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01
所属丛书: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开本: NULL 页数: 205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7(3.9折) 定价  ¥1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牛郎织女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718996
  • 条形码:9787508718996 ; 978-7-5087-189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牛郎织女 本书特色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中国民俗学会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传说的知识,主要包括民间传说的定义、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民间传说的种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民间传说的艺术特征、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等内容。
  本书共分6章,包括: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与演变;牛郎织女传说与中传统民俗;从鸦桥相会到鹊桥相会的信仰演变等内容。通过各种传说故事研究了牛郎织女的传统中华民俗文化。

牛郎织女 目录

**章 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与演变
 牛郎织女传说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牵牛织女的星象神话
 汉代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传说
 南朝、唐宋时期牛郎织女传说的多元化传承
 明清以来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化及其异文
第二章 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传统民落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乞巧民俗
 牛郎织女传说与女性身体禁忌
 牛郎织女传说与“天人两分”的宗教信仰
 成为道教文化象征的牛郎织女传说
第三章 从鸦桥相会到鹊桥相会的信仰演变
 北方乌鸦信仰的三重神圣性
 从“乌鹊桥”到“鹊桥”的词汇变化
第四章 牛郎织女传说的多元化文艺传承
 《天河配》与《天仙配》
 黄梅戏《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的当代影视改编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争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语境
 牛郎织女传说八个起源地的争论
第六章 七夕与中国情人节的争论
 当代中国民俗节日的西化现象
 七夕节日复兴的商业化与情人节化
结论
展开全部

牛郎织女 节选

**章 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与演变
  牛郎织女传说概述
“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个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界一直被称为“四大民间传说”。在已有的文献记载中,“孟姜女”起源于战国时期,“白蛇传”起源于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起源于东晋时期,而“牛郎织女”的年代*为久远。早在西周的时候,《诗经》中就有关于牵牛星与织女星的文献记载。所以,牛郎织女传说往往被列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由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为悠久,所以要真正探讨起来,其难度也是*大的。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牛郎织女”发展到后来变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道教传说,而“白蛇传”则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佛教传说;从民族情感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只有“牛郎织女”传说*为集中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感情,也是民众对家庭团圆的安宁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传说中体现的男耕女织、儿女成双的情节已经成为古代中国民众生活中*容易被接受的文化模式。牛郎和织女的工作分工是男耕女织,而他们婚后生下的孩子正好是一男一女,这两个孩子的名字也大都叫做“金哥”、“玉妹”,实际上就是指“金童玉女”,这些模式化的文化象征成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民间生活的生动写照。
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般民众所熟知的牛郎织女传说,其大意是说牛郎是人间一位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的小伙子,父母早亡,生活贫穷,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织女则是天上的神仙。有一天,织女和其他姐妹偷偷下凡洗澡。牛郎则在老牛的指点下,偷偷拿了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只好做了牛郎的妻子。夫妻俩男耕女织,生下一对儿女,生活幸福美满,后来老牛病死了。但是好景不长,此事让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王母娘娘强令织女回到天庭,于是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挑着一对儿女,上天去追织女。快要追到织女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画出一道天河,把牛郎织女永远地分隔两岸,但他们的忠贞爱情*后还是感动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允许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见一次面。所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时候,传说千万只喜鹊飞上天,搭成一座鹊桥,牛部织女在这一天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中国民俗节日——农历七月七的七夕节。因为织女手巧,七夕节于是成为中国女性的乞巧节。自2002年以来,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传统的七夕节又成了当代中国的“爱情节”,并与西方公历2月14日的情人节相提并论。2005年以后,七夕节在中国被媒体又称为“中国情人节”,而2002年提出的“爱情节”的概念也就逐渐被淡忘了。
正因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所以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十分复杂。我们现在一般了解的牛郎织女传说实际上并不是这个传说早期的情形,而是这个传说晚期的情况,至于这个传说早期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还需要我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分析。
其实上面所概述的牛郎织女传说是明清以来的传说,而在中国早期的牛郎织女传说中,许多情节或许会让当代人目瞪口呆,难以接受。如有传说讲,并不是织女被迫回到天上,而是织女自己主动想回到天上去;也有传说讲,不是王母娘娘画了一道天河把牛郎与织女隔开,而是织女自己画了一道天河与牛郎隔开,看起来织女对牛郎一点夫妻感情都没有;也有传说讲,*早给牛郎与织女搭桥的并不是喜鹊,而是乌鸦;也有传说讲牛郎与织女本来都是天上的神仙,但两人结婚后,因为爱情生活太甜蜜了,结果织女就不织布了,于是天帝大怒,将两人分开以示惩罚。所有这些传说内容都会让我们当代人大吃一惊,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在古代怎么会是这个模样?不过,历史上确实流传过这样的传说,古代文献典籍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
有什么样的传说就可以说明民众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信仰,传说的情节变化,其实也是民众感情与信仰的变化。所以古代的民众对于牛郎织女传说与近代以来的民众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讲述内容是很不相同的。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民众的接受心理在不断地改变。牛郎织女传说在其流传过程中,如果民众对于其中的某些情节不能接受,那么牛郎织女的传说就必然要发生改变。因为每个时代各个地区不同的人都在讲述这个传说,所以从根本上说是民众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支配着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在牛郎织女传说身上,我们会很清晰地发现这一点。这个历史*悠久的牛郎织女传说,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观念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经历了许多选择与筛选,有许多内容我们今天不再讲述,因为它不符合当代人的接受心理。
  我们总是挑选自己喜欢讲述的内容,因此,牛郎织女传说慢慢地变得亲切起来,那些不太亲切的内容如乌鸦搭桥、织女主动与牛郎决绝分开的情节则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那些古代的文人想入非非地幻想与天上的织女幽会结婚等文人意淫式的想象由于得不到民众的心理认同,也只能保留在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在民间流传。民众甚至都不知道天上的织女可能嫁给了文人或者是真人。民众一直认为,织女是与牛郎结婚的,而不是与其他人结婚,而这正是民众叙事的力量。
牛郎织女传说在春秋时期产生,那时牛郎织女传说还是以神话的形态出现,即关于织女星与牵牛星的神话。*早将天上的星座命名为牵牛星与织女星是为了观象授时,当人们看到这两颗星在自己的头顶上,在天空东西向相对的时候,就知道秋天来到了。当人们遥看牵牛织女星的时候,对于这两颗星的想象也就越来越丰富。在夏秋之际的夜晚,人们仰望星空,那条横亘南北的银色天河,也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诗经•大雅•云汉》中记载:“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中说的“云汉”就是天上的银河,“昭回于天”是指十分醒目耀眼,而《诗经。小雅.大东》中则记载:“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里的“七襄”是说织女星每天在天上来来回回、忙忙碌碌地转,却不会编织有花纹的布。牵牛星虽然明亮亮很耀眼,但也不会拉车。这首诗实际上说的是银河两岸的牵牛星、织女星徒有其名。这首诗中的“牵牛”是一头牛的意思,“牵牛”还没有变成人,还没有被人格化,而天上的织女一开始就已经被人格化了,并与地上凡人的劳动进行比较。
  其实,当我们的祖先在对天上的这两颗星进行命名的时候,就已经展开对天上星象的想象。只是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少,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神话想象的具体细节。就像“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样的神话,我们也不知道其具体的细节。不过正是由于具体细节的缺失,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其传说也就有多丰富。在牛郎织女传说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古人浪漫而温馨的奇特想象力。
牵牛织女的星象神话在汉代就从天上来到了人间,而且“牵牛”也由原来的牛变成了人。汉代的时候,牛郎织女传说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西汉的汉武帝为了攻打南越,曾在长安的郊外挖了一个大湖,叫做“昆明池”,用来操练水军,并在这个昆明池的两岸各立了一个石像,分别就是牵牛与织女。班固《西都赋》中记载:“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说的就是地上宽广的昆明池像是天上宽广的银河。李善注引《汉宫阙疏》记载:“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牵牛织女已从天上来到人间,在昆明池两边遥遥相望。这两个石像至今犹存,考古部门曾做过专门的考古调查进行确认。在陕西西安民间,还把这两个石像分别叫做石爷、石婆,是把他们当成一对夫妻来看待的。在陕西西安民间.长期以来,也有专门的石爷庙与石婆庙祭拜牵牛与织女。在西汉时,由于山东的孝子董永传说开始流传,董永传说中说到仙女下凡帮助董永织布还债的情节,而这个西汉的董永传说也对汉代牛郎织女传说产生了影响,所以在东汉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歌颂牵牛织女爱情的诗篇。在汉代,关于牵牛织女的传说在当时的民间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当时的文人也纷纷展开对天上织女的爱情想象。不过,这一时期,牵牛与织女星,仍然是天上的神仙夫妇,与民间牛郎织女的“人神恋”有很大的区别。汉代的文献还记载牵牛织女是在七月七相会的。
到了东晋南朝的时候,牛郎织女传说和孝子董永传说混合在一起,因而更是难以分辨。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记载的关于孝子董永卖身为奴,织女下凡助董永的传说的情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相似的地方,实际上,牛郎织女传说在其演变的过程中,民间的孝子董永传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牛郎在牛郎织女传说中本来是天上的星宿,但由于受到董永传说的影响,牛郎在有些地方的传说中一开始就是人间的凡人。从天上的牵牛星到人间的牛郎,这也是一个传说人物身份根本性的变化,在东晋南朝时期,也出现了七夕穿七孔针乞巧的内容。
唐宋时期,牛郎织女传说成为文人诗文中歌咏爱情的重要题材来源,而这一时期关于乌鸦搭桥渡牛郎织女的传说也相当普遍。唐代诗人宋之问《明河篇》中写道: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这首诗中的题目“明河”就是指隔开牛郎与织女的天河,即银河。“明河可望不可亲”,说的是天上的银河十分遥远,诗人想要上银河看看两岸的牛郎与织女,却无法上去。而“乌鹊桥”就是指乌鸦与喜鹊搭成的桥,只是在宋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喜欢喜鹊就渐渐把乌鸦给忘了,于是“乌鹊桥”就变成了“鹊桥”。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乌鸦就被我们逐渐遗忘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