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504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18.2(2.8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6.4(5.6折)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版权信息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本书特色

陈惠芬等编著的《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前期基础是“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重点学科规划项目”,共分上下两篇,借用晚近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建立在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本身“有性化”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化过程中性别与消费等大众文化的关系。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性别视角/研究在国内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地位,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内容简介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共分上下两篇,借用晚近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建立在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本身“有性化”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化过程中性别与消费等大众文化的关系。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性别视角/研究在国内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地位,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目录

引言 从“口红效应”说起
导论 性别视角与上海都市文化研究
上篇 研究述评
一、“‘妇女’为焦点的阅读”与“看现代中国”的方法
二、心态史视角下的性别与都市的构形
三、“印刷资本主义”、“技术化视觉话语”的差异与协商
四、作为文化生产力量和场域的“新女性
(一)“粉面女郎”与“银幕艳史”:女性与早期中国电影
(二)“写实主义”和“文化表演”:从话剧女演员到电影
女演员
(三)民国女子戏剧:都市传奇与言情文化
五、“公共生活领域”与消费的女性化发展
(一)日常消费的“公共化”与“公/私”领域的重新划分
(二)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与消费的女性化
六、消费的性别化与民族国家想象
(一)西方“消费女性化”的初始情境
(二)“摩登女郎”、男性形象变革与民族国家想象

下篇 个案分析
**部分
“环球百货”、“摩登女郎”与上海外观现代性的生成
一、“环球百货”:视觉政体和炫耀消费
二、女性的“合法”空间和“摩登女郎”的产生
三、时间、空间与性别:上海外观现代性的生成和紧张消费文化的勃兴与“新感觉派”的“摩登女郎”想象
一、现代消费娱乐空间里的摩登女郎:空间权力和性别权力的僭越挑战
二、物化的背后:摩登女郎的身份建立和“摩登性”的认同
三、谁是消费文化的新权威新偶像:摩登女性与男性精英的权力之争
1948年上海舞潮案与“社会学的想象力”及身体政治
一、缘何“哀舞女”?
二、上海舞潮案与“*初的现代场景
三、跳舞与吃饭
四、禁舞令与“身体的政治
第二部分
现代女性媒介视觉文化之始:《妇女时报》的封面女性形象
一、《妇女时报》的办刊宗旨和栏目内容
二、《妇女时报》的新式仕女画封面
三、新式仕女画封面的意义:现代女性视觉文化之始望远镜与中国现代女性的世界观
一、女性与望远镜意象
一、男性与望远镜意象
三、现代女性世界观的变化
四、现代女性眺望:男性的想象与建构
《体育皇后》的都市、性别和阶级叙事
一、都市想象与新女体的塑造
一、阶级意识、外来资源和性别政治的协商
三、《体育皇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四部分
女性形象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与时尚:时代女性的双重敏感
一、消费、传媒、西方时尚和商业文明的全方位影响
三、“美”的等级和权力网络
男性形象、气质与中国现代化
一、剪辫: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生活革命
一、尚武:强弱即曲直
三、新生活运动:衣食住行与“国族复兴”
四、余论:“上海男人”与上海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各章作者说明及简介
展开全部

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 节选

  三  这套丛书的出版历经多年,是跨地区、跨高校的学术团队倾力合作的结果。  2006年春,“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重大课题完成开题工作。按照有关要求,我们以南开大学的科研力量为基础,搭建了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学术平台。其间,特别邀请了数位兄弟院校的学者主持部分子课题的研究。河南大学刘思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屈雅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陈惠芬研究员、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玲教授等知名学者,对这项事业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她们以自己多年从事本领域研究的丰厚积累投入工作,为项目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大家相互信赖,真诚合作,体现出深厚的情谊。各位学者的参与,对丰富课题的研究内容,保证丛书的学术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吸收了若干位高校博士生参与。  而今丛书问世之际,我们希望这项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建树:  一是通过去除历史文化中的遮蔽,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发展演变的方方面面,开掘中国文学的丰厚内涵。从性别视角进行审视,指的是在对文学、文化现象的学术观照中发现其中所表现或隐含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具体考察和分析这种观念、意识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由于性别的对待是人类社会*基本的一对关系,每个人概莫能外,所以,人类的文学/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性别立场和性别色彩,只是这种立场和色彩如果与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同一向度,往往就会隐涵而不彰。所谓去除历史文化的遮蔽,就是要尽量还原特定意义上的性别文化真相,通过“性别”这一认识人类生命活动的新维度,启发我们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批判性反思,促进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  二是通过对文学文化现象及文学文本进行分析,丰富文学批评的视角,推动文学理论特别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性别诗学的建设,使文学批评的开展更趋多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性别理论也在其推动下得到长足发展。近二十年来,国内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有了一定的积累,理论研究也初见成效,但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迄今还难以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这一系列性的研究,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性别理论提供较为丰厚的材料资源,尽己所能推进本土性别诗学的建设。  三是为当代文艺创作、评论提供借鉴,促进先进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毫无疑问,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性别理念。而事实上,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当代文艺创作中腐朽性别观念的影响大量存在。各类文艺作品在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学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为社会性别观念的更新发挥积极作用。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