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3-01
所属丛书: 中国—东盟研究丛书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2.6(7.0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版权信息

  • ISBN:7105106677
  • 条形码:9787105106677 ; 978-7-105-10667-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内容简介

以往的中越文化交流史论,只看重上层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很少看到下层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这本册子更注重民间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可以说,民间文化是《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的关键词。作为不惹人注意的“小传统”,相互对话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如越南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春节*为盛大,与中国节日“和而不同”。农历正月初一是越南春节,春节前的腊月,整整一个月,人们都在为过春节而忙碌,如打扫房屋、添置家具、采购年货。腊月二十三先过土公节。越南的土公又称“灶君”,系三位神,分别名为范郎、重高、侍儿。这~天人们不仅给灶王祭供丰盛的菜肴水洒,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好让他骑鱼上天;人们还包扎“天圆地方”的绿粽子,以象征新年更美好的生活。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前要先迎回灶王,再祭祖先。届时,供桌上摆满菜肴、糖果和鲜花,神桌两边摆两根带叶梢的甘蔗。吃罢年夜饭,全家老小共同守夜,至零点时,点燃鞭炮,以迎新年。天亮前去挑新水,天亮后大人带小孩到寺庙祈福,和邻居互致吉利语,然后采绿回家,象征带回钱财和运气。正月初一祭祖,给老人拜年,初二给亲戚拜年,初三给老师拜年。清明节在农历三月三,祭祖有两种形式,一是到山野上祖先坟头去祭,二是到村里祠堂去祭。祭品有糯饭、瓜菜、饮料、烧烤的鸡肉猪肉,还要把越南盾币贴在红纸上。祭时点红烛,烧香火,在坟前或祖灵前面铺上一张平整的席子,大家轮流跪拜,跪拜后还表演嘲戏,有的在鼓声中舞长绸,大家围在一起用餐,其乐融融。
  越南人的祖先崇拜和祖灵崇拜是普遍的。家家户户设有祖先灵堂,有的家庭挂贴“祖功宗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等汉字对联。他们在每年春节到来之前都要重新布置祭坛,春节期间香火不断,其他节日也祭祖宗。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目录

同为龙种渊源长
越南的卵生神话
龟弩神话与苍凉姻缘
中越民间的神龟信仰
中越月亮神话的比较
中越灰姑娘型故事比较
越南高栏民歌与壮族文化的传承认同
从铜鼓文化看中越民间信仰
中越土地信仰崇拜之异同
中越风水传说的比较
中越两国的生殖崇拜俗信
中越中秋节节俗比较
中越春节习俗比较
越南民族与中国壮族的槟榔食俗与礼俗
中国傣族与越南泰族习俗比较
越南文化中的历史情结
后记
展开全部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相关资料

三、壮族文化在高栏民歌中的变化
  口述文本的传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共同母题的多种异文,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可以说,口述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或“话语方式”,讲述者、传播场及接受人都产生一定的互动关系,动态、多元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的不稳定因素。
  汉族的《梁祝》传说传入南方少数民族之后,变化尤其明显。首先在壮侗语族中形成一个传播圈,有共同的母题要素:要素一为传播场的选择,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男女情歌对唱中传唱,这基于他们共同的“倚歌择偶”的谈情说爱方式;要素二为人物身份的选择,各民族均用农家人形象重塑山伯与英台,他们会做农活家务,英台会绣花织布,自己肩挑书籍、打着纸油伞翻山越岭去柳州求学;要素三为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汉族的“十八相送”情节,表达了含蓄缠绵的感情,南方民族的《梁祝》则在郊外尽情唱歌表达感情,态度直率热烈。共同母题要素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壮侗语族在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培养了共同的审美趣味和话语方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各民族间存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必然在文化发生、发展、交流、融合中存在许多差异。桂西北的宜州、巴马、东兰壮族的《唱英台》有请吃槟榔示爱的情节;都安、大化瑶族的《唱英台》有山伯向山雀打听英台去向,山雀不停地叫“九板九吉”、“九板九吉”告知去向的情节;桂西的田东、田阳的《梁尚英台》有“唢呐声声叫连天”的迎亲情节等。壮侗语族的《梁祝》从外出求学、相知相爱、马家逼婚、山伯殉情、合墓还阳几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显示了民族特性与地域特征。高栏人传承的《梁祝》同样有所改变。如:“学堂门窗对着南方,英台学习来到鲁间山”,唐代之后,柳州曾经是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壮侗语族人民求学向往的是柳州或杭州。高栏人向往鲁间山,他们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圣地。高栏人传唱的《梁祝》变化最大的还是歌词格式,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壮族山歌七言四句的基本格式,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越南原住民族的文化元素,改用越族人常用的“六言体”、“六八体”或“双七六八体”等格式。在高栏人的《唱梁祝》中就有“双七双八体”,也有“四八体”,如“唱歌唱进三月时,山伯村开满英台花,三月人人爱家乡,烧香焚纸来道深远”,又如“哥唱起古老的年代,祝英台学习在鲁闾山。山伯英台同在一起,生要同在死要同埋”等。“六八体”是越南传统情歌的主要形式和总体格调,韵律变化和节奏停顿比较平稳,这种风格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被越南人尊称为“大诗豪”的阮攸,清朝时曾出使中国,他深爱中国作家青心才人的长篇小说《金银翘传》,并将原作改编成喃字“六八体”长诗,不仅为越南上层社会所喜爱,在下层社会也广为流传。一种民歌体式也是一定地域人们的文化表述形式,高栏人已经融人了这样一种文化表述和文化传播氛围中,民歌体式向这种风格转化当在所难免。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作者简介

  农学冠,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岭南神话解读》、《瑶族文学史(修订本)》等。
  吴盛枝,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代表作有《仫佬族文学史》等。
  罗文青,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发表论文十多篇。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可以看出汉文化与周边国家的影响与互通

    2013/5/31 14:35:00
    读者:775***(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