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包邮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60.3(7.7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0.3(7.7折)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42162
  • 条形码:9787520342162 ; 978-7-5203-421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内容简介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努力修订而成《近代北京的慈善与公益事业》一书。该课题研究的是清末民初这一时段内,北京的慈善公益事业从传统济贫方式,向“教养兼施”使贫民获得自食其力能力的近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历程。这一时间段经历了清末和民国初年两个不同性质的时代,还经历了北京市政管理机构的创建、发展、成熟。慈善事业也从以政府为主导,到社会各类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共同为主导的过程。慈善范围也从过去简单的施粥、平粜等措施,逐渐拓展到工商经济、文化教育、金融、医疗卫生、妇女解放等各方面。因此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需要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支持。这不仅需要查阅政府档案文书,而且还需要查阅大量的报纸杂志、社会调查和名人传记、私人文书,其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除作者的努力外,还有幸得到了苏柏玉、黄智辉、刘莹、丁玉凤、李雪、姚婷、田妍、丁培娇、张轲、王杨梅、刘华、肖瑞宁等同学的大力协助,不仅帮助查阅了资料,还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目录

**章 传统的救济模式
一 清代北京的空间结构与管理模式
(一)北京的空间结构
(二)京师层级管理模式
二 清政府对京师贫困人口救济的重视
(一)政府实施救济的理念
(二)政府对城市贫民的救济
(三)政府对外来进京饥民的赈恤与管理
(四)设置顺天府专项备荒经费
(五)支持和鼓励民间兴办慈善事业

第二章 晚清北京慈善事业的转型
一 日益恶化的社会环境
(一)京畿地区连年的兵祸、灾荒
(二)恶性通货膨胀
二 贫困人口日益困扰北京
(一)八旗生计日益困顿
(二)贫困人口激增
(三)大批流民涌入京师
三 济贫理念从传统走向近代
(一)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新型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
(二)西方社会救济思想的传播以及教会的济贫活动
(三)南方士绅义赈活动的影响
(四)有识之士及政府济贫理念的转变与实践

第三章 晚清政府主导的近代慈善事业
一 内外城巡警总厅负责城市管理
二 新型官办慈善事业
(一)传技艺——工艺局、教养局、习艺所
(二)更加广泛的慈善事业
三 旧有机构的革新及传统措施的继续使用
(一)常设的收容、赈济机构
(二)以工代赈等其他救济形式

第四章 晚清民间兴办的各类慈善公益事业
一 晚清民间慈善组织和活动
(一)中国妇人会
(二)中国妇女会
二 民间多种多样的慈善活动
(一)社会救济中的义赈
(二)兴办工艺局和贫民工厂
(三)兴办女学、义学
(四)读报处和讲演所
(五)兴办粥厂、修建道路等慈善公益事业
三 政府与民间慈善活动之关系
……

第五章 民国初年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
第六章 民国初年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名流的活动
第七章 民国初年民间广泛的慈善活动
第八章 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慈善公益事业
第九章 国民政府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节选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二)西方社会救济思想的传播以及教会的济贫活动  中国的慈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但社会救济思想以“养”为主,养老、抚婴、恤嫠、助残和施粥、平粜等具体救助措施,以向被救助者提供物质援助为特征,目标仅限于使受助者活命,保持其*低的生活状态。而不能从救助者的长远着眼,更很少考虑如何使其不再接受救济,能自食其力。西方的新式社会救济思想则以“教养兼施”为特点,采用积极的救济手段对丧失劳动能力者施以物质救济,对于有劳动能力者则通过“授之以艺”的方式,使其获得自我谋生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强势东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嬗变。先是一些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书局,刊印和散发宣传品和西学书刊,后来又建起一些翻译机构,编译报刊,传播西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率先成立了同文馆,开馆后就将教学和翻译西方书籍和外交文件紧紧结合起来。当时很多外国教习如丁韪良、毕利干等参与或指导学生翻译了大量的书籍,对传播近代科学和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甲午战后,国内外人士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达到了高潮,使更多的人对西方慈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也经历了批判和否定,开始吸收西万现代社会救济思想的营养。冯桂芬的名作《校邠庐抗议》中,对西方救济思想就有介绍。他的《收贫民议》一文,介绍了荷兰分类收养贫民的办法,既可以使老弱有所养,又可消灭游民。他说:“荷兰国有养贫、教贫二局,途有乞人,官若绅辄收之,老幼残病人养局,廪之而已。少壮入教局,有严师,又绝有力,量其所能为而日与之程,不中程者痛责之,中程而后已。国人子弟有不率者,辄日逐汝,汝且入教贫局,子弟辙詟,为之改行。以是国无游民,无饥民。”①  此外,还有一些思想家像容闳、郭嵩焘、薛福成、马建忠、王韬等有着出使和游历国外的经历,他们对西方国家的救济制度和方式有着切身的体会。一生从事工商业的郑观应,是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贫困弱势群体极为关注,他提出:“中国生齿日繁,生机日蹙,或平民失业,或乞丐行凶,或游手逗留,或流民滋事。”②他的名著《盛世危言》对西方社会救济的做法作了介绍,盛赞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化”,“人无良贱皆有所教”,“疲隆残废、贫名孤婴”,均得所养,“市无游民,廛皆食力”。他主张要挽救国家于动乱,就必须从根本上人手,所谓的治本之方法,就是“政治改良,百艺俱兴,以工代赈,令饥民得食是也”③。表达了希望中国按西方模式改革旧式救济,设置新式机构的思想。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李端棻等维新派有极大影响。  戊戌维新期间,一些有识之士针对旧的救济方式,纷纷发表文章提出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如康有为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等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崭新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提出“公养、公教、公恤”等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慈善公益体系。他在《公车上书》中提出,“务农、劝工、惠商、恤穷”为救国养民的四大策,救国须从“扶贫济弱”开始。其他人的有关论述较主要的还有:《论清查慈善堂事》《创兴红十字会》《效法泰西以行善举》《安置流民议》《创兴善会》(以上刊于《申报》)、《慈善公启》《救济善会公启并章程》等文章。他们都主张中国旧式的善堂善会应仿效泰西之良法,教养俱备,择其善者而从之;并呼吁尽快设立红十字会等新型慈善机构。同时,还提出要扩大慈善事业的救济范围,不应局限于穷苦无告之人,而要服务于广大下层民众。  ……

近代北京慈善与公益事业 作者简介

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多年从事北京城市近代化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1840-1949》《北京城市发展史》(近代卷)《近代北京城市管理》等,以及《清末民初北京的贫困人口研究》《近代北京的贫民小本借贷处》、《近代北京城市人口研究》《从工资、物价看沦陷时期北平人民生活》等多篇论文。其中《北京近百年生活变迁1840-1949》《北京城市发展史》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