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作者:孙昕光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24cm 页数: 223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3.7(3.8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9118019
  • 条形码:9787209118019 ; 978-7-209-1180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术期刊编辑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专著, 主要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撰稿和编辑规范化的意义、要求和主要内容,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社科论文写作和期刊编辑在文字校对、标点符号使用、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目录

序 李宗刚
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学术创新与引领
大数据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报编辑策略
期刊学术引文不规范现象的成因探析与应对方略
核心期刊评估体系的悖论与破解方略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被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术论文的评价功能与高校人才评价机制问题
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加工与规范要求
汉字的规范化与阅读的方法
当代文艺学的借鉴与发展
当代文化的审美化与文学鉴赏研究
秘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后记
展开全部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节选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其次,文学研究自身存在着非科学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术研究内在逻辑性的顺利展开,由此导致学术论文的被引止步不前。严格说来,学术规范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得到了重视的。尤西林《人文学科特性与中国当代人文学术规范》(《文史哲》1995年第6期)、党圣元《学术规范与学术人格》(《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仲伟民《谈谈“学术规范”》(《江南论坛》1996年第4期)等是较早关注学术规范的一批学者和论文。在此之前,人们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并不清晰,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混乱,更有甚者,明知故犯,走上了学术不端的歧路。在此情形下,且不说要求作者遵循学术规范,即便是能够守住底线已实属不易,再加上互联网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学术论文的数据库尚处于草创时期,因此,即便是在学术论文撰写中存在一些学术不端的问题,也难以被很快发现。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库建设的逐步完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制衡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术不端行为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人们面对经典作品也许根本不需要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直接通过阅读文本便可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心得,然后再把这一心得用学术论文的模式外化出来。如此撰写出来的学术论文,除了要引用该文所要论及的作品之外,一般很少涉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绝少有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引用。这样看来,人文领域的学术研究之推进的内在逻辑便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也与一些注重实证方法研究的社会科学有所区别,往往会演绎成一种自说自话的论文模式。我们在这里称其为论文模式,根据就是这种论文尽管也有引文,尽管也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其要陈述的中心观点,但就其实质而言,却背离了学术研究“站在前人的肩上”这一基本原则。它没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系统把握,也没有将如何亟须推进的问题在前面提出,这表现出作者鲜有对该领域既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把握,具体表现为没有引用前人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而仅仅满足于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没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他们提出的所谓独立见解或观点往往已被前人论述得很透彻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论文引用的不被重视,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术水平颇高、影响较大的论文,其被引次数却往往多年止步不前,未有显著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末,陈思和、王晓明等人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并由此开启了“重写文学史”新观点、新看法的讨论与研究,但随后这个话题却“沉寂了十年”①,除却文学研究界的部分学者引起共鸣,在全国范围内响应者寥寥数人,直至10年后“重写文学史”才由口号转为实绩,多部文学史著作陆续登上历史舞台。而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性方面显然更是不足,这一方面缘于文学研究自身理论突破难度较高,一般来说,语言类的文学研究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因而创新性的文学理论的提出需要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文学研究与时代变化关系密切,时代诉求的不同、历史环境的变化,都极易引起文学研究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而反过来,时代的稳定、历史环境的稳定性也促使文学研究理论上的稳定性增强,为创新性增加了难度。正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其理论创新性就在于“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人‘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②。时至今日,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的进程也未完成,且成效不大,世界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理论方面的引用率也是微乎其微,这不得不说,中国文学在理论创新方面仍然困难重重。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