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包邮 中国建筑论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88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142.1(4.9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42.1(4.9折)定价  ¥29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建筑论 版权信息

  • ISBN:7203046176
  • 条形码:9787203046172 ; 978-7-203-04617-2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建筑论 本书特色

《中国建筑论》:中国建筑的时空统一性,就是空间与时间的融合,而与时间融合的空间,就是流动空间。从空间上,中西方建筑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西方建筑的空间是相对静止的,是包围在自然空间里的“凝固音乐”;而中国建筑的空间则是运动的,在群体建筑组织的空间序列、层次和时间的延续之中具有时空的统一性、广延性和无限性;是融合在自然空间中的“流动画卷”。

中国建筑论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衰亡作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建立了系统的中国建筑的思想理论体系。

中国建筑论中国建筑论 前言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是值得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与构造、功能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以其物质技术与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有其特殊的为其他建筑体系所没有的现象,如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指出的,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虽有二十余朝帝王的更替;虽然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教之东来,中国文化却是从来是赓续的①。”
中国的建筑文化也同样,虽然“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之*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标志②。”
这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质”的变化,当然也就不存在有过“质”的飞跃,始终是持续不断的“和缓”而按“顺序”的进展。
中国建筑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显然与一贯采用木造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如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中,讲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首先就是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他说:“世界它系建筑,多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构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⑧。”
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与成果,人们似乎多视为禀赋优异而想当然地接受下来,但却没有作过认真的理性思考:
为什么“世界它系建筑,多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惟独中国始终保持木造结构呢?

中国建筑论 目录


导轮
**节人的生活与建筑
第二节建筑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
第三节古典家庭结构形式与生活方式
一易洛魁人的长屋
二云南纳西族摩梭人的庭院房屋
三西安半坡遗址的穴居
第四节古典家庭的建筑形式分析
第五节古典家庭建筑的空间组合
第六节建筑的本质与定义
一什么是建筑
二建筑与建筑艺术
三略论传统
**章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节建筑的起源
第二节木构架建筑的由来
第三节木构架发展的历史原因
一自然条件说
二经济水平说
三社会制度说
四技术标准说
五建新朝毁旧国说
第四节建城即建国,城毁则国灭
第五节古代的国与城不分
第六节木构架建筑的基本概念
一粱架的构成方式
二“袱”名之由来
三斗棋
第七节高层木构架建筑
第八节中国梁架结构的特殊性
一承重与围蔽结构的分工
二进深有限而开间无限
三梁架露明造节点用榫卯
四构件标准化施工高速度
……
展开全部

中国建筑论 节选

建筑,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人们的一定生活方式,人们运用社会可能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改造和利用自然,建造出适于自己生活方式的空间环境——建筑。 正如列宁所说:“太简短的定义虽然很方便,因为它概括了主要的内容,但是如果你要从定义特别明显地看出,它所说明的那个现象的各个极重要的特点,那就显得这个定义很不够了。因此,一方面要记住,所有一般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现象的全部、发展上各方面的联系……”定义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把各种复杂的现象,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便于研究事物自身的规律,避免在概念上混淆不清。
建筑与建筑艺术,在概念上是不同的。马克思曾强调地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食、住、衣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④。”这就从两方面说明建筑的性质:一、建筑,首先是人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二、建筑,是人物质生活本身。 建筑,作为人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是财富。在财产私有的社会里,历来是劳动者替富者生产了惊人的作品,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劳动给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④”。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简陋篷舍和聊以栖身的住所,是建筑!但生活在其中的人连一点生活美也没有,哪里还有什么艺术性?
建筑艺术,同纯精神型文化的艺术,如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等有“质”的不同。建筑是人的物质生活本身,它不是表现、更不是再现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具体地说,任何一种类型建筑,都是人们某种特定的生活活动过程的体现,如居住建筑之与家庭生活,医疗性建筑之与疾病的治疗等等。而重重庭院的第宅,体现封建社会不同地位家庭的生活活动的方式和需要;集合式公寓建筑,体现以夫妻子女组成的现代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等等。 事实说明,那些只讲形式忽视内容的建筑,必然影响这些生活活动过程的进,甚至只能在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从而影响以致妨碍人的生活。现代解释学者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一 )有段话,虽无新意,但对建筑专业的学来说是很有教益的。



中国建筑论 相关资料

《中国建筑论》是建筑学领域中,第一部对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衰亡作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理论巨著。著者博古通今,以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建筑历史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广证博引,鞭辟入里,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如从人类学的古典家庭结构形式,对偶婚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对建筑空间结构的影响和制约,论证建筑设计的客观规律性;并从“质”的规定性对“建筑”作出科学的定义。从历史、民族、社会学角度分析中西方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不同及中国形成“宗法制”的缘由,据此发现中国历史上改朝换姓必然采取“毁旧国,建新朝”的政策,及与此相适应的特殊的建筑生产方式,从而解决了中国建筑史上迄今无法解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为什么中国不采用砖石结构,始终用木构梁架体系建筑?而且数千年没有根本性、原则性的变革?为什么野蛮落后的建筑生产方式,却采用科学先进的“模数制”?为什么有技术水平很高的建筑法式,却没有一本建筑的理论著作?……等等。著者剖析深刻,论证有据,言之凿凿,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书著者视野广阔,而治学严谨,每论一题,尽可能汇集各家之说,比较评述,以新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独具只眼之论,随处可见。著者对前人把握不定的模糊概念,如建筑与建筑艺术,建筑形式与建筑类型,建筑装饰与建筑装修,意象与意境……等等,用哲学、美学、艺术等理论,条分缕析,论述清楚、涵义透彻。对辞书中许多古建筑辞汇,解释不确以至错误者,则以训诂、考据等方法,清源正本,作了明确的界说。著者亦运用现代力学的基本原理,对宋《营造法式》中的四种典型柱网布置模式,从梁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比较,论定“金箱斗底槽”为古建筑的标准柱网模式,这就为确定辽、金、元时代建筑的减柱移柱提供了标准,从而避免了对减柱移柱建筑,言人人殊,令人莫衷一是的困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本书的特点,是不囿于以往研究中国建筑受遗存实物的局限,也超越了建筑史学传统的考古式的研究方法,而是以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把握当代新科学的精神,充分利用遗存实物,尽力收集古籍文献资料,多元分析历史上建筑实践中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建立了系统的中国建筑的思想理论体系,使中国建筑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的科学。本书的问世,在理论上对建筑学、建筑史学的重大意义和补阙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可以用心阅读的建筑专业书籍,也可以供古建爱好者翻阅

    精装本的书籍,很厚,沉甸甸的。对于学习建筑学专业的人来说,是本可以用心阅读的建筑专业书籍,可以将中国建筑史很好地再回顾一遍,对于古建爱好者来说,也值得翻阅。

    2012/10/20 15:18:39
    读者:fen***(购买过本书)
  • 主题:中国建筑论

    精美的大师之作!

    2012/10/11 14:41:45
    读者:fra***(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