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作者:王阳明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448
读者评分:5分5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0.8(6.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版权信息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本书特色

★ 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全能大儒王阳明思想精华所在!
★ 语言大师叶圣陶精心校注之作,后世《传习录》校注本之范本!
★尘封民国绝版藏书,88年后精心修订再版!
★除叶圣陶校注解读部分,增加《白话传习录》,阅读更流畅、更通俗易懂!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内容简介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语言大师叶圣陶精心点校版《传习录》,是更严谨、更完备、更周详的心学入门读本,也是五百年来引ling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向的不朽巨作;另一部分为《传习录》完整版白话译文。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目录

一 传习录
上卷

004 徐爱录
022 徐爱跋
023 陆澄录
055 薛侃录

中卷

080 钱德洪序
082 答顾东桥书
102 答周道通书
107 答陆原静书
119 钱德洪跋
120 答欧阳崇一
125 答罗整庵少宰书
131 答聂文蔚
143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45 教 约

下卷

148 陈九川录
158 黄直录
164 黄修易录
169 黄省曾录
175 钱德洪录
198 钱德洪序
199 黄以方录
211 钱德洪跋

二 白话传习录

上卷

216 徐爱录
233 徐爱跋
234 陆澄录
263 薛侃录

中卷

288 钱德洪序
290 答顾东桥书
313 答周道通书
319 答陆原静书
332 钱德洪跋
333 答欧阳崇一
339 答罗整庵少宰书
345 答聂文蔚
358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360 教 约

下卷

364 陈九川录
375 黄直录
382 黄修易录
388 黄省曾录
393 钱德洪录
418 钱德洪序
419 黄以方录
432 钱德洪跋
展开全部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节选

传习录
上卷
徐爱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①。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②。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③,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④,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望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⑤。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⑥。

注释

①《大学》,《礼记》四十九篇之第四十二。郑玄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唐人已有《大学》专本。南宋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程颐谓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为之作注,称《大学章句》,则区全篇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记之云:“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而以旧本为误本。《大学》有“致知在格物”一语,朱熹注云:“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又补释“格物致知”之义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此说也,守仁抵之。
②“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语出《中庸》;言垂法于后,堪以俟待后之圣人,虽远至百世,其道不异也。
③二氏之学,言释与道也。按守仁门人钱德洪诸人所为年谱,守仁至二十七岁,始“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至三十一岁,“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④明武宗初政,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等以诤谏得罪。守仁抗疏救之,亦得罪,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以正德三年春至龙场,五年升江西庐陵县知县。其在贵州,为始论“知行合一”之时。
⑤昔九方皋相马,观其精而不措意于牝牡骊黄。此处言见其粗而弃其精也。
⑥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人。从守仁游,守仁器之,妻以女弟。举正德进士,历官南工部郎中。守仁良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疏通辨析,畅其指要。年三十一卒,守仁哭之恸。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①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②,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④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大学篇》首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章句》据程子曰:“亲,当作新。”注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作新民”系《大学》引《康诰》语。
②《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③见《书·尧典》。
④《书·尧典》云:“……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峻俊通假,大也。平章百姓,言百官之氏族分别章明也。
⑤见《论语·宪问篇》。子路问君子,孔子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殿以此语。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②。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③者,得之。”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大学》语。止,所止之处,指至善也。言知
所止则有定向也。朱子主即物而穷其理,固以“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为前提也。
②义外之说,发自告子。《孟子·告子篇》:“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与辩,则明仁义俱
在内。此处取义外为言,以明至善不在事事物物上也。
③朱熹注解《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句曰:“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①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②,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释

①盖爱以为事父、事君等为心外之事,孝与忠等为心外之理也。
②《礼记·曲礼》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言冬日则温,以御其寒,夏日则凊,以致其凉,昏则定其衽席,晨则省其安否也。
③《礼记·祭义篇》语。

郑朝朔①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②。”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③。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注释

①郑朝朔,名一初,揭阳人,弘治乙丑进士。
②《中庸》论诚之之道,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③《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
厥中。”舜所以命禹之语也。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①,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是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
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白话传习录
上卷
徐爱录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观点,都以旧本为准,就是儒家先贤朱熹等人认为有许多错漏的版本。我刚听说时感到很是吃惊,紧接着又怀疑起来,随即我殚精竭虑地对两个版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向先生请教两者差异。这样做完之后,我这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所说的“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先生天生聪明睿智,性情坦率, 平易近人,且不拘小节。人们都知道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又曾热衷于赋诗文章,沉迷于佛道之说,以致大家突然听到他的学说时,都把它看作标新立异的言论而不屑一顾,没有深入研究。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谪居贵州龙场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潜心修行静思,其精一之功,已经超凡入圣,达到了至正精纯的境界。
我天天在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只知道先生的学说,初接触时感觉很容易,但越深入研究越觉得高深莫测。乍一看很粗疏,但越仔细研究越觉得精细严密;初学之时觉得很浅显,但深入探究起来才发现没有止境。十几年来,我都没有弄清楚先生学说的面貌。如今的学者,有的与先生相交甚浅,有的从未聆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对先生怀有轻蔑激愤的情绪,就凭听到的三言两语,以及道听途说,就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领会先生的学说呢?
跟着先生求学的门生,在聆听先生的教诲之后,常常是领会的少
而遗漏的多,就好比相马时只注意到了马的公母与毛色,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所以我把平日里先生的教诲详细记录下来,私下里拿给志同道合者参阅,以便大家相互检查纠正,希望不辜负先生的教诲。学生徐爱作。

徐爱问:“《大学》篇首中的‘在亲民’,朱熹先生认为应当写作‘新民’,后面章节中就有‘作新民’的词句,似乎可以作为依据。先生认为应按照旧本写作‘亲民’,有什么依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新’,和‘在新民’的‘新’是不同的,这怎么能作为依据呢?‘作’字和‘亲’字相对应,但不是‘新’的意思。下文‘治国平天下’等处,也都没有阐明‘新’字之意。比如此书所说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一类的话,都是‘亲’的意思。‘亲民’就像《孟子》所云‘亲亲仁民’一样,‘亲之’就是‘仁之’的意思。百姓不亲睦,于是舜就任命契为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以此来加深人们之间的感情。《尧典》所云‘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从‘以亲九族’到‘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孔子说过‘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兼有教化和养育的意思,朱熹先生说的‘新民’有失偏颇。”
徐爱问:“《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一句,朱熹先生解释为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这似乎与先生的观点相悖。”
先生说:“在具体事物上求至善,那是‘义外’之说。至善乃是心之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可以称为至善。而这并没有脱离客观事物,《大学章句》所说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问:“只从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穷尽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
先生说:“心就是理。难道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徐爱说:“就像服侍父亲的孝心,侍奉君主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心,治理百姓的仁心,这些就包含许多道理,恐怕不能不考察吧?”
先生感叹道:“这种观点蒙蔽世人已经很久了,哪能一两句话就让人醒悟呢?现在姑且就你问的问题谈一谈。就好比服侍父亲不能从父亲身上探求孝的道理;侍奉君主不能从君主身上探求忠的道理;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不能从朋友和百姓身上探求诚信和仁爱的道理。这些道理都在各人本心之中。心就是理,本心没有被私欲蒙蔽,即是天理,不需要到心外添加一丝一毫。这种纯粹的天理之心,表现在服侍父亲上,就是孝;表现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万民上,就是信和仁。只要在心中下功夫祛除私欲、存养天理就可以了。”
徐爱说:“听先生这么一说,我已经觉得自己有所省悟了。但过去的观点仍然在胸中纠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服侍父亲这件事,包含使父亲冬天暖和、夏天凉爽,晚上使父亲睡好、早晨向父亲请安等许多事项,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只是要有个主题,那就是在祛除人欲、存养天理方面去讲求。就像讲求冬温这件事,也只是要尽孝心而已,唯恐有丝毫私欲掺杂其中;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孝心而已,唯恐有丝毫私欲掺杂其中。只是讲求有这份心而已。若心中无私欲,纯粹为天理,那这颗心就是虔诚尽孝之心,冬天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寒冷,就会主动去寻求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炎热,就会主动去寻求消暑的道理。这些都是诚孝之心所产生的结果,然而必须先有这颗诚孝之心,然后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用树木打比方,这颗诚孝之心就是根,而具体的行为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枝叶;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再去种根。《礼记》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先有‘深爱’之心做根,那么,和气、愉色、婉容就自然而然会有了。”

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 作者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中国的文学和教育工作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稻草人》《倪焕之》。

商品评论(5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