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作者:张袁月著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5.3(7.2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310046386
  • 条形码:9787310046386 ; 978-7-310-0463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本书特色

晚清小说的研究无法回避上海,但仅仅讨论上海亦无法清晰地认识晚清小说的转型过程。如果我们不孤立地看晚清上海,而是将其放入它所在的吴地中动态地分析,那么我们无法忽视晚明出现过的另一个小说中心——苏州,而在晚清,苏州的衰落与上海的崛起又几乎同步。因此,吴地先后出现的这两个小说中心不是一个简单的竞争、兴替的过程,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种特殊的递嬗、移位。 以苏州与上海辐射整个吴地,既能历时性地揭示出吴地小说的文学发展脉络,又能共时性地反映吴地小说现代转型的不同程度,从而为地域社会文化研究与晚清小说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张袁月著的《晚清吴地小说研究》将以晚清小说史为背景,以苏州——上海这对“双城”的比较为切口,以地域文化的变迁为参照,以期对晚清吴地小说的嬗变轨迹及文化意蕴做出客观、全面的阐释与评价。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内容简介

  《灵隐文丛:晚清吴地小说研究》除绪论和余论外,共分六章,对吴地小说的特点及变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研究。《灵隐文丛:晚清吴地小说研究》是一本研究以晚清小说史为背景,以苏州-上海这对“双城”的比较为切入点,以地域文化的变迁为参照,对晚清吴地小说的嬗变轨迹及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探讨的学术著作。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学术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创新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章 吴地小说中心移位的地域背景
**节 吴地小说繁荣的地域因素
一、发达的商品经济
二、悠久的重商传统
三、深厚的文化积淀
四、精致的品位追求
第二节 吴地两大小说中心之映像
一、经济基础
二、文化氛围
三、出版市场
第三节 晚清吴地小说中心的移位
一、苏州对上海经济崛起的助成
二、苏州对上海文化氛围的改变
三、苏州对上海人才资源的输出
四、苏州对上海出版优势的转移

第二章 晚清吴地小说叙事重心的转移
**节 从扬州小说、苏州小说到上海小说
一、扬州繁华与扬州小说的兴盛
二、苏州繁华与苏州小说的繁荣
三、上海繁华与上海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 从《风月梦》、《青楼梦》到《海上繁华梦》
一、《风月梦》与扬州传统
二、《青楼梦》与苏州传统
三、《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与上海传统
第三节 从“上海”小说到“海上”小说
一、城内城外的地位转换
二、城内城外的路政比较
三、城内城外的照明比较
第四节 从晚清吴地小说到海派小说
一、“文字地图”承载的地域传统
二、地名包含的地域文化信息
三、吴地小说地域特色的新变

第三章 “乡下人进城”——新叙事主题的形成
**节 “乡下人进城”在晚清的新主题
一、“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演变
二、主题概括:海上·繁华·梦
第二节 “吴地追梦族”与新的叙事内容
一、都市冒险与体验
二、都市诱惑与罪恶
三、心灵迷失与回归
第三节 “乡村一城市”二元叙事的形成
一、城市对乡村的俯视视角
二、难以治愈的“都市病”
三、城市对乡村的向往态度

第四章 吴地地域传统在晚清的分化
**节 苏州与上海地域景观的比较
一、苏州的地域景观
……
第五章 吴地地域传统与现代的撞击
第六章 地域与时代的共谋——以王韬、包天笑为例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节选

  《灵隐文丛:晚清吴地小说研究》:  (三)销售方式更多元  在销售策略上,晚清书局报馆更是挖空心思,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比如,像晚明苏州书坊一样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当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全国后,商务印书馆就将林译小说作为品牌推出,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九《时报》刊登的“商务印书馆新出各种小说”广告就将“林琴南先生译本”中的“林琴南先生”用大字排出,引入注目。除了打名人牌,晚清上海书局报馆也打价格牌。翻检飞鸿阁、纬文阁、十万卷楼、申昌书局的发兑书目,“价目格外克己”均被赫然列出。如果说晚明书坊的促销主要还是靠宣传小说本身的优点来吸引读者,晚清上海书局报馆则运用了更多商业运作手段,如累积消费,按级赠礼,购书越多,赠礼价值越高;在空闲的春节和学生暑假时推出季节性削价;购书摸彩,购书达一定数额即可获抽彩票;发送折价券,在书局开张或周年纪念等值得特别庆祝的日子给予读者购书折扣等。②  发行方面,晚清上海书局报馆也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发行渠道。开设分埠的联合经营方式在晚明只是偶一为之,在晚清却非常普遍。同文书局《上海同文书局石印书画图帖》广告说:“本局开设上海虹口,分设二马路横街、京都琉璃厂、四川成都府、重庆府、广东双门底,其余金陵、浙江、福建、江西、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各省均有分局发兑。”③可见书局的发行网络已经遍布全国,方便了当地读者就近购买,也极大地促进了书局的书籍销售。商务印书馆在设立分馆的基础上,又通过委托其他书局代售的方式,增加销售额。光绪三十二年(1906)商务印书馆开列的书籍分售处名录已达到15个省153处,甚至把销售的触角伸向海外,在美国和日本都设立了分售处。而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商务印书馆在《东方杂志》第4卷第1期上所登出的分售处名录更多达230余处(含10家商务印书馆分馆),这样空前庞大的销售网络,其销售业绩肯定是相当惊人的。对于销售网络还未延伸的区域,晚清上海书局也不会放弃当地的市场,告知读者可以通过远埠邮购的方式来获得所需书籍。  此外,还有预约订购、分期付款、同业批发等形式,仅以《时报》上登载的广告为例,就有《小说七日报》“**期送阅,不取分文”的试阅形式、广智书局“凡购本局出版书籍一元者奉送小说一册,购两元者送两册……限满即不奉送”的赠书形式、《时事报》“发售预约券,每部收回成本两元八角……未购此项预约券者将来每部须洋五元”的预订形式等①,极大地调动了读者“欲购从速”的积极性,也减轻了书局的资金压力,从而促进了上海出版市场的欣欣向荣。  从上面晚明苏州与晚清上海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经济、文化、出版方面的优势使它们能够在文学上也占据领先位置。但是,苏州的经济、文化、出版都是内向型的。顾颉刚早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苏州的症候:优越的经济文化环境促进了苏州的发展,但也使苏州人太注重享受,“以至只能守着老家,不能向外发展”,“这实是数千年历史积累而成,也是农业社会中高度文化的必然结果。”②而封建性的旧体制对于开放性外贸的限制,更使苏州的经济文化优势“仅仅表现为跨地区的内贸活跃和思维的精乖巧思(即俗话所说'精于计算'),帝国内敛和特权化的社会品格框定了它发展的有限性。”③上海则相反,它的经济则一开始就依靠对外贸易,文化更多的是吸纳移民文化与西方文化,出版方面也由新式出版起步,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因此,苏州衰落与上海崛起的根本原因也在这里:苏州的文化“是享受的文化而不是服务的文化,所以极不适合于这生存竞争的剧烈年代。”④而剧变的时代对改革与开放的上海却恰好是个机遇,它也由此在经济文化各方面获取了持续的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地小说的再度繁荣自然由上海来创造,小说现代性转换的历史使命也由上海来承担。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