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

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

作者:徐道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01 页数: 364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3.8(4.3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67403
  • 条形码:9787500467403 ; 978-7-5004-6740-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 节选

middot;社会政策春天中的
    理论思考
    从全世界范围看,从19世纪80年代德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险
制度开始,社会政策已经走过了120多年路程。在这一个多世纪
的历史中,各国社会政策随着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着方向,呈现出坎坷起伏的发展态
势。在社会政策发展的初期阶段,欧洲各国政府摆脱“不干预主
义”的束缚,建立了国家干预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英国按照“贝弗里奇报告”的蓝图,建立了“福利国
家”的社会政策体系,并使福利国家模式很快蔓延到发达资本主
义世界。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
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
社会政策体制几乎同时朝新自由主义方向改革。而在进入新世纪
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又逐渐摆脱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朝着
福利主义的方向回归。这种“正~反一合”式的发展路径说明社
会政策发展中有着复杂的内在规律。它既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又
不完全跟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既受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受国
际和全球因素的影响;既有各国之间的共性,也有各国自身的特
点。迄今为止关于社会政策发展已有很多的理论解释,但还没有
哪个理论能完全概括社会政策在这120多年里的发展规律。在社
   会政策的发展中,还有许多没有被揭示的规律,留给人们理论创
  新的空问还相当的大。
    在我国,尽管过去一直没有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但长
  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实施着各项社会政策。从新中国初期起,政
  府就非常重视通过国家和集体的力量去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公
  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公共住房、社会福利以及其他各项社会
  服务,从而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保证了广大群众基本生
  活的需要,并在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超过当时经济发展条件
  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政策依托的是当时的计划经
  济体制,是在相对封闭的国内环境中展开的。改革开放以后,随
  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过去的社会政策体制失去了原有的制度基
  础,必须要通过改革而建立新的社会政策体制。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社会政策改革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保
  障等方面的制度性失调和制度性缺失而进行的局部改革,但进入
  90年代以后,社会政策的改革就致力于摆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
  的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政策体系。在这一目标的引导
  下,我国的社会政策在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方面,在基
  本的价值理念上,在基本的制度体系上以及在总体福利水平上都
  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被称为“社会政策的转型”。虽
  然在这一时期中其他许多国家的社会政策也都发生了变化,但我
  国社会政策的转型无疑是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居于*具根本性、
  *为彻底的变化之列。
    我国在20世纪的*后20年中的社会政策转型在建立适应市
  场经济的社会政策体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在这一时
  期中政府和全社会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快速发展经济,而相对忽
  略了社会发展的议题。同时,我国的社会政策转型过程中还受到
  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和全球蔓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这在总
 体上影响了我国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并导致了社会政策发展的
曲折。在此期间,政府在各项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增长缓慢且不
平衡,并且在社会政策的制度设计中过分服从于市场机制和经济
增长的目标,而相对忽略了社会政策本身应该有的社会目标。同
时,当时的社会政策转型还忽略了城市化和农村社会政策等重要
的议题,因而是一个不完善的社会政策转型。社会政策转型的不
完善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贫困、收入差
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农村发展缓慢和农民工问题以及在医疗
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过去20多年里我国社会政策转型的不完善以及政府和社会
对社会政策议题的重视不足。
    在当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和社会政策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两个重要的动力。为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两
条腿走路”的战略方针,二者均不能偏废。改革开放以前,我们
拒绝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忽略了社会
政策,这都使我们走了弯路,得到了教训。现在,党和政府站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我国和平崛起的历史高度,提出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其*实质性的含义就是要摆脱过去的
左右摆动,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政策相结合的方针,使我国走向
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政策的未来发
展开拓了新的广阔空间,因而被称为“社会政策春天”的到来。
但是,我们在欢迎春天到来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前面道路的坎
坷。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政策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党和
政府已经确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方向,决心加大社会政策行
动的力度,但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仍面临众多具体的问题。如
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在全球化的压力下既能
 坚持社会政策的社会目标,又能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何在社
会政策行动中协调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通过合理的制
度设计而保持社会政策行动中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如何建立有效
的运行机制而使社会政策在资源调动、服务提供和过程管理等方
面都能高效率地运行,并产出较高的社会效益,等等,都是摆在
社会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为此,社会政策的决
策者和研究者都应该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做出认真的理论思
考。而在这种思考中,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社会
政策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徐道稳博士的专著《迈向发展型社会
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出版了。这是一部在“春天”来
临时回顾过去曲折历程,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社会政策发展路径的
研究成果。作者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与社会转型为背景,认真总
结了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社会政策走过的转型之路,对我国社会政
策转型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此书在内容上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作者比较系统地梳理
了迄今为止关于我国社会政策改革和转型的理论研究,使读者能
够通过此书中的介绍而大致把握我国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
观点和理论分析。其次,作者采用了社会政策“四维视角”的分
析思路,从政策规范、价值选择、福利制度、行动体系四个方面
去理解和分析社会政策的发生和发展,并在这一框架内对中国社
会政策的转型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论解释。再有,作者从代表型政
治、经济改革、经济全球化、治国方略和文化传统五个方面解释
中国的社会政策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
解释模型。此外,作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社会政
策转型,并将我国社会政策转型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
析,得出了“在同样或相似的国际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
     展、政党政治和文化传统对社会政策转型发挥决定性影响”的结
    论。*后,作者对我国社会政策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未来的发展趋
    势做出了分析,较为具体地论述了“发展型社会政策”应该是我
    国未来社会政策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型社会
    政策应该遵循的原则。
    徐道稳博士近年来一直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作
    为一名青年学者,他以活跃的理论思维和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不断
    审视着我国和国际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以不断成熟的
    理论思考而认真探寻着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规律。这本专著凝聚
    了他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也代表着他的学术水平。这部著作的出
    版,将对我国社会政策理论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这部著
    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对我国社会政策转型和发展规律的总结
    上还缺乏“大手笔”的理论概括;对社会政策转型的意义和长远
    影响还缺乏深入的分析;对我国社会政策*近的发展还总结不
    够;并且书中的有些观点还不太成熟,有些甚至值得进一步商
    榷,等等。尽管存在着不足,这部著作仍是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领
    域中为数不多的理论佳作,因此我很欣喜地看到它的出版。我期
    待着徐道稳博士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其研究水平,向更高
    的目标迈进。同时也期待着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有更多的新
    秀脱颖而出,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奉献给社会,让我们更加真切地
    体验到社会政策研究百花齐放的春天。
    关信平
    2007年10月19日
    于德国杜伊斯堡

第四章  社会政策的制度转型: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
**节  从劳动保险到社会保险
    一  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调整
    建国初期,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学校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和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仍沿袭解放战争时期的待遇,实行供给制。只
是在建国后参加工作的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中实行工资制。国营
工厂的职工,有的实行供给制,有的实行工资制。私营工厂的职
工和包下来的国民党公教人员实行工资制。这样在工人和职员中
形成工资制和供给制并存的局面。当供给制占主导地位的时候,
对社会保险的要求并不迫切;当供给制逐步取消实行工资制的时
候,社会保险的制度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一开始就处于分立的状态。1951年
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下称《劳保条
例》),从此,面向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开始建立。《劳保条
例》实施的范围是:有工人职员100人以上的国营、公私合营、
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铁路、航运、邮
电的各企业单位与附属单位;工、矿、交通事业的基本建设单
 位;国营建筑公司。①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企业,有关劳动保险事
项,由集体合同加以规定。《劳保条例》是一部综合性的劳动保
障法规,对劳动保险金的征集、管理和使用,对企业员工的养
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障的待遇作了具体规定。在工人实行劳
保医疗的同时,少数地区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中试行了公费医
疗预防制。1952年6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
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
指示》,决定将公费医疗的范围自1952年7月起分期推广,使全
国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
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
得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1953年公费医疗的范围扩大到高等学
校的在校学生及乡干部。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四项法规,为国家机关、民主党
派、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建立养老保障制度。自此形
成了分别适用于工人与干部两种保障制度并行的格局。
    1956年我国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所有制形式只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险制度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相区
别调整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相区别。全民所有制的工人和
职员的养老待遇按照《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
(1957)执行。1966年4月,第二轻工业部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
社颁布《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
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
  行办法》,这两个办法标志着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的建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劳动
  部又被撤销,从此劳动保险工作丧失了有效的宏观管理,被纳入
  各企业的行政管理之中。①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
  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
  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
  劳保开支在营业外列支。从此,劳动保险基金制度被取消,基金
  的调剂功能也随之消失,劳动保险变成彻头彻尾的企业保险。
    二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个规定,拉开
  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②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有
  企业改革是改革的核心,社会保险制度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
  工程,所以养老和待业(失业)保险较早受到关注,而职工医疗
保险相对被忽视。



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 作者简介

p> 徐道稳,安徽庐江人,深圳大学法学
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学硕
士、博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
(2005—2006)。1 997年开始在深圳大学
法学院工作,研究领域有社会福利、社区
发展和法律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
论文30篇;曾获得2003年和2005年度民政
部民政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获得深圳市
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荣誉奖;曾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
研究,主持深圳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转型社会中的社区组织研究”。
    代表作:
    1《也谈科学的方法应予以科学的运用》,
Ⅸ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社会政策的四维视角》,《社会科学
研究》2005年第3期;
    5  《社会福利的制度创新和本土资源》,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4《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和价值
建设*,《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  《社会发展与发展型社会政策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性价比非常高的一本书

    性价比非常高的一本书,价格便宜,但是内容非常好,值得一读。同时,品相也非常好!

    2014/3/14 22:20:34
    读者:nju***(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