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大学全解

作者:曾子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14
开本: 32开 页数: 223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19.4(6.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1.6(7.2折)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学全解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360472
  • 条形码:9787511360472 ; 978-7-5113-604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学全解 本书特色

曾子著的《大学》作为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曾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主要概括了先泰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儒家政治哲学有系统的认识。 《大学全解》为传统文化类读本,作者文捷对《大学》原文进行了详细解读,对其蕴含的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并以古今中外的事例加以佐证,内容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深入地思考和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全解 内容简介

  《大学》本是《礼记》中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工著作。后来,因为其内容太过精彩,代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念,宋代人就将其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北宋程颢、程颐等人都极为推崇此书,后来,便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大学》曾一度被列为“四书”之首,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另外,其内容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对后来的唯物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关键的是,《大学》一书虽字数不多,却强调了学习者要提升自身修养的要求,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按照常见的版本对《大学》原文进行了重现,又加上注释词条、翻译原文、对原文思想进行解读引申等内容。在解读原文思想之时,本书尽量联系儒、道、释等主流思想和社会现实,消除其中的消极陈腐观点,褒扬积极向上、有益人身心发展的思想,既传承了古人的人生智慧,又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从中受益,可谓是难得的一本国学读本。

大学全解 目录

**章大学之道
第二章止于至善
第三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四章知其所止
第五章知本
第六章格物致知
第七章君子必慎其独
第八章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齐其家在修自身
第十章治国必先齐其家
第十一章平天下在治其国

展开全部

大学全解 节选

  《大学全解》:  在曾子看来,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厚重的德行,在于弃旧革新,*终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所“得”。在这里,曾子其实是告诫我们,一个人的外在的“得”取决于其内在的“德”。  对此,孔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即:“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段子禽问子贡的对话勾勒出了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指出了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大意为:“我们的先生到了一个国家,总是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提供的呢?”子贡说:“先生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即便算是求得的,也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受到尊重,不是由别人来决定的,主要在于其内在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往往不在于他争取得有多么努力,多么拼命,而在于他的德行是否配得上得到,他是否能够以“德”载“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孔子就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修身治学,自己的品德学问都达到极高的境界,所以即使不去了解什么,那些统治者们也愿意将政事告诉他,来咨询他的教导。所以说,一个人无论干什么,求什么,都要以德为根本,求之于内,然后得之于外。  有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美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内心里崇高的美德,让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让人在生活的逆境中坚守信念;灿烂的星空让人在黑夜中看到光明,让人心中燃起希望。没有了星空,我们会失去太多的想象,失去太多的梦想;没有了美德,我们则会失去立身之本,失去在社会上存在的能力。  一位先生有一群学生,学生们都很好学,但因为大多都是富家官宦子弟,个个都比较好强,经常提问些如何做大官、如何取厚禄的问题。每次面对询问,先生都笑而不语,告诉学生们安心读书,好好学习,学生们很不理解,问:“先生,您教我们读书,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拥有更多的钱财、得到更高的官位吗?为何每日只教些仁义道德的空话,不教我们做官、求财的实用知识呢?”先生听了学生的话,皱皱眉头,对他们说:“好吧,明天我就教你们求官、求财的学问。”第二天,学生们早早地来到书院,看到院子中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篮子,他们被告知,今日要去果林中摘果子。学生们都很疑惑,平时先生要求严格,每日要求他们诵诗读经,昨天说好了要教升官发财的学问的,为何要去摘果子呢?但整日学习,出去放松一下也不错,于是学生们拿起篮子来到果园中。  先生早已在那儿等候多时了,看到学生们到来后,他说:“今天摘果子并不是为了娱乐放松,而是一场测试,看看你们谁更有能力。你们可以去摘果子了,尽量在正午前摘到*多的果子。”园子中的果子很多,学生们的篮子很快就摘满了,还未到正午就回到了先生身边。先生指着一个篮子*大的学生说:“现在你们看到谁*会摘果子了吗?”其他学生纷纷抱怨说:“先生,他摘得多并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篮子大而已。”先生笑着说:“是啊,就是因为篮子大,所以我才说他*会摘果子。”看到学生们都不理解,先生接着说:“你们平时常常问如何做官,如何发财,其实这和摘果子是一个道理,摘果子摘多少,不在于摘得有多快,有多好,而在于他的篮子有多大。一个人能做多大官、能发多大财,往往也不在于他做官、发财多么有窍门,而是在于他能承受多大的官,多大的财。我平时教你们的仁义道德,就是这个篮子啊!只有人生的篮子大了,你才能走得更高、拥有更多!”学生们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先生每日教他们的仁义道德的学问,就是一切升官、发财学问的根本,没有“德”哪来的“得”,于是,他们从此跟着先生学知识,修德行,*后都成了有作为的人。  —个人所具有的美德决定着他能站在多高的颁奖台上;一个人所具有的美德决定着他一生能走多远,飞多高;一个人所具有的美德决定着他一生成败的心灵力量。我们在生活中都希望多“得”,却不知道“得”并不是由别人给你的,而是由你自己的“德”来决定的。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只有有德的人,才能成为组织中的正能量;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成功地融入集体之中。“德”与“得”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人生中,对“德”的修炼,就是对“得”的获取。小德小得,大德大得。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座大楼的话,那么“德”便是这大楼的地基,“得”便是大楼的高度,“德”是否牢固注定“得”能达到的极限。如果“德”不稳,而盲目地追求“得”,只能导致大楼的早早崩溃。  ……

大学全解 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一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山脚下。嘉祥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子思:又称“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