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给水处理原理

作者:李孟
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18.0(7.2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给水处理原理 版权信息

给水处理原理 本书特色

  《给水处理原理/高等学校教材》是一部高等学校给水处理原理课程教材。对于给水处理方法和理论基础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注重原理和概念表达的严谨性,重视微观分析和数学表达的水平;所用资料新颖。   《给水处理原理/高等学校教材》包括绪论,给水处理工艺概述,颗粒分析与混凝,固液分离,气浮,过滤,消毒,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地下水除铁锰氟砷等十一章内容。   《给水处理原理/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以上两学科科研与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给水处理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高等学校给水处理原理课程教材。对于给水处理方法和理论基础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注重原理和概念表达的严谨性,重视微观分析和数学表达的水平;所用资料新颖。 全书包括绪论,给水处理工艺概述,颗粒分析与混凝,固液分离,气浮,过滤,消毒,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地下水除铁锰氟砷等十一章内容。 本书可作为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以上两学科科研与工程技术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给水处理原理 目录

1 绪论
1.1 水资源的保护
1.2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完善
1.2.1 各国水质标准现状
1.2.2 我国水质标准
1.3 给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2 给水处理工艺概述
2.1 给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过程
2.2 给水处理工艺的类型
2.3 净水工艺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3 颗粒分析与混凝
3.1 颗粒分析方法与絮凝过程的自控技术
3.1.1 颗粒分析的基本内容
3.1.2 絮凝过程的光电检测技术
3.2 双电层模型和絮凝动力学
3.2.1 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和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
3.2.2 胶体间的相互作用位能和dlvo理论
3.2.3 混凝剂的水解反应与混凝机理
3.2.4 絮凝动力学理论
3.3 絮凝剂和助凝剂
3.3.1 无机盐类絮凝剂
3.3.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3.3.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3.3.4 新型无机一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3.3.5 助凝剂
3.3.6 絮凝剂的卫生安全性

4 固液分离
4.1 颗粒沉降基本理论
4.1.1 沉淀工艺的发展史
4.1.2 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4.1.3 自由沉降试验
4.1.4 分层沉淀
4.1.5 沉淀效率
4.2 平流沉淀池简介
4.2.1 平流沉淀池的进出水布置
4.2.2 平流沉淀池的排泥设施
4.3 现行沉淀池的应用
4.3.1 斜板(管)沉淀池
4.3.2 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4.3.3 其他新型沉淀池
4.4 澄清池的原理
4.4.1 澄清池的工作原理
4.4.2 机械搅拌澄清池
4.4.3 水力循环澄清池
4.4.4 脉冲澄清池
4.4.5 悬浮澄清池

5 气浮
5.1 气浮概述
5.1.1 水中杂质颗粒与微气泡相黏附的机理
5.1.2 气浮分离的原理、适用条件及特点
5.2 溶气气浮理论
5.2.1 溶气气浮机理
5.2.2 气浮模型
5.2.3 关于白水收集模型的讨论
5.3 气浮工艺的影响因素
5.3.1 药剂
5.3.2 溶液ph值
5.3.3 气泡尺寸
5.3.4 气体流速
5.3.5 气浮工艺的气固比
5.3.6 温度
5.3.7 混凝剂种类
5.3.8 接触反应时间
5.3.9 水流速度
5.4 气浮法的类型与装置
5.4.1 电解气浮法
5.4.2 散气气浮法
5.4.3 溶气气浮法
5.5 气浮池
5.5.1 平流式气浮池
5.5.2 竖流式气浮池

6 过滤
6.1 过滤综述
6.1.1 过滤概述
6.1.2 过滤理论
6.1.3 过滤模型
6.1.4 快滤池的水力控制系统
6.2 滤层和承托层
6.2.1 滤层
6.2.2 承托层
6.3 配水系统
6.3.1 大阻力配水系统
6.3.2 小阻力配水系统
6.4 快滤池的冲洗
6.4.1 冲洗方法
6.4.2 反冲洗作用机理
6.4.3 反冲洗构筑物
6.5 其他形式的滤池
6.5.1 v型滤池
6.5.2 虹吸滤池
6.5.3 移动冲洗罩滤池
6.5.4 压力滤池
6.5.5 多级精细过滤装置

7 消毒
7.1 消毒工艺的卫生学指标
7.1.1 指示微生物必须具备的特点
7.1.2 常用的指示微生物
7.2 消毒方法的种类
7.2.1 化学消毒法
7.2.2 物理消毒法
7.2.3 机械方法——滤池的筛滤作用
7.2.4 照射——电磁波或伽马射线
7.3 消毒方法的选择
7.4 消毒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7.5 消毒动力学
7.6 液氯消毒
7.6.1 氯的性质
7.6.2 氯消毒的作用机理
7.6.3 折点加氯法
7.6.4 加氯点的确定
7.6.5 折点加氯的意义
7.6.6 加氯的自动化控制
7.7 消毒副产物
7.7.1 各种消毒剂的消毒副产物的特点
7.7.2 氯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
7.8 其他消毒方法
7.8.1 化学消毒法
7.8.2 物理消毒法

8 吸附
8,1吸附的基本理论
8.1.1 吸附类型
8.1.2 吸附平衡
8.1.3 静态吸附
8.1.4 动态吸附
8.1.5 吸附速率
8.1.6 影响吸附的因素
8.2 吸附材料
8.2.1 活性炭
8.2.2 多孔硅酸盐
8.2.3 纳米碳材料
8.2.4 炭气凝胶
8.2.5 吸附树脂

9 膜分离
9.1 膜分离技术概述
9.1 1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9.1.2 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9.1.3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
9.1.4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9.2 微滤和超滤
9.2.1 过滤模式
9.2.2 过滤通量的表达式
9.3 纳滤
9.3.1 纳滤膜的特点
9.3.2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9.4 反渗透
9.4.1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9.4.2 反渗透
9.4.3 反渗透膜的分离原理
9.5 电渗析技术
9.5.1 电渗析原理及过程
9.5.2 电渗析过程的基本传质方程
9.6 其他新型膜分离技术
9.6.1 电驱动膜分离
9.6.2 渗透汽化
9.6.3 膜生物反应器(mbr)
9.7 膜污染机理和膜污染防治
9.7.1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9.7.2 膜污染的机理
9.7.3 膜污染的防治
9.8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9.8.1 印染废水处理
9.8.2 饮用水处理
9.8.3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9.8.4 含油废水处理
9.8.5 城市污水处理
……

10 离子交换
11 地下水除铁锰氟砷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