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作者:张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0.9(5.5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173503
  • 条形码:9787301173503 ; 978-7-301-1735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本书特色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内容简介

本研究在分析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高度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在扎实的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变迁的趋势和潜在问题,并为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将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入挖掘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进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进的合理政策建议,主要在以下三点有所突破和创新:(1)建构准确、合理的度量指标,测度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轨迹和现有高度。(2)采用规范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分析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挖掘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进的潜在问题。(3)探索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未来路径,提出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目录

前 言
第1章 改革开放以来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及其趋势——基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分解
 1.1 引言
 1.2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1.3 库兹涅茨的局部分解
 1.4 全面分解中的结构效应
 1.5 结构效应的波动性及其原因
 1.6 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及其趋势
 1.7 细分产业的结构效应
 1.8 结论
第2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解析
 2.1 引言
 2.2 结构效应的推导和演算
 2.3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结构变迁
 2.4 结论
第3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3.1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新古典理论模型
 3.2 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3.3 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3.4 有关结构效应的争论
 3.5 结论
第4章 北京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
 4.1 引言: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
 4.2 横截面数据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国际和国内比较
 4.3 时间序列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
 4.4 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测度和比较
 4.5 结论
第5章 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产业专业化演变趋势
 5.1 地区生产专业化
 5.2 产业结构趋同与专业化
 5.3 地区多样化
 5.4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趋势
第6章 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变迁
 6.1 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型
 6.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主导产业变迁
 6.4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主导产业变迁
 6.5 修正指标后测算
第7章 产业关联度研究
 7.1 中国产业振兴计划的比较
 7.2 北京主导产业排序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节选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是以张辉副教授为负责人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项目编号:08AbJG228)的*终研究成果。该研究从2008年6月开始进行,严格按照研究任务的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各项任务。2008年12月之前完成已有或者可借鉴的理论成果的梳理,完成本课题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基础数据的初步收集工作,在《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分别将该阶段两篇关键成果予以发表。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将上述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到北京,该阶段三篇重要阶段成果已分别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经济科学》第4期和《改革》第5期。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相关资料

插图: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1989~1991年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本章通过计算北京的产业结构高度比较发现:首先,1987年之前,北京的产业结构高度一直在徘徊,尽管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显著提升,但是经济总体明显处于工业化起飞前的准备阶段。我们可以认为,从1987年开始,北京才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及至2006年,北京市的总体产业结构高度超过1,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但及至2007年,北京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尚没有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尤其是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有待提高。其次,第三产业是引领总体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主要力量,而且其高度的波动影响着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的波动。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滞后于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很快,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还需要3年时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会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较慢,需要重点关注。最后,将北京市2007年的产业结构高度和其他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北京的总体产业结构高度处于全国第二位。北京和上海都已经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但是北京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较慢,而且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也没有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滞后于上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