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26cm 页数: 306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5.4(3.2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版权信息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16年10月在传媒大学召开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 增加了赵玉明教授谈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等新的内容。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目录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新收获(序)
中国广播电视研究发展历程回顾(代前言)

(一)
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的时候
我们需要广播学、电视学——左漠野同志的一封信
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几点意见——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1988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做学问——代发刊词
关于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届理事会上的讲话

(二)
从广播电视研究到广播电视学科建设——在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
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
历史、对象与方法——再论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定位
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话语转型
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
试析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架构
关于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
广播学科史的重写:民国框架下的研究初探
中国电视理论研究五十年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

(三)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理论研究的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广告学研究综述
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
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概述
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广播电视经济学研究
正面人物的想象与政治标准的桎梏——广播电视志里的早期广播人物
……

(四)
(五)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部分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节选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二、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与高等院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尽管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及科研机构的充分参与,但主体部分还是在高校,更多的与相关高校的专业教育有关。高等院校的本科、硕士、博士几个层次的教育都与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因此,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与高等院校教育的实践也应当紧密结合,应当在中国广播电视传媒教育实践基础上逐渐厘清学科关系。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传媒教育主要在高等院校展开,而中国高等院校的广播电视传媒教育在近十年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中发展速度*快、也是*引人注目的新的增长点之一。这种发展一方面显示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紧密互动,也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与传统学科数千年、上百年、几十年的积淀不同,广播电视学科体系本身的复杂性和不成熟已经成了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极大障碍。建立较为科学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离不开对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的梳理,从中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的现状格局来看,相关学科专业五花八门,从院校性质来分,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是专业型,即以广播电视为中心的单科教育,代表性院校是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这类学校从创办初始就定位于广播电视的专业教育,其宗旨是为广播电视业界输送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从1954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到1959创办本科的北京广播学院,直到2004年改为中国传媒大学.50多年间该校与广播电视业界始终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各级各类电视台的人员构成中受过高等教育以上的人员60010都来自该校,而该校的毕业生几乎90%以上都分布在广播电视系统之中。这类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带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色彩,即行业中的工种职能划分常常成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如播音主持、新闻采编、电视编导、电视摄影以及各种小语种的对外传播等。  第二类是综合型,即综合性大学依托文学、信息技术等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嫁接延伸创办广播电视学科专业,前者如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传统综合性大学大多从文学学科延伸出相关的学科专业,后者如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则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延伸出相关的学科专业。  第三类是新闻传播型,即新闻传播类院校所创办的广播电视学科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在国内从事新闻传播教育较早的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基本是以独立的新闻传播学院为基础,延伸出广播电视专业。  第四类是交叉型,即其他各种类型专业院校利用相关学科进行嫁接组合延伸出广播电视学科专业,包括从师范类、理工类、艺术类以及农、林、水、电、交通、医学、外语、军事、教育等各类专业中延伸出来。这些院校借助自己在特定领域里的特色将广播电视与自己已有行业的特色进行嫁接,形成了广播电视教育新的增长点和延伸点,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是在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学科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分别将政法、农业、体育、外语、交通、艺术等若干特色领域学科与广播电视相嫁接。  如此众多的类型形成了广播电视教育极其复杂的格局,使广播电视学科专业的名称、内涵、外延、内容和专业设置等都很难得到统一。这给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立的梳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亟须在高速运行中逐渐规范起来。当然这种规范,既需要坚持统一规则,又要考虑到各高校广播电视教育的现实情况,既不能一放就乱,也不能一抓就死,由此可见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既牵连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牵涉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一方面需要从其他已经成型、成熟的传统学科中汲收营养,吸纳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谱系。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既需要建构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的规则,即作为学科的一般性规则,如规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认知规律,同时又需要在发展与壮大中对其他学科产生积极的辐射与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既不能自我封闭,自说自话,需要找到与其他相关学科统一的对话平台、统一的规格与层次,甚至可以相融通和交汇。如果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对广播电视这种新兴的学科来说就难免会滑人无源之水和边缘化的境地:但又不能简单地套用成熟学科的一般方式和话语系统。我们注意到,新兴的广播电视学科由于牵涉相关学科范围广泛,多少有一些内在的自卑倾向,再加上自身学科的不够成熟,套用乃至滥用传统学科话语系统和理论框架不在少数,如将文学、美学、戏剧学、电影学、语言学乃至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若干学科的理论框架与话语系统进行简单的移植和套用,貌似交叉学科研究并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但并非从广播电视的内在运行基础上打造出来的,只是传统学科贴上广播电视的标签而已,呈现出传统学科的话语与广播电视的对象之间两张皮的情形。当然,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或许离不开对传统学科蹒跚学步的模仿过程,但从长远来看,模仿只是**步,只停留和满足于模仿对于广播电视学科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

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作者简介

  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一项(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进行中);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基金课题数项。个人专著有《中国民营广播史》《中国宗教广播史》《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研究》等;参著、参编有《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图史》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2013年10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奖。    庞亮,1976年3月出生,新疆福海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员,发展规划与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中广联合会广电史研委会副秘书长。1996年7月在新疆师范大学获文学(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在北京广播学院获法学(新闻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在中国传媒大学获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等若干,讲授《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报道策划》《中国广播电视史专题研究》等课程,著有《梅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研究》《中外广播电视史》《危机传播视野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等,参编《中国广播电视图史》《中国电视史》《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2010年10月获得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荣誉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