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汉代河西经略史

汉代河西经略史

作者:贾文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30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4.6(7.6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汉代河西经略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05846
  • 条形码:9787520305846 ; 978-7-5203-0584-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汉代河西经略史 内容简介

  近年来,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斐然,区域历史军事地理作为其研究方向之一亦颇受关注。它是以历史上特定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内所发生的军事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地理条件对军事行动,乃至对敌对双方对峙格局、生死存亡的影响。已故著名史学大师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第四集),开启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先河,宋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可谓这一领域的一部精品之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河西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地理单元,它“东连关陇,西通西域,南接种羌(后为吐谷浑、吐蕃),北达匈奴(后为突厥),恰似中原王朝的一支手臂,汉代就被称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秦陇、河西、西域三者密不可分,能否控制和经营好河西,不仅直接左右着秦陇和西域的安危,也是衡量历代中原王朝政权兴衰的风向标。因而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与这里紧密相关,如张骞通西域、汉匈河西之战、汉设河西四郡、唐张议潮收复河西、西夏建置西凉府、明修长城等。河西既是各民族和谐共处、交会融合的美好家园,也是各民族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  河西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归汉以来,终两汉之世,一直是汉朝重点经营的战略区域。河西四郡的设置,不仅起到了隔绝匈羌、拱卫秦陇,沟通西域的重要作用,而且成为汉朝西征西域、北伐匈奴的军事基地,引导了汉匈战争的*终走向,其军事战略地位远非其他区域所能比拟。目前关于河西的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为研究和开发河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从军事地理角度关注者甚少,仅在军事史和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往往侧重于综述或介绍境内所发生过的某场战争而已,未有从战略层面全面审视河西军事战略地位的研究。毋庸置疑,汉代的河西首先是一个军事战略区域,所以该角度的研究不可或缺。  汉代河西的军事战略价值,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关联性,相关的地理条件如高山、大河、险关、要隘以及地缘关系等,对军事行动或整个国家以及更广大的地区,又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除地理因素外,国力的强弱、将帅的谋略、敌对势力的政治稳定与否等,对河西的军事战略价值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汉代河西经略史 目录

绪论
一 学术史综述
(一)文献史料及学科研究情况的梳理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章 “河西”的含义及其地理特点
一 “河西”的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河西
(二)两汉时期的”河西
二 “河西”的地理特点
(一)发达的农牧业经济及丰富的资源
(二)攻守兼备的地理条件
(三)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第二章 西汉前期汉匈双方的军事形势
一 汉匈双方国力的对比
二 匈奴采取的军事战略措施
(一)匈奴军事力量的分布特点
(二)西击月氏、抢占河西
(三)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
(四)频繁侵扰汉之陇西、北地边郡
三 汉朝对匈奴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推行汉匈和亲政策
(二)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三)联络月氏、张骞两通西域
(四)汉朝打破匈奴东西联合的几大战役

第三章 汉朝河西之战的胜利与汉匈军事态势的变化
一 汉武帝战略方向的转移
二 汉匈河西之战
(一)**次河西之战
(二)第二次河西之战
(三)第三次河西之战
(四)汉朝在战后采取的措施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汉朝的河西之战
(一)以弱水——酒泉牒得为主攻方向
(二)以媪围——酒泉牒得为侧攻方向
(三)出兵右北平牵制匈奴左贤王
(四)河西之战的历史影响

第四章 汉朝对河西的政治经济开发及边防建设
一 政区设置
(一)河西四郡的设立
(二)河西属国的设立
二 经济开发
(一)移民实边
(二)军事屯田
(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三 河西的边防建设
(一)修筑汉塞
(二)组织边防武装力量
(三)设置玉门关、阳关、金关和悬索关
(四)在居延、休屠建立攻防重点
……

第五章 西汉政府与匈奴以河西为中心的战事
——元鼎五年匈奴与西羌联合反汉
第六章 东汉时期河西的军事形势
第七章 两汉时期河西军事战略价值的特点与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两汉时期河西军政大事年表
后序
展开全部

汉代河西经略史 节选

  《汉代河西经略史》:  (一)发达的农牧业经济及丰富的资源  1.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壤、气候条件  河西地域辽阔,走廊内的大黄山(又名焉支山)、黑山、宽台山把河西分成三个较大的盆地,每个盆地又与一条较大的内陆河流相对应,分别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盆地,黑河流域的张掖——酒泉盆地,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盆地。东起石羊河中游,西至疏勒河中下游,有面积大小不等的绿洲二十几块。这些盆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密集,自古以来就是河西的主要农业区。  其中,规模*大的为中部的张掖——酒泉盆地。黑河在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阔,土质组成物质以亚沙土、亚黏土为主,土质较细,土层较厚;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无霜期约160-230天,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是河西耕地*为密集的区域,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故汉朝*初在河西的军政机构就选择在张掖——酒泉盆地一带,移民屯田。《读史方舆纪要》卷63“甘肃镇”条引陈子昂言:“凉州岁食六万斛,甘州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地广粟多户止三千,胜兵者少,屯田广野,仓庾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鳟,一旬不往,士已号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可见该地区农业非常发达。  2.水利资源丰富  河西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滋润了河西走廊的片片绿洲。  (1)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及其支流  河西走廊的三大水系皆发源于祁连山及其余脉,《西夏地理研究》提到《圣立义海》载:“积雪大山:山高,冬夏降雪,雪体不融。南麓化,河水势涨,夏国灌水宜农也。山体宽长,雪山绵长不断,诸国皆至,乃白高河本源。焉支上山:冬夏降雪,炎夏不化。民庶灌耕地冻,大麦、燕麦九月熟。利养羊马,饮马奶酒也。”①文献中的积雪大山或焉支上山应该是祁连山及其余脉。从西夏时期的祁连山“冬夏降雪”情况分析,汉时的雪线应更低,河西走廊的水源更为充足。  石羊河,汉代称谷水,是横跨河西走廊平原、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的内陆河,北流汇人休屠泽,汉时称猪野泽。《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条注曰:“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人海,行七百九十里。”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为今古浪河,同书注为“松峡水”,并说:“南山,松峡水所出,北至婿次人海。”《水经注》卷40:长泉水“出姑藏东婿次县,……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马城河即汉代的谷水,今石羊河干流。谷水在整个流程中形成两大绿洲,长泉水入谷水口以上为一绿洲,此绿洲东起松峡(今古浪)水,西至今永昌东西大河,南界祁连山坡,域内河流纵横,形成肥沃的扇形冲积平原。红水河入口处以下,河流汇集成大河,至黑山头再次分流,向东北流的称东大河,经今民勤县东流入猪野,西北流向的又分为大西河和西河。东西大河之间,支流众多,形成另一冲积平原。这片绿洲在汉时不仅面积大,而且自然条件优越,史称“银武威”。黑河,古称“弱水”,是河西地区*大的内陆水系,《汉书·地理志》载:“删丹,桑钦以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人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酒泉郡……福禄,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水)。”弱水出山丹县南山,北流至山丹县城后因龙首山脉阻挡转而西流,在此形成**个冲积平原。弱水西流至张掖与羌谷水合,形成张掖、临泽、高台所在的第二个冲积平原。弱水顺合黎山转而北流,与呼蚕水今托兰河北大河合,在今酒泉县形成第三个冲积平原。呼蚕水在会水(今金塔县东北)与弱水合而北流直入居延海,在约300多里的流程中,沿弱水两岸形成第四个冲积平原。弱水水系形成的这四大平原,自然条件更为优越,是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即居延平原。今山丹至高台一带地势平坦,水量丰沛,土壤肥沃,史称“金张掖”。酒泉平原虽然面积不大,但水源充足,气候宜人,土质肥沃,汉代经营河西时,*早将军政机构设置在此。居延平原水量充沛,地势平坦,是汉朝在河西*大的屯垦区。东汉安帝时居延县人口达万人以上,属张掖郡之大县,当时的农业生产规模不容小觑。  疏勒河、党河,汉时分别称籍端水、氐置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龙勒……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疏勒河出谷口后,流至今玉门镇分成东西两大支流,形成玉门、安西冲积平原。党河流入敦煌南、汉之龙勒县境后分流,形成敦煌绿洲。从汉代敦煌郡的效谷、宜禾都尉之名可推断当时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就。  ……

汉代河西经略史 作者简介

贾文丽,女,山东青岛人,1949年4月出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和中国古代军事地理,迄今为止,在多种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