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资本治理的逻辑

资本治理的逻辑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01
开本: 23cm 页数: 344页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64.2(7.3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资本治理的逻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608854
  • 条形码:9787521608854 ; 978-7-5216-088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资本治理的逻辑 本书特色

立足监管实践 探索治理前沿 证券监管领域著名公众号“法经笔记”系列**部! 本书将为您揭开同股不同权、收购与反收购、董事责任、并购重组监管等资本市场热点背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本书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治理逻辑进行一场多维度的思维盛宴,本书从六个前沿主题出发,57篇精选文章,来自一线监管者的学术匠心之作,历时两年汇编成集,证券监管领域著名公众号“法经笔记”出品,用一个“法律+经济+监管”的独特视角解读资本市场。 中国公司治理**人 李维安教授 作序推荐! 各界大咖 倾情推荐 蔡奕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原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 符胜斌 《新财富》智库外部专家、资深并购人士 金祥慧 公众号“信披一点通”创始人、合规治理专家 刘宁 招商蛇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刘燕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成伟 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公众号“ListCo”创始人 许业荣 国泰君安证券风险管理二部总经理、投行内核负责人、会计学博士 张巍 新加坡管理大学助理教授、《资本的规则》

资本治理的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前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热点话题, 对董事会多元化、董事责任、独立董事制度、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家族企业治理等传统治理问题从更新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双重股权结构、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股东、敌意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等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的话题从法律、金融和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跨学科的分析和研究等。

资本治理的逻辑 目录

一股权之争——多数的傲慢

01引进AB股制度?难免橘生淮北为枳

02类别股与表决权转移:概览和比较

03双重股权结构:SEC的质疑与律所的回应

04双重股权结构真的有损股东利益吗?

05 Snapchat IPO中的“零投票权股”: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二董事职责——公司治理的基石

01董事会性别多元化研究:女性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02如何有效地评估董事会?

03公司践行社会目标:董事会能做些什么?

04我国上市公司职工董事制度的现状及反思

05有关董事会的七个谜团

06关于独董制度的现状与思考

07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董事会主席?

08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09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10家族成员在董事会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三公司治理焦点——过去和未来

01中国公司治理的底线思维:已被合规化的公司治理机制能走多远?

02智能时代的公司治理——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来选择董事

03家族上市公司治理:转型时期家族企业独特的治理需求

04对冲基金:虚伪的积极股东

05温和型与激进型积极股东案例

06被动型投资者的兴起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07机构投资者的“自动投票机制”:投票咨询机构对市场的巨大影响

08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新修订:积极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践

四资本与监管——市场的博弈

01简评A股上市公司治理与监管政策

02分拆上市:基本模式与完善建议

03IPO欺诈发行的惩处逻辑浅析——基于2010年以来的行政处罚案例

04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新修订:重点与趋势

05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解析

06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解析:国资监管、公司治理与再融资

07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解析:并购重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以及其他

08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沿革与架构

09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架构、沿革与逻辑

10股份回购与长期股东价值

11缩股制度与面值退市条件的适用分析

五收购与反收购——硝烟的背后

01A股要约收购制度的实证考察——基于新版《收购办法》施行后的观察

02敌意并购:坏孩子?好孩子?

03中国式杠杆收购的风险、治理和监管

04大额持股披露规则:几个争议,几个建议

05反并购条款的“沉浮”

06反收购条款的适用与防御效果:来自美国的证据

07业绩承诺:现状与问题

六域外经验——世界的眼光

012019年全球及重要区域公司治理趋势展望

02提名委员会和公司治理——来自英国和瑞典的经验

03美国小市值上市公司治理概况

042017年美国特拉华州公司法年度回顾

05库存股制度国际经验及相关建议

06德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采纳情况研究

07SEC的执法重点:个人投资者保护等五项

08非处罚性监管措施:SEC意见信的多维考察

09股票融资交易:美国经验,中国问题

10英国公司治理准则拟修订动向

11场外配资:怎样定性,如何监管和域外经验

七法经闻道——那些你不知道的法经故事

01论一个杀人犯对法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02Spotify直接上市背后的“故事”

03股权何以战争

04公司法的诸神之战:董事会中心OR股东中心?

05《硅谷之谜》:关于伟大公司的成功内核后记


展开全部

资本治理的逻辑 节选

关于独董制度的现状与思考 导言: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确立于21世纪初的2001年:每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少2名且不低于董事会人数的1/3,就这样,这一制度实施了17年,基本上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稳定的轨道。无论是被诟病为“花瓶”也好,还是近日忙着抢头条的“万科独董”也好,独董时不时都会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但在制度变革上却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停滞的阶段,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和困境下踯躅前行。刘纪鹏教授在十多年前就曾经撰文提出独董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让独董成为“有钱、有权、有闲、有家”的四有新人,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理想的独董履职制度环境和基础,我们沿着刘教授提出的这四个基本问题来谈一下我们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有钱”——独董薪酬不平衡的现实 风险与利益匹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确不是一个讲奉献的地方。大多数人认为,独立董事在自己本职工作之余还能兼职好几家公司,开开会就能收入百万了,但现实真的如此吗?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判断:**是薪酬在行业之间的不平均,这一点和现实中的行业薪酬差距很相似,在独董薪酬排行里面,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上市公司的独董薪酬是*高的,平均薪酬达到238万元, 其中民生银行的独董收入是*高的,几乎都接近百万。而其他行业*高的也就20万元左右,比如深市创业板800多家上市公司*高薪酬的独董只有20万元,这是一个不平衡。 第二是独董薪酬的总体低迷,平均薪酬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根据我们对深市上市公司独董薪酬的统计,过去的四年时间,平安银行的独董薪酬是深市*高的,约为40万元,而三个板块的平均薪酬都稳定在6万—7万元之间。按照现在每家上市公司一年平均开10次董事会来计算,每一次开会的津贴为6000—7000元,如果按照每人平均兼职2—3家上市公司计算,每年约新增收入12万—15万元。回顾一下2008年,深市主板共有1663位独立董事,独董平均薪酬为47万元,10年时间基本上跑输了通胀的上涨不说,与各行业的薪酬上涨幅度明显不匹配。从这一点上来看,独董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综上,如果只看公告发放的薪酬,对绝大部分独董而言实在称不上是一个“有钱”的职位,当然这必须跟担任独董的主要人群和收入水平来进行匹配,此外还必须和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可能承担的声誉成本进行匹配,这就留给各位自己去判断了。 “有权”——论“花瓶”的自我修养 我们一开始设立独董制度,就希望发挥独董的监督功能,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从而维护更广大中小股东和其他主体的利益。我们先来看一下现在赋予独董的权利都有哪些,按照相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现在独董的权利包括了: (1)对重大关联交易的事先认可权; (2)对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权(合计13项大事); (3)提议权(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 (4)知情权; (5)征集投票权; (6)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权。 如果从上述规定的角度看,独董应该说非常“有权”,但是事实执行情况呢?我认为在实际执行中,可能还是有很多问题。直观来看就是独董提出不同意见的次数太少,以深交所近几年独董履职情况的统计为例,2012—2015年4年时间,独董总共提出了合计32次的弃权和反对票,如果按照一年平均开10次董事会的次数作为基数计算,粗略估算大约每召开1000次董事会会出现一次不同的声音,到了2016年由于大量的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单单2016年弃权反对的票就达到了62次。 从某种程度上说,赋权予独董已经解决了能不能用的问题了,但还是面临着敢不敢用、会不会用的问题:一方面是敢不敢用,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过,由于中国公司治理的“底线思维”,独董的作用时常不被重视,而更为关键的原因我觉得还是独董的来源和选聘机制上,绝大多数的独董来自大股东和董事会的提名,来源当然也就是实控人或者管理层的好友了,提出不同的意见往往意味着站到大股东的对立面,自然就可能丧失继续任职的机会,这就是敢不敢用的现实;而另一方面是会不会用,某种程度上跟独董的专业资质相关,尽管独董大多是专业人士,但仍然有大量的独董可能对资本市场、公司财务等问题相对陌生,往往无法发表专业意见。当然,我也一直认为,或许大量的反对意见是在会议召开前就已经事先进行沟通,避免了会上公开对抗的尴尬,上海某化工类国企的一位独董在不到一年时间提出了41次的反对,也是够“耿直”了。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独董发挥自己的能量不是通过在董事会当中使用职权,而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发声,按照我前述提及的法定独董权利来看,独董在董事会之外发声,如果构成对公司股价的影响或者说公司声誉的影响,很可能构成对公司忠实勤勉义务的违反。 “有闲”——独董兼职多少算合理? 独董应当“有闲”这一想法实际上对应着两个问题,独董该兼职多少家?独董该为所任职企业做多少事?再说一下独立董事的来源和背景,独董在中国(日本的情况是一样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学者和中介机构人员(约占60%),此外其他公司的高管占20%,应当说都是非常忙碌的群体。 目前,按照规定独董*多可以兼职5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包括境外),但是对其他的公司高管职务的兼任则没有明确限制,就直观上的性价比而言当然是兼职越多越好了。而我们对比一下美国,美国市场并没有法定的独董兼职限制的要求,但是约85%的公司会在章程上限制独董的*多兼职家数,通常是限制兼职4—6家公司,当然也有15%的公司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从个人收入的角度而言,当然希望多兼职几家,但是从兼顾精力的角度来看,独董未必“有闲”顾及。我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计算,作为独董是不在公司管理层任职的,所以肯定是兼职,按照现行规定,每个独董每年需要在任职的上市公司现场工作10天,假如一位独董兼职满5家公司,那么意味着尽责地履职需要有50天为这5家公司服务,按照一年约220多个工作日来计算,有1/4的时间都是在做兼职,试问在这样的节奏下是选择减少兼职还是选择减少履职的勤勉呢?显然,我们可能需要刘老师提到的培养一批“职业独董”的倡议,可是职业如果仅是靠做独董,面对相对较高的履职风险和不太匹配的收入,又有多少人敢做呢? “有家”——独董工会能发挥多少功能? 刘教授很早就提出来,独董们应该有个“家”,应该成立一个独董工会,进行自律管理维护自身的权益。实际上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已经设立的独立董事委员会多多少少就是独董们现在的“家”,抛开这一官方机构不说,我认为即使成立一个“独董工会”在目前环境下也是难以实现预想的自律管理、为独董群体发声的作用的。**,在集体行动的困境下,尽管个别独董可能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但大多数独董来自不同阶层且任职的不同公司也处于不同的环境,独董难以形成合力;第二,由于各为其主,大家的利益取向难以一致,尽管人格上是独立的,但是在行事之时更多考虑的是提名人(大股东)的利益,很难做到统一行动;第三,作为独董群体,话语权还是太弱了,对于立法或者规则改变的能力太弱。我觉得这个机构*好能担负起独董的培训、评估和推荐的作用,以专业性逐步取得话语权。 ..........

资本治理的逻辑 作者简介

曾斌(法经笔记 Panda君) 广东省五华县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经济专业博士,深交所博士后,曾为德国汉堡马普所访问学者。现供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法律部,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被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福田英才",兼任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顾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参与《证券法》修订工作,在《国际经济评论》《财政研究》《European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新财富》《清华金融评论》等主流报刊发表评论文章近三十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证券监管、公司治理、公司法与证券法。 林蔚然(法经笔记 JG君) 河南省焦作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经济专业硕士,现供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合规检查部,曾任职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在《证券市场导报》《证券法苑》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证券监管、宏观经济学、公司法与证券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