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作者:周贇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6.2(4.5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45298
  • 条形码:9787101145298 ; 978-7-101-1452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本书特色

1.以现实问题激活传统思想资源。如“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运用到国际交往中,是说大国应该谦下,始终以柔雌示人,不争胜的结果就是共赢。如“天下观”,运用到国际社会,是说寻求多元融合,是世界文明形成的内在动力。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运用到现实问题,是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问题变了,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智慧是一以贯之的。 2.以传统思想资源解决现实问题。如探讨祖先祭祀问题时,作者用大量数据说话,揭示墓地危机及各种葬式难题。援引古人关于庙祭与墓祭的理论,指出庙祭是更为悠久、更为主流的传统,并结合生态葬式,为适应民族情感与心理,倡议建立城市社区祠堂:既能减少每年清明节长途迁徙的麻烦,缓解交通压力,又能把社区内原本疏离的邻里的距离拉近到一个空间内。 3.由理论而实践,学习古人解决时代问题的超时空智慧,形成文化资源,化智慧为方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引导作用,通过“损益”传统文化中的理论资源,使之适应并助益现代社会。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内容简介

书稿由两部分组成,上编讨论文化继承中的理论、方法等问题;下编选取文化中的礼乐仪式、人格修养、孝道伦理、女德伦理、祖先祭祀五个维度为探讨对象,具体探讨现代化转型的问题。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文化继承的本质是对传统社会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的继承,对传统智慧的继承,则直接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型。要点在于正视传统文化的内在问题,廓清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向传统文化借智慧,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目录

序: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绪论

**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普遍价值

第二节 合理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第三节 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世界语境


上编

**章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

**节 文化自觉:反思、价值、提炼

第二节 文化认同:身份、历史、心灵

第三节 文化自信:教化、交往、天下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关系

**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着讲”与“接着做”

第二节 文化继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第三节 中华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性质及其继承方法问题

**节 中国文化性质问题再思考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继承方法问题

第三节 “双创”:新时代的文化继承方法


下编

第四章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礼乐仪式维度

**节 价值复兴须以仪式重建为依托

第二节 具有现象学意味的儒家传统

第三节 有效的价值传承仪式的选择

第四节 对现实与历史难题可能的处理


第五章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人格修养维度

**节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归宿

第二节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修养方法论

第三节 修养前提与修养方法的汇通


第六章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孝道伦理维度

**节 传统社会的孝道实践

第二节 传统孝道的形上建构

第三节 传统社会的孝道规范

第四节 老龄社会与孝文化资源


第七章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女德伦理维度

**节 早期理想女德的表现及其实质

第二节 班昭的女德教育及其内在智慧

第三节 后世女德教育的进一步展开

第四节 传统女德伦理的现代转型


第八章 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祖先祭祀维度

**节 公墓危机与葬式难题

第二节 庙祭与墓祭的传统碰撞

第三节 用传统挽救现代的尝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节选

**节 公墓危机与葬式难题 随着现代城市的扩张,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其中公墓用地则越来越棘手。即使火葬已全面推广,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节省的问题。近来,生态节地葬式的出现,似乎为人们打开了节约土地的思路。然而,其实际效果却与专家们的预期相悖,问题并非出在新葬式的功效上,而是出在了社会认同上。习惯了传统祭祀的人们,很难接受无祭祀对象的丧葬方式。于是,公墓危机依然存在,而葬式难题仍旧无解。 一、 公墓用地危机已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而公墓用地已经出现了明显“危机”,即使火葬区中埋葬骨灰所占之土地,也日趋紧张起来。比如现行公墓用地中,每穴占地1至10平方米不等,以全国13亿人口,按千分之七的死亡率来计算,每年有910万具骨灰需安葬,加之绿化用地、道路及服务设施等必要占地,安葬一具骨灰平均需消耗2.75平方米的土地,因此国家每年需提供25平方公里的公墓产业用地。如果再按照现有规定的公墓土地使用年限70年来计算,可以想象,未来我国要承担公墓用地数量的压力将无比巨大。 再以上海为例,上海每年死亡人口接近10万,公墓需接纳90%以上的骨灰。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2007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原有公墓用地6000亩,使用多年之后目前还剩2000亩,今后预计每年消耗200—300亩。”2013年,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负责人表示:“现有公墓资源估计还可以用10年,如果挖掘潜力,至少可以增加5年以上。”事实上,在2007年统计的42家公墓中,有些公墓已陷入“无地可葬”的窘境。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局面日趋严重,这种用地危机将进一步扩大。 事实的确如此,2014年《劳动报》报道了上海公墓发展的现状。据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上海目前无论是经营性还是公益性公墓,其资源日益紧缺。”该工作人员指出,目前80%的经营性公墓土地存量很少,少数公墓甚至陷入“无地危机”。比如,共有30亩地的闵行颛桥寝园土地存量只有8亩,一年只有一天卖墓,每次限量卖60余座墓;浦东永安公墓的土地存量也是基本饱和,一两年就可能要“封园”。然而,随着近几年大力推行单穴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的节地墓,以及弘扬树葬、花坛葬、海葬等新型节地葬式,每年墓地用地为100亩多一点。如果能保持这个趋势,那么上海的公墓用地大约尚有20年左右的存量。 北京也面临同样问题,比如八宝山公墓,2000年前后十多万元买不到3平方米的墓地;2005年时,价格已涨到20多万元,而墓穴面积则缩小到几平方尺。2005年前后,骨灰墙每20年的租位价格约3000元;2008年前后,价格上升到每20年1万元。从价格巨变上看,北京的公墓用地早已捉襟见肘了。 香港作为人口稠密,且老龄化严重的城市,对公墓用地的需求更为迫切。政府预测,香港老年人数量在2024年将达到全港总人口的25%,年死亡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50300人。居民要获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墓地需要摇号与长期等待,而如果在私人经营的墓地购买一个A4纸大小的骨灰龛位,价格则在100万到180万港币不等。 其实从全国范围来看,公墓用地危机也已经到来,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节约土地,如何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空间与资源。 二、 生态葬式遭遇尴尬 为了应对公墓用地紧张的危机,上海市地方法规规定,公墓“单穴的占地面积不大于1.5平方米,双穴的占地面积不大于3平方米”,“墓穴的使用权期限*长不得超过70年”。《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2010年修正),第15条、第19条。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节地生态葬式。节地生态葬,分为节地葬式,如骨灰堂与各类立体安葬设施,属于小型节地葬式;生态葬式,如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海葬等,有的不仅节地,甚或有益于生态。 然而,对节约土地极为有利的节地生态葬式,似乎并未能被社会广泛接受。比如,上海当下各种葬式的结构大约是:占地墓葬占70%,壁葬等节地葬式约占28%,海葬约占2%。北京的生态葬比例也不高,据统计,小型节地设施安葬,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的数量,2012—2014年三年间的数据分别是592、481、367,占当年节地生态葬的比重分别为6.0%、5.2%、3.5%。也就是说,节地生态葬在数量上不升反降。其中,生态葬的认同度不如壁葬等立体安葬,而立体安葬的认同度又远不如骨灰堂安葬。 之所以节地生态葬还不能被广泛接受,有些原因是我们熟知的,也有些原因或许值得我们深究。首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入土方为安。入土为安的观念虽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却是养生送死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土地紧张而倡导火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传统尤其被凸显出来。观念的东西反作用于行动,反而加强了一部分人对传统做法的坚定捍卫。比如安徽安庆市2014年6月1日起,要求全市居民实施火葬,然而政策出台不久,当地便先后出现数位老人通过自杀的方式,希望赶在政策实施前“入土为安”的现象,一时舆论哗然。同年11月,广西北流县的几起买尸案同样暴露了这个问题。广西没有采取强制火化,但火化指标与当地浓厚的土葬习俗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为完成指标,北流县的相关官员,竟想到了跨省买尸的歪主意,令人毛骨悚然。这两起事件的本质是,老百姓强烈希望保留自己或逝者的遗体,于是导致火化政策的推行举步维艰。 然而,生态葬式对于入土为安观念的冲击就更大了。生态葬式不仅要求尸体火化,更要扬弃骨灰,或是撒在泥土里,或是撒入大海,总之什么都不保留。这对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而言,接受起来很困难,逝者家属的心理落差非常巨大。 其次,难以理解,视薄葬为大不敬。节地生态葬的葬式都非常简单,或是植树种花为记,或是直接撒入大海,逝者连宅子都没有一幢,家属心理难免会觉得不好受。2016年3月27日,武汉长乐园举行了一次节地生态葬集体落葬活动,有8名逝者的骨灰被深埋于一片花坛之下。然而,园方负责人表示:“生态葬的接受度并不高,本来今天应该不只8个人,不少人后来又反悔了。” 有学者表示,在城市,一方面中高档公墓销售火爆,另一方面居民又抱怨价格难以承受,与此同时,节地生态葬却少人问津。在农村,大办丧宴的风气还是很重。这里反映的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对“厚葬”热度不减。相比之下,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就成了简单寒酸的“薄葬”了。加之,子女怕落得不孝名声,好面子,讲排场,以及我国生态葬式起步晚,生态墓园环境远不如墓葬区那样修饰精美,这些主客观原因都造成了节地生态葬式推广难度加大。 再次,伦理难题,看法各不同。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其中“家庭合葬”的意见引起广泛关注。家庭合葬非常节约土地,是传统墓葬占地的1/3。目前,成都已有两种家庭合葬的墓穴图纸,分别设计为4个格位和6个格位,用于分格存放骨灰盒。两种墓穴的占地面积都不足1平方米,平均每个格位不足0.2平方米。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且不无道理。比如,凤凰网记者采访到一位女士,她以自己为例,说自己虽然是独生女儿,但将来是要与她先生合葬的,而她先生也有自己的父母,他也希望和自己父母合葬。到底和谁的父母一起合葬,这样就很尴尬。也有网友指出:“时间隔太久再把墓挖出来感觉怪怪的。”合葬意味着需要多次把墓穴打开,给人感觉不太舒服,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又有网友表示,即便是家庭成员合葬,也*好是关系特别密切的,“如果是公公和儿媳葬在一起,就感觉怪怪的”。古代女子嫁人后,便要把名字划到夫家族谱上去,成为夫家的人了。然而这种观念时下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公公与儿媳合葬的尴尬,就变成现代社会的伦理难题了。这些质疑很中肯,且在具体操作上还会有更多棘手的问题。 复次,过于前卫,实施有困难。在节地生态葬式上,创意非常多。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几种外,还有些非常新颖的,不但节地,而且对生态环境还极为有利。比如瑞典生物学家苏珊·维菲·玛萨克(Susanne Wiigh-Mäsak)在1999年发明了冻干法殡葬。该方法首先用液氮冷冻遗体,然后使用仪器将遗体粉化,再真空冷冻干燥,装入可降解袋中浅埋于地下,待遗体降解后,自然变成肥料而不会污染环境。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比火化更环保,是因为火化仍有一定的污染,比如火化每具遗体需消耗8—20升燃油和0.5千克活性炭,向空气中排放汞、二 英,会造成湖、海、地下水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至于占地问题,尽管火化只占少量的土地,但是冻干法殡葬不但占地少,而且还有益于土壤修复。 此外,目前还出现了更新潮的“钻石葬”的殡葬方式,即从200克骨灰中萃取99%高纯度的碳,提炼为光滑的黑色石墨。在压缩机中,将石墨进行九小时的高温高压处理,*终制成一颗科技含量极高的人造钻石。当然,以上两种方法,在形式上过于前卫,成本上过于昂贵,一时也很难打开市场。 *后,脱离民俗,祭祀无对象。生态葬式意味着不保留或保留微量的骨灰,原本所祭的墓变成了树、花,而海葬的就真是一无所有了。换言之,祭祀的对象没了。然而祭祀不能没有对象,每年清明浩浩荡荡的祭扫军团,足以说明老百姓习惯了祭祀必须要到某一场所,面对某一对象,要烧香,要上供,这就是不约而同的民俗。而生态葬式对这一传统民俗可谓是打击性的,无对象可祭,这让生活在习俗里的多数人一下子很难接受。针对这个问题,关注的人实在太少。

执古御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初探 作者简介

周贇,哲学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著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为天地立心说》《张载天人关系新说》《中华图像文化史(儒学图像卷)》《〈正蒙〉诠译》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