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3496764
- 条形码:9787553496764 ; 978-7-5534-9676-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本书特色
20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初,本书作者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跋涉两万多公里,对话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如巴金、冰心、夏衍、史铁生、梁晓声、王蒙、王朔、刘心武、蒋子龙、格非、王安忆、苏童等。这一堪称“文学长征”的非官方拍摄,成为关于八十年代文学的仅有的一次大规模拍摄。本书即这次拍摄的文字版。对话大致围绕怎样开始写作(翻译/编辑)生涯、怎样看待当前的文学和文坛以及文人下海和性开放、眼下的愿望、喜欢的作家或者书这几个主题,但话题广泛,形式灵活,谈话者的回答也因个人的性格及阅历,或大段阐述或寥寥数语,或严谨凝练或幽默活泼。它既提供了那个时代文坛的各种真实声音,其中不乏对文学、文学史、社会及人生的严肃思考和剖析,也记录了30年前那些声名远播或初露头角的大家的思想情怀。
?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内容简介
谁铸就了30年前文学的黄金时代?★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及出版家眼里的八十年代文坛★ 90年代先锋作家马原镜头里的文坛大家说★ 一部值得珍藏的当代文化口述史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目录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节选
北京·王朔寓所 1992年12月22日 与王朔(北京作家) 王:你可以当演员了嘛(笑)。 马:我不行,我比访谈者紧张。作家赶时髦你是特别的,一开始就和电影,后来跟电视特别有缘分。 王:(笑)赶上了嘛,电影还不是,电视是有意的。 马:写时就是为了电视。1988年拍了几部电影? 王:四部,那时也是混得没辙了,不知拍什么好了,就拍了我的。大家趁机走了一把。 马:1989年谈你谈得较多。王朔电影、王朔年哪。 王:其实是赶到一块了。一开始就想改我的电影。但可能我的小说跟国家的意识形态抵触。没同意上,也是赶巧了,**次反自由化后,有人想搞娱乐电影,就上去了。没有那种压力,一部一部拍,也不会都到同一年拍了。 马:王蒙比较喜欢你的东西,大家一窝蜂拍你的电影,应该说它有某种适合进入电影的因素。电影厂和导演的兴趣肯定不一样,但他们都喜欢改编你的小说,当时是什么情形? 王:特别客气地说,我也说不清楚。以前的电影要么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知识分子形象较多,劳动人民的形象特别庸俗,社会结构的分子已发生变化,电影也需要寻找新的形象。像国外的城市电影,选择的罪犯比较多,我没觉得我写的是罪犯,但至少是社会生活主流之外的人,这些人的悲欢离合比较强烈,更适合娱乐性。那些导演喜欢拍舞厅,爱情追逐呀,我描写的情景为他们提供了可能性。知识分子不可能天天出去泡妞呀、追追打打呀。这么说不是贬低导演,当时,我的人物算是一种新形象吧。不能用框子框住他们,说他是某一类人,导演可能觉得挺有意思。 马:后来,几个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包括现在正在拍的《海马歌舞厅》,影视是*影响观众的媒介,影视一下子都抓住了。你的小说跟武侠、言情有很大不同,但很多人喜欢看。这次希望你多侃点,你作为作家,大面积涉及影视,也算是下海了,你怎么看? 王:电视是我有意搞的。小说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光靠小说难赢得读者。要靠电视扩大知名度,让读者通过电视去找小说看。1988年我觉得电影有这种手段,后来,电影迅速衰退。像许多演员,演了许多片子,走在大街上根本什么也不是,刚开始我没瞧上电视剧,我搞电视剧总觉得被限制在某种道德范围内,跟我的道德观不太一样。写电视剧刚开始不如写小说合算,小说可以反复出版、选载呀。咱们写东西,除了养家糊口、沽名钓誉,还有一个自我满足的问题。那么写着特没劲,多累呀。写电视剧特别累。但电视剧的影响力没法忽视。搞电视剧我基本是捏着鼻子搞的,但有时就得屈就。电影还有人把它当艺术,电视剧吧,领导把它看成是宣传,老百姓吧看成是娱乐。这里要求传统的道德规范。我写小说,我是写给主流之外跟我差不多的人看的。电视剧明摆着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我只能迎合观众。没办法,没有比电视剧更媚俗的了,因为你要的就是这个。写的时候,还算效果不错,它带动了小说的销售。 马:要不也没人出《王朔文集》。 王:基本上改善了收支情况,使我基本上有了自主感。因为讲自尊嘛,想自我表达,要有条件。经济上的需求对我特别重要,没钱吧,你只好谁养你给谁干,有钱了,我现在谁让我写我也不写,我有空前良好的自我感觉。 马:心里比较自由。 王:在你没有成就之前,你要屈就编辑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道德的力量。要么就要被拒绝,你没有还手的力量。我现在觉得我自己就有某种力量,不用屈就于别人。 马:你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认同。 王:对,我不在乎了,不管别人高兴不高兴,你不能窒息我。有人看我的书就有人出,我有一定的收入,不用寄生在某种力量上。 马:好多人有这种愿望,但没有实现。 王:我现在讲原则,因为我有条件讲原则。 马:你没吃亏。对你的作品有些争论,有人认为你逗趣,唬老百姓。 王:很多人认为生活是创作的唯一资源,我才不这么看。 马:有人说王朔胡编,老百姓爱好啥就编啥。电影应该如此。 王:生活的千姿百态,造成了你胡编也行,只要细节真实就行。给人类虚假的东西完全是细节不真实。电视剧都是编的,但你要选取生活的某些可能性,集中起来,电视剧是侃出来的,但不是没根据的编造。编也是功夫(笑)。我觉得观众对作家期望过高,这跟作家过去自我标榜有关,觉得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吃顿什么菜也思考得一塌糊涂,然后优秀品质出来都是沉甸甸的生活给你看,把几种功能合而为一了。思考,完全不必借电视思考,你要肤浅到看电视剧就能思考得一塌糊涂,那不怪我。我这么说得罪了很多人,得罪就得罪吧。你看玩意儿,别管人家那玩意是怎么弄出来的。 马:人们关心背后的事情,一旦把背后的事情端出来,他们又受不了。 …… …… 天津·冯骥才寓所 1992年12月27日夜 与冯骥才(天津作家、画家) 马:搞这么一部片子是不是很有意义? 冯:很有意义。新时期十年,我认为应该给新时期画个句号了,已经结束了。新时期文学产生的条件,还有作用,现在已完结了。用电视画面对新时期进行总结,具有文献价值。你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新时期文学运动是通过作家体现出来的,我觉得作家比作品还重要,作家不是把全部都放在作品里,通过作家访谈不仅有文献性,而且有经典性,肯定是有非常独特、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马:你这么说对我是个更大的鼓励。到目前还没有哪个作家提出新时期文学的终止问题。我们也没从更深一步的想法入手,你给这部片子这么深入的判断,我很高兴。你是新时期重要的作家,在几个阶段发挥作用。*初,你在1978年发表了有影响的作品。后来,也显示了相当的实力。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电视观众,和小说的读者不同,请你把个人的创作简单作一个介绍。 冯:如果把新时期文学当作历史,我们就要保持距离了,尽管新时期的作家活在世上,而且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拉着文学往前走。但是,毕竟过去已成为历史了,我们对历史的态度也变得特别冷静、特别客观。作为历史,这个阶段将非常辉煌地留在文学史上,在我看来,新时期是文学和历史一起激动的时期。比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社会巨变,巨变时,作家要思考,作家是普通人中*会思考、*会表达思考的人,读者要和作家一起思考,不管读者对作家的思考持何种态度,但他不得不随作家思考的轮子转动。作家和读者一同思考、一起激动,在近当代史上有两次,一是“五四”出现了一大批作家,是群星灿烂的时期。 马:20年代和30年代。 冯:第二次是粉碎四人帮后,我认为中西文化冲突是*大的问题。东西文化历史形成中,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完全封闭的文化体系。19世纪中期前,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互不沾边,只有丝绸之路沟通一下,都是自我中心的。后来,1840年到义和团运动,是中西文化的**次碰撞,是带血的碰撞,完全不能适应。*深刻的悲剧。我们老看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其实*深刻的原因是文化背景。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到30年代。30年代是中西文化的初恋阶段。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比西方对东方的吸收要迅速得多、主动得多。这时出现了一批作家,这批作家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比较的背景下,作家超前思考。作家帮助读者,读者也需要作家。两大阵营的冷战,形成隔绝,“文革”中彻底断裂。粉碎“四人帮”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又一次碰撞,又出现了冲突比较,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需要思考,呼唤文学,作家应运而生。 马:本世纪两次文学的繁荣都有具体的历史原因。 冯:这批作家充分表现了才华,肯定要载入史册。文学史再提供一次这样的机会是很困难的,我称之为机遇。在短短的十年里,几代人一起进入文学。王蒙他们是一批人。 马:甚至还有老一些的作家,像汪曾祺。 冯:他们一直在文坛上,粉碎四人帮他们重新焕发青春了。王蒙、张贤亮、陆文夫、李国文、从维熙等一大批作家,经过20年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一直处在底层,他们对社会、生活进行大量的思考和积累。他们有了一次总爆发。我很佩服他们,经过20年的折磨,他们对生活还有赤子之心。这批作家是新时期文学的中坚。他们的思想,就是王蒙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们接受的大部分是俄苏文学。第二批作家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作家,张洁、谌容、刘心武、蒋子龙,包括我。 马:就是今天40多岁、50左右的作家。 冯:这批人生活中*深的痕迹,他们的阴影,就是“文化大革命”,在他们的生命中不可磨灭。这批作家*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他们怎么写,哪怕用现代派手法写,哪怕写一个字,他们都有社会责任感的痕迹。 马:他们的动力也来自责任感。 冯:你说得非常好。他们接受的大部分作品也是苏俄文学,接受现代文学极少。第三批作家就是知青作家。他们的思想在没有定型前就到了遥远的边疆,他们没有任何准备,就遭受了挫折,他们对生活一下子充满了怀疑,先前没有一个标准给他们。 马:我也是知青,尽管我写知青生活的作品较少,只有一个长篇、几个短篇。像史铁生、张抗抗、陈村、郑义、孔捷生。 冯:我爱这批作家,生活给他们的太不公平,他们很小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了遥远的地方。我*感动的是他们的作品还带着苦涩和失意。这批作家把生活的视野放宽了。这批作家在中西方思想融合的时候,*早接受了现代思想,他们的文学创新意识*强。第四代作家就是现在的作家。 马:1985年后出现的作家。 冯:这批作家*能表现我们时代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时代的不安、活跃,时代的兴奋和躁动。这四代作家,几乎是五代作家共同创造了新时期文学,我认为这是何等辉煌。这些人都经历了历史的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每个人身上都有写不尽的东西,还有大批没有写的东西。这是了不起的时代。我不认为我是新时期的一员,我就觉得它了不起。这个历史非常壮观,不可重复。在这个时期,我把你划在第三代和第四代中间,你和阿城*明显,你们既摆脱不了第三代人的精神痕迹,但你们在审美上*早觉醒。我曾写文章,给国外的刊物介绍中国的文学,我说我是“第三代的*后一个,也是第四代的**个”。我1978、1979年开始写作。以前画画。高中毕业后进入天津市篮球队。初试考上美院后,球队教练看上我了。当时我是天津学生队的中锋,小有名气,我能双手扣篮。 ……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作者简介
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后赴西藏担任记者、编辑,开始发表作品,2000—2008年任教于同济大学,现定居云南。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喜马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游神》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等。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9.7¥6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5.8¥16.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中国精神中国人
¥9.2¥32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6.7¥28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2.5¥29.8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9.6¥22 -
蒋凡讲世说新语
¥23¥5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23.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