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作者:林衡勋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50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34.0(3.9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7.8(4.3折)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51051
  • 条形码:9787516151051 ; 978-7-5161-510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之形态应是怎样的呢?虽然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各种“史”与“论”的论著着实不少,但似乎并没有恰当地回应解决这个问题,以致被学界评价为“西方文论在中国”。林衡勋著的《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在学界已有研究提供的经验与教训的启示下,以中西学术与文论之大别和会通为思想前提,以中国学问大传统为理论背景,接着“以文学承孔子”的刘勰《文心雕龙》等为代表的体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脉大气的“基准”论著讲,并以现代理论方式尝试建构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论概念逻辑体系的纲目体系。本书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从纲上说,是由道、圣、文、闻道、诗教五纲构成的。五纲又各自统辖相关的目,从而构成以纲统目,并为道所一以贯之的纲目体系。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之形态的纲目体系形态的确立与成功建构,使中国文论克服了自己长期以来的从属于西方文论概念逻辑体系的材料身份,而拥有了自身体系之形态,这为中西文论之会通提供了一重要条件与可能性。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之形态应是怎样的呢?虽然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各种“史”与“论”的论著着实不少,但似乎并没有恰当地回应解决这个问题,以致被学界评价为“西方文论在中国”。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提供的经验与教训的启示下,以中西学术与文论之大别和会通为思想前提,以中国学问大传统为理论背景,接着“以文学承孔子”的刘勰《文心雕龙》等为代表的体现中国古代文论主脉大气的“基准”论著讲,并以现代理论方式尝试建构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论概念逻辑体系的纲目体系。本书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从纲上说,是由道、圣、文/闻道、诗教五纲构成的,五纲又各自统辖相关的目,从而构成以纲统目,并为道所一以贯之的纲目体系。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之形态的纲目体系形态的确立与成功建构,使中国文论克服了自己长期以来的从属于西方文论概念逻辑体系的材料身份,而拥有了自身体系之形态,这为中西文论之会通提供了一重要条件与可能性。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目录

序论  中西文论之大别:逻辑体系与纲目形态
  一  中西文论形态之大别
  二  何谓“逻辑体系”与数理·逻辑思维方式
  三  何谓“纲目形态”(纲目体系)
  四  中国民族“诗之为经”:《诗经·关雎》评点之纲目范式
  五  “纲目”观念的起源与“纲目形态”之发生
引言  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之回顾与反思
  一  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一)研究的开端与奠基
    (二)研究的发展与限度
      1.“史”方面研究的发展与限度
      2.“论”方面研究的发展与限度
  二  对近现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之反思
    (一)对研究态度问题的反思
    (二)对文学观念和理论体系问题的反思
    (三)对作为基础的哲学问题的反思
**章  导论:中国学问大传统与古代文论纲目体系
  一  中国礼乐文化精神与文学观念之形态
    (一)中国礼乐文化系统与文学(诗)的文化根系
      1.中国文化中*早出现的观念形态
      2.中国文化的礼乐结构
      3.“礼崩乐坏”及《乐经》失传与诗的根系
    (二)中国心文化精神与文学观念形态
      1.中国心文化的精神
      2.中国文学观念形态
  二  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与古代文论的纲领
    (一)中国哲学的学理探索
    (二)哲学的共同模型与哲学两种理论形态
      1.全部哲学的共同模型
      2.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
    (三)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与古代文论的纲领
      1.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
      2.中国古代诗论与文论的纲领
  三  中国学术研究的“基准”与古代文论纲目体系
    (一)由哲学的共同模型到文论两种体系形态
      1.西方认识论哲学与西方文论概念逻辑体系
      2.中国心性哲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
    (二)中国学术研究基准与“人体解剖对猴体是钥匙”
      1.中国史学与哲学研究的“基准”或“阶梯”
      2.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基准”或“阶梯”
      3.中国学术研究基准与“人体解剖对猴体是钥匙”
    (三)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构想
      1.对古代文化哲学纲目体系建构模式的考察
      2.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构想
  四  研究中国学术与中国文论的思想方法论
    (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三)“唯务折衷”
第二章  “道”论
  一  综论作为纲的“道”
    (一)从《文心雕龙》的道的现代研究谈起
    (二)道研究的哲学框架及其意义取向
    (三)作为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纲的“道”
      1.关于《文心雕龙》中的道
      2.作为古代文论纲目体系的纲的道
  二  作为纲的道与其统辖的目
    (一)道与德
      1.道与德关系的哲学分析
      2.作为道之目的德与文学的关系
    (二)道与理
      1.道与理关系的哲学分析
      2.作为道之目的理与文学的关系
    (三)道与志
      1.道与志关系的哲学分析
      2.作为道之目的志与文学的关系
    (四)道与情
      1.道与情关系的哲学分析
      2.作为道之目的情与文学的关系
    (五)道与意
      1.道与意关系的哲学分析
      2.作为道之目的意与文学的关系
第三章“圣”论
  一  综论作为纲的“圣”
    (一)“圣”的心性哲学意义分析
      1.先从圣字谈起
      2.“仁且智”与圣的德性人格
      3.“仁且智”与圣的才性人格
      4.“作者日圣”
    (二)“圣”与天才
      1.西方的天才论
      2.中国的天才说
      3.圣与天才的关系
    (三)作为纲的圣与其所统辖的目
      1.作者何谓
      2.作为纲的圣与其所统辖的目
  二  “师乎圣”——创作论
    (一)“原道心以敷章”的文学创作纲领
      1.文心与道心
      2.文心上升到道心的中介:实践与修养工夫
      3.“诗何为而作”与“原道心以敷章”
    (二)“思一意一言”的文学创作过程论
      1.从哲学高度看文学创作过程
      2.古代有关文学创作过程的若干学说
      3.“思一意一言”的文学创作过程论
    (三)中国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
      1.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1)“负的方法”与“智的直觉”
        (2)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与文学创作思维方式的特点
      2.中国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
        (1)“观物取象”与赋比兴
        (2)“妙悟”与“现量”
    (四)“道”与“技”论
      1.“能有所艺者,技也”
      2.道,“进乎技”
第四章  “文”论
  一  综论作为纲的“文”
    (一)“宗经”和以“文”为纲
      1.先从文谈起
      2.“宗经”和以“文”为纲
    (二)“禀经以制式”与文体纲目关系
      1.从对文体论之认识与评价谈起
      2.“禀经以制式”与文体纲目关系
      3.“文学本《诗》”
    (三)“进于道的文学”与“止于技的文学”的纲目关系
      1.先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谈起
      2.“进于道的文学”与“止于技的文学”的纲目关系
  二  中国文学之美与美的“*上”形态
    (一)中国文学之美与心性哲学美学
      1.心性哲学美学与牟宗三美学新说的启示
      2.中国文学之美
    (二)意境:文学美的“*上”形态
      1.意境的哲学基础: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2.意境内涵的结构与层次
      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第五章  “闻道”论
  一  综论作为纲的“闻道”
    (一)确立“闻道”为纲的意义
      1.先从“知音”谈起
      2.“闻道”和“闻道”的源起
      3.确立“闻道”而不是“知音”为纲的意义
    (二)作为纲的“闻道”与其统辖的目
      1.“见仁见智”与“澄怀观道”
      2.“诗无达诂”与“味无味”
  二  中国文学的评论方式
    (一)中国文学评论方式溯源
    (二)诗话词话方式
      1.何谓诗话词话方式
      2.中国诗话与西方诗学
    (三)小说评点方式
      1.小说评论何以选择评点方式
      2.“童心”说:小说评点的灵魂
      3.小说评点与叙事学
第六章  “诗教”论
  一  综论作为纲的“诗教”
    (一)何谓“诗教”
      1.从现代学界对“诗教”的研究谈起
      2.何谓“诗教”
      3.作为纲的“诗教”与其统辖的目
    (二)“诗教”范式
      1.“兴于诗”
      2.“立于礼”
      3.“成于乐”
  二“诗教”与美育
    (一)西方无“诗教”而有美育
    (二)“诗教”与美育比较
全书结语:“原始要终”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作者简介

林衡勋,男,1948年12月生,广东省电白县人,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76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又先后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理论进修班学习。长期从事文艺学,主要是中国古代文论及其基础的中国文化哲学的教学与研思,希冀对其中的本源问题能心灵相应以领悟。有专著《中国艺术意境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道·圣·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要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等出版,还在《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