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康复评定学(供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康复评定学(供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6.6(8.3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康复评定学(供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版权信息

康复评定学(供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节选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它主要通过医学手段防止残疾产生,减轻残疾对人的
个体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影响,*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和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发生了两个重大转
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疾病治疗医学模式向“预
防一保健一治疗一康复”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
的认识,患者和医务人员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治疗疾病、稳定病情,而是要求人体功能和能
力得到*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使患者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上述改变
和需求对康复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康复医学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传人我国并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
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90年代中期,国家卫生部明确提出了在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
立康复医学科的要求,并明确康复医学科为临床科室。由于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康复医
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急迫的要求,根据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独特的康复理念与技术特
色,90年代末期国内一些中医院校开始探索培养具有中西医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康复医学
专门人才,先后在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设立了康复医学方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完
善,部分院校已经开办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建立了康复治疗学硕士授位点,为我国康复医学
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与康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不相称的是,中医院校一直没有统一的康复医学专
业教材,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制约中医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整合
全国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编写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学教材,
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和促进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本系列教材综合了全国主要中医院校康复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由《康复
  医学基础二》、《康复评定学》、《康复疗法学》、《临床康复学》、《康复工程学》、《中医康复学二》和
  《康复医学》七本教材组成,涵盖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等主要内
  容,坚持“系统全面、简明实用、内容精炼、突出特色”的编写原则,注重把握“科学、严谨、知识
  公认”等教材编写特点。在编写方法上,尝试在每个章节前引入精炼的“导学”,概括各章的
  主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
  效果。
    本系列教材除了供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使用外,还可供中
  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使用,也可作为参考书,供相关
  学科专业的医师、治疗师、教师参考。
    由于编写者知识和水平的限制,教材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以便不断
修正和完善。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康复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
    2007年9月

第四章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和中枢
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而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常导致肌张力异常。因此,肌张力的
评定是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后运动功能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本章应掌握肌张力的概念、肌张力异常的类型和主要表现;熟悉肌张力产生的生理机
制及作用、分类,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项,以及肌张力的徒手检查方法、痉挛的评定标准;了解肌
张力评定的目的、肌张力的器械检查和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标准。
**节概  述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临床
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肌张力的产生有赖于完整的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以及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
  一、肌张力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作用
  1.生理机制正常人体的骨骼肌被动拉长或牵伸时,产生一定的肌张力,本质是紧张性牵
张反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以及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都可引起肌
张力的变化。正常肌张力的产生与以下两方面有关:①正常人体骨骼肌受重力的作用,发生牵
拉,刺激其梭内肌的螺旋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梭外肌轻度收缩,形成一定的肌张力。②T运动神
经元在高位中枢的影响下,有少量的冲动传到梭内肌,梭内肌收缩,刺激螺旋感受器,把冲动传
到脊髓,通过d神经元及传出纤维使梭外肌收缩,产生一定肌张力。
    2.生理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肌张力对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肌张力
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通过关节周围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时收缩,从而使
关节固定。肌张力具有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由于肌张力的作用,将肢体
 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突然松手时,肢体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肌张力还具有随
意使肢体在固定状态和运动状态之间进行变换的能力。肌张力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
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由于肌张力的存在,肢体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
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二、肌张力的分类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根据身体所处的状态将正常肌张力分为
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1.静止性肌张力静止性肌张力是肢体静息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可通过触摸
肌肉的硬度、观察肌肉外观、感觉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2.姿势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是在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肌张力特征,可
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3.运动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是在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所感觉出来的一定弹性和轻
度的抵抗感等肌张力特征,可通过检查相应关节在被动运动中的阻力来判断。
  三、肌张力评定的目的
  肌张力的评定对物理疗法治疗师和作业疗法治疗师了解病变部位、制定治疗计划、选择治
疗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1.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预测康复疗效通过对肌张力的评定可鉴别是中枢神经系
统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以及肌张力异常的分布,并依此预测康复疗效。
    2.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订康复计划  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时期,其肌张力表现各
异。例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肌张力低下,关节的伸展性增强,被动活动时能感觉肌肉松弛。此
时康复治疗以适当活动、适度提高肌张力为主。在脑卒中上、下肢联带运动达到高峰时,可有上
肢屈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活动感觉阻力增大,训练时应避免快速的活动,
防止肌张力增高。物理疗法治疗师和作业疗法治疗师可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疗法,
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    .
    3.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脑梗死患者可有肌张力持续增高的表现,若未及时进行
康复训练可造成关节僵硬,引起废用和误用综合征等并发症。
  四、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选择恰当的评定时间和评定环境肌张力评定应避免在运动后或是疲劳、情绪激动时进
行。由于肌张力在不同的时间段有明显差异,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评定*好在同一个时间段进
行,以保证可比性,正确判断康复疗效。肌张力与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检查室的室温应保持
22~24℃。
    2.取得充分的医患合作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检查中将出现的感
觉,使患者了解检查全过程,以消除紧张情绪,配合检查。
    3.实施正确的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完全放松受检肢
体。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评定者用力不可过大,以免造成伤害,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以免发生意
 外。对于难以放松的患者,可通过改变被动运动速度的方法来帮助做出正确判断。检查时应先
检查健侧同名肌,再检查患侧肌肉,并进行双侧对比。
    4.进行全面的结果分析肌张力受到多种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分析时应全面考
虑。如发热、感染、膀胱充盈、静脉血栓、压疮、疼痛、局部肢体受压及挛缩等,可使肌张力增高。
而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因素,或不良的心理状态也可使肌张力增高。
第二节…肌张力异常的类型
    神经系统或肌肉本身的损害常使患者肌张力出现异常,根据肌张力异常的表现特点,可将
异常肌张力分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和肌张力紊乱三种类型。
  一、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即肌张力高于正常水平,被动运动相关肢体时抵抗明显增强。肌张力增高可
分为痉挛和僵硬。
    L一)痉挛
    痉挛是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
特征的运动障碍。痉挛的速度依赖是指随着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痉挛的程度)
也增高。在快速被动活动痉挛患者的相关肢体时能够明显感受到肌肉的抵抗。
    1.表现
    (”巴彬斯基反射阳性:巴彬斯基反射为痉挛性肌张力过强的特征性伴随表现。
    (2)折刀样反射阳性:当被动牵伸痉挛肌时,初始产生的较高阻力随之被突然的抑制发动而
中断,造成痉挛肢体的阻力突然下降,产生类似折刀样的现象。
    (3)阵挛阳性:即以固定频率发生的拮抗肌周期性痉挛亢进。在持续牵伸痉挛肌时发生,踝
阵挛是*常见的表现,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4)去脑强直和去皮质强直阳性:两者均由于牵张反射弧的改变所致,是痉挛严重的形式。
去脑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缩,躯干和四肢处于完全伸展的姿势。去皮质强直表现为持续的收
缩,躯干和下肢处于伸展姿势,上肢处于屈曲姿势。
    2.原因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锥体系障碍)引起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产生的。
    (二)僵硬
    僵硬亦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阻力一致性增加,使得身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
动的现象。僵硬相对持续,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
    1.表现僵硬多表现为铅管样僵硬或齿轮样僵硬。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持续的、始终如
一的阻力感被称为铅管样僵硬。例如,肘关节被动屈曲时,或是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起始和终末
的抵抗是一样的,它与弯曲铅管的感觉类似,故称为铅管样僵硬。被动运动时表现出有阻力和
无阻力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被称为齿轮样僵硬。
    2.原因  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齿轮样僵硬或
铅管样僵硬。由于僵硬,动作常表现为始动困难、缓慢或无动状态,僵硬*早出现在手腕,其次
累及肘关节、肩关节等肢体近端关节。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