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作者:侯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43.5(6.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48.3(7.0折)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版权信息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本书特色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农村社会,以及在具体场域中所呈现的生计方式中,农民社会的变与不变又体现在哪里呢?在农民生计变迁的过程中,整个社区农民的行动逻辑是什么?单个农民的生计在整个变迁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逻辑? 侯婧著的《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试图通过深入农民的“生活世界”,研究他们在生计变迁以及生计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思维方式以及决策的过程等,探索出他们行动的逻辑。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内容简介

  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实现农村和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农民生计是农民生活诸多面向的重要体现,在面对和适应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民生计也体现出了很多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以河北省的两个村为个案,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农民的生计过程为分析对象,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特征、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通过窥视社区中农民的生计社会,说明中国农民生计过程中的行动特征和逻辑。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目录

**章 研究进入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准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
一 关于生计的研究
二 关于社会行动的研究
三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总结

第三章 调查地点介绍
一 县域、乡域概况
二 村庄自然资源状况
三 村庄中的大事件
四 融入社区

第四章 个体意愿、家庭行动与群体影响
一 模糊的个体行为、具体的家庭行为
二 家庭生计行动达成的可能途径
三 村头效应——农民行动的重要参考

第五章 适应与调整的逻辑——面对自然的农民行动
一 人与自然
二 水资源——影响当地农民生计的首要因素
三 适应自然——农民调整生计的准则
四 生产链的延续——农民的基本考量
五 祈雨:望天乞水的仪式

第六章 作为“社会人”:农民行动与社会资源
一 外出打工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不出村的收入:村内资源的利用
三 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生产互助过程中的资源对等
四 合作的可能性——几个典型事件

第七章 市场影响下的农民行动
一 日益增长的现金需要——农民生计行动的根本“动力”
二 追求市场利润过程中的农民付出
三 市场因素渗入后农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四 从被动到主动——农民对政府介入的反应

第八章 个体特殊性——村民行动的差异
一 农民行动的阶段、阶层论
二 个体农民的行动逻辑——几个案例

第九章 结论和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讨论
三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节选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改革正式开始,1985年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农民也开始踏上了市场化的进程。1993年全国粮价放开,农产品被全面推向市场(邓万春,2008a)。农民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如今的农民已经不再是当年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个“捆在土地上的中国人”了。中国社会现阶段*大的特征就是社会处于转型之中,也就是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相交汇(奂平清,2005)。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信息对于农业生产的调整安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不误农时”之外,“不误市时”显得更加重要了(胡军、王继新,2014)。童小溪(2014)指出在中国乡村的“离土”现象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主要社会力量在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城市、工业、国家和市场的“时空压缩”的力量,即强者的力量向农村渗透,占据地盘,这里我们不妨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城市对乡村的空间侵入;另一方面,是作为弱者的农村人口在寻求教育和就业、家庭和亲属联系、比较利益、生计策略的驱使下在城乡之间进行周期性往复穿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文明已经毋庸置疑地嵌入乡村生活中。乡村所特有的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碰撞的过程中被扭曲、被覆盖,从而失去了自身的本来面目,传统中国的乡村文化正在消亡,而农民的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侯婧,2008)。徐勇(2006)等在《“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构建》中分析了当今社会小农越来越“小”与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矛盾现象,得出“当今的农户也进入到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中,交通信息的发达、市场经济的渗透、高频率和跨区域的流动、教育的普及、国家赋予农民以平等权利等各种因素,改变了分散、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农民的头脑不再只是局限于小块土地和小村落之中,他们不再是传统规则的奴隶,而且正在表现出伟大的历史首创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市场,具有两个基本的含义。其一是指商品或货物交换的“场所”,也就是交换的地点或地域。其二是指商品或货物交换的“规则”,这里的“规则”包括价格的形成机制、商品或货物的供求关系、交换的程序及原则、使交换得以进行的相关制度;“规则”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社会、文化因素(邓万春,2008b)。其实,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之前,农民的市场就属于博兰尼笔下的地区市场或布罗代尔眼中的**种交换。在这一阶段,农民的市场属于地方性市场,符合市场的“场所”和“规则”的统一性。农民市场的场所是确定的、在地的,农民市场的交换规则就来自农民的“地方性知识”(邓万春,2008b)。然而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市场在“场所”意义上变得不确定,而在“规则”层面,农民也不能实现完全的参与。被动地卷入其中但是又不能完全参与的尴尬境地使得农民不得不承担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其收入,但与此同时市场也带给农民较大的压力。  ……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作者简介

  侯婧,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2001~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和发展管理系先后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201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一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发展,曾在《西北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