于略萨的话题
去见奈保尔
马丁·莫泽巴赫
皮埃尔·阿苏里
外国文学这个月亮
辑二 诚知此恨人人有
辛亥革命时的南京
诚知此恨人人有
胡适先生的应节
吴佩孚眼里的张良
一九二九年,美国人怎么看蒋介石
不重要的谭延闿
考试院长戴季陶
蔡公时的意义
志同道合,契若金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圆霖法师的回忆
辑三 怀旧,废墟上的徘徊
纪念柯明
纪念傅惟慈
怀旧,废墟上的徘徊
等闲变却故人心
革命性的灰烬
辑四 回忆八十年代
回忆八十年代的“清污”
八十年代的“开后门”
八十年代的“严打”
八十年代的邓丽君
八十年代的文学热
南师大的“泼水节”
回忆一本叫《人间》的民刊
回味的西餐
总得过年
研究生应该怎么考
展开全部

诚知此恨人人有 节选

契诃夫的夹鼻镜 一 大约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契诃夫是非常好的作家。或许也可以叫作潜移默化,反正大人们都这么说,听多了,不受影响几乎不可能。契诃夫在我*初印象中,是书橱上一大排书,各种各样版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汝龙通过英文翻译的那套二十多卷本*整齐。当然,也忘不了那张经典照片,正面照,头发微微向上竖起,大鼻子上架一副眼镜。父亲跟我详细解释过这种眼镜,它不是搁在耳朵上,是夹在鼻子上,夹的那个位置一定很痛,因此眼镜架上总会有根链子,平时搁上衣口袋,要用了,拿出来夹鼻子上。外国人鼻子大,夹得住,不过还是会有意外,譬如正喝着汤,一不小心掉下来,正好落在汤盘里。 一向不愿意回答家庭对我的文学影响,很多人都喜欢追问,喜欢就这话题写成八卦类的小文章,其实真谈不上有什么太大影响。不知不觉中,大人们总会跟你灌输一些看法,他们说的那些成人观点,他们的文学是非,你岁数小的时候根本听不懂。譬如说契诃夫*好的小说是《草原》,是《第六病室》,是他的剧本《樱桃园》,是《海鸥》,是《万尼亚舅舅》。我的少年阅读经验中,契诃夫从来不是有吸引力的作家,他的书都是竖排本,《草原》虽然写了孩子,可是并不适合给孩子阅读。至于剧本,更没办法往下看,戏是演给观众看的,那些台词要大声念出来才有效果。如果在我青少年时代,契诃夫的戏剧可以上演,我们直接观摩看戏,而不是面对枯燥的剧本,结局将完全不一样。 断断续续总能遇到一些契诃夫的小说,他的短篇*适合编入教材,*适合用来给学生上课。对西方人是这样,对东方人也是。我们说一部好的短篇小说,要有批判精神,要有同情心,要幽默,要短小机智,所有这些基本元素,都可以轻易在他小说中找到。我一个堂哥对契诃夫的看法跟我父亲差不多,他觉得能把契诃夫晚年的几篇小说看懂了,把几个好剧本读通了,就能真正明白这个作家是怎么回事,就会立刻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小说家,什么才是*好的剧作家。 在我的文学影响拼图中,契诃夫确实尴尬,肯定有他的位置,而且也还算相当重要,可是总有些说不明道不白。他无疑是位经典作家,是一位你不应该绕过去的前辈,可惜课堂上的契诃夫常常一本正经不惹人喜爱,成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符号。换句话说,在我的读书年代,选择让大家阅读的契诃夫作品,都不是太让人喜欢,我不喜欢《套中人》,不喜欢《凡卡》,不喜欢《小公务员之死》。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却在课堂上读别人的作品。毫无疑问,契诃夫身上汇聚着一个作家的许多优点,在我看来,仅仅有一点已足够,那就是“含泪的微笑”。有点泪,有点微笑,一个作家有这点看家本领就足够了。 我不太喜欢小说中的讽刺,不太喜欢小说中的批判,它们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不喜欢的理由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表优秀,我不喜欢小说的居高临下,不喜欢它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对于同情和怜悯也一样,一个作家不应该仅仅是施善者。在上帝面前,我们都是不幸的,同时我们又都很幸运。我不认为小说家必须是个思想家,是说道理的牧师,是阐释禅经的和尚,是把读者当作自己弟子的孔老二。一个好作家如果还有些特别,就是应该有一双与别人不太一样的眼睛,他能看到别人容易忽视,或者别人从来就没看到的东西。有时候,重要的不只是真相,而是你究竟想让别人看到什么。 据说契诃夫逝世不久,熟悉他的人已开始为他眼睛是什么颜色展开热烈争论,有人说是黑色的,有人说是棕色的,还有人说更接近蓝色。对于没有亲眼见过契诃夫的人来说,这永远都会是一个八卦。对于那些见过契诃夫的人,因为熟视无睹,同样还可能是个疑问。 二 真相总是让人难以置信,契诃夫对我更多的只是一种励志。现在说出来也不丢人,我的文学起点很低,*初的小说非常一般。除非你是个天才,大多数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会有一个很低的起点。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常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天生缺陷。刚开始学习写作,我很希望自己能写《第六病室》和《草原》那样的作品,那时候,我的脑海里有着太多文学样板,可供选择的太多。相对于俄国古典文学,我似乎更喜欢二十世纪的美国作家。在俄国文学中,契诃夫可能还算年轻,但是他的年龄,也比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还要大九岁。不妨再比较一番,鲁迅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然而他的岁数,居然还可以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父辈,因此,作为文学新手的我们,追逐更时髦更年轻的文学偶像无可非议。 我从来都不是个有文学信心的人,作为一名文二代文三代,注定会眼高手低。文学野心是*没用的东西,是骡子是马,你得溜过了才知道。小说只有真正写了,你才会知道它有多难写,你才会知道它是多么不容易。好东西都可遇不可求,古来万事贵天生,没有技巧是*好的技巧,这些可以是至理名言,也可以变成空洞大话,变成偷懒借口,真理常常会堕落成邪门歪道。因此,看到自己小说中的种种不足,发现小说写得那么不如意,你只能跟自己较劲,只能咒骂自己。笨鸟必须先飞,勤能补拙功不唐捐,不是文学天才的人,只有多写这一条胡同,哪怕是条死胡同。 契诃夫就是这方面*好代表,是文学起点低的*好代言人。如果我没记错,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从一个三流作家,逐渐步入了一流。毫无疑问,什么话都是相对的,契诃夫的三流,在很多人看来早已属于一流。这个话题不宜展开,也说不清楚,反正多写总归不会有错,契诃夫*大特点就是多写,他的窍门就是写,真刀实枪操练,好坏不管写了再说。很多人喜欢把文学的位置放得非常高,弄得过分神圣,神圣过了头,就有点神神鬼鬼。文学改变不了社会,拯救不了别人,它能拯救的只是你自己。写作就是写,用不着选好日子,用不着三叩九拜,用不着沐手奉香。写好了是你运气,写不好再继续再努力。 年轻的契诃夫写了一大堆东西,自然不是为了故意三流,他只不过是喜欢写。喜欢才是真正的王道,喜欢写作的人,三流一流本来无所谓,不像有些人,他们对文学并不热爱,或者说根本就谈不上喜欢,他们从事文学,仅仅为了当一流的作家,为了这奖那奖,为了世道人心,为了拯救似是而非的灵魂。契诃夫是学医的,他玩文学完全业余,是为了贴补家用,是因为走火入魔喜欢写,三流一流的话题也是说说而已,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巴金和丁玲,属于一炮而红,相同例子还有曹禺,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们大大咧咧走上了文坛,上来就登堂入室,就等着日后进入名人堂。他们好像都没经过让人有点难堪的三流阶段,与契诃夫例子差不多的是沈从文,沈先生远没有上述几位作家的好运气,他能够苦熬出来,多年媳妇熬成婆,一是靠自己的笨办法,多写拼命写,还有就是靠文坛上的朋友帮忙推荐。他的创作道路是个很好的励志故事,沈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多写,认真写,写好了一点都不奇怪,写不好才奇怪。记得年轻的时候,退稿退得完全没有了信心,我便用沈先生的话来鼓励自己。为什么你会被退稿,为什么你写不出来,显然是写得还不够多,因此,必须向前辈学习,只有多写,只有咬着牙坚持。有时候,多写和认真写是我们唯一可控的事。出水再看两腿泥,沈先生和他的文学前辈契诃夫一样,如果不是坚持,如果不能坚持,他们后来的故事都可以免谈。 契诃夫出生那年,一八六〇年,林肯当了美国总统,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太平天国还在南方作乱,大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两年前签订的《瑷珲城和约》,就在这一年正式确认。此前还一直硬抗着不签字,说签也就签了,这一签字,中国的大片区域成了俄国人的“新疆”,而库页岛也就成了契诃夫与生俱来的国土。熟悉契诃夫小说的人都知道,如果他不是去那里旅行,世界文学史便不会有一篇叫《第六病室》的优秀中篇小说。 考虑到只活了四十四岁,考虑到已发表了大量小说,一八八八年,二十八岁的契诃夫基本上可以算一位高产的老作家了。这一年,是他的幸运之年,他在《北方导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草原》。此前他的小说,更多的都发表在三流文学期刊上,《北方导报》有点像美国的《纽约客》,有点像中国的《收获》和《人民文学》,想进入纯文学的领地,必须要到那去应卯。契诃夫闯荡文学的江湖已久,从此一登龙门,点石成金身价百倍。他开始被承认,被得奖,得了一个“普希金文学奖”。这奖在当年肯定颇有含金量,大约也和我们的鲁迅文学奖差不多。 ……

诚知此恨人人有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新代表作为长篇历史散文《南京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