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作者:黎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1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0.9(7.3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860632
  • 条形码:9787509860632 ; 978-7-5098-606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留给我们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情感记忆。 本书是为了缅怀与作者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战斗而为国捐躯的战友们;同时作者回顾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道路,几十年的战斗历程,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希望他们从中得到一些教益和启迪。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先辈系列丛书中的其中一本。黎原(1917—2008),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党的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本书是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写的回忆录,分12章,记述了黎原一生的主要经历。他青年时代考入黄埔、毕业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从士兵到将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晚年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发挥余热等。本书2009年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本次为再版。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目录

**章 艰辛的少年时代
一、我的故乡和家人
二、私塾生活
三、进城求学
四、少年时代的社会变迁
第二章 投笔从戎,考入黄埔
一、考入黄埔军校
二、我的革命引路人——阮庆
三、参加淞沪抗战
第三章 在延安革命的熔炉里
一、抗大——革命圣地
二、在三五九旅
三、南泥湾大生产
四、坦白运动的经历
五、奔赴抗日前线
第四章 驰骋在松辽之间
一、挺进东北,改造警察部队
二、松辽剿匪
三、**次解放长春
四、守卫舒榆江防
五、三下江南
六、1947年的夏、秋季攻势
第五章 转战辽沈
一、战斗在辽河沿岸
二、攻打开原
三、开原整军
四、黑山阻击,血战小白台子
第六章 从东北到江南
一、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二、围困北平,改编傅作义部
三、向江南进军,参加宜当战役
四、湘西剿匪记
第七章 朝鲜临津江两岸,鏖战美国王牌军
一、集结北上,抗美援朝
二、阵地防御,初战美国王牌军
三、争夺缓冲区,将阵地前推15公里
四、坚守345.6高地,再战美国王牌军
五、龙化里整训,老战友来访
六、防守临津江西岸,“零敲牛皮糖”
七、强袭100高地
八、防守西海岸,胜利凯旋
九、入朝作战的体会
第八章 在广州军区的十五年
一、回军任职,主管军事训练工作
二、奉调广州军区任副参谋长
三、组织东南沿海作战前指和赴越南老挝进行战场勘察
第九章 在湖南“三支两军”
一、执行中央重要批示和决定
二、全面治理湖南混乱局面
三、落实党的政策,保护革命干部
四、毛主席巡视湖南
五、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第十章 西北九年
一、调防陕西,准备同“苏修”打仗
二、勘察战场,制定预案,抓战备训练
三、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四、整顿兰州铁路局
五、贺兰山集训和到玉树果洛地区视察
第十一章 在基建工程兵
一、调入基建工程兵
二、贯彻“十二字”方针,整顿部队作风纪律
三、整顿四十四支队
四、十二大代表风波和部队撤销
第十二章 黄埔军校同学会
一、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
二、广泛联络,做好海外黄埔同学的工作
后记
补记
展开全部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节选

**章 艰辛的少年时代 一、我的故乡和家人 我出生在河南省息县淮河岸边的关家店。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一路分分合合,弯弯曲曲,奔腾向东,流人大海。淮河流经息县东南时,一分为二,平行东去,故道在南,新道位北,两水各推出一个弓背,相距3—5公里,翻滚奔腾了20公里,到潢川县堡子口相吻拥抱,合二为一,再继续东流。这个由分到合形成的套子,当地人称为“淮河套”。这里气候兼有南北特点,人杰地灵,物产丰华,是豫南比较富裕的地区。 息县即古息州,古为息侯的封地,息国亡时,息侯夫人被楚王强掳,三年不语,守节守义,含悲自尽,流芳至今。明末清初的一名学者邓孝威在明朝灭亡后,为怀念故朝重修息夫人庙时,曾题诗留下“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的词句。1967年我**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时,主席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是息县人时,主席风趣地说:“你是息夫人的家乡人嘛。” 由淮河故道顺水东行,距古息州城30里之遥的河北岸,有一个古镇,因为居民以关姓居多,所以被称为关家店。据说关姓与三国英雄关羽——关云长有关。相传关家店是关公寻归义兄刘备至息州留下的亲兵所建,关家店的关姓人家都是关公亲兵的后裔。传言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不过三国时刘备等人在息县一带活动过,这倒是事实,历代《息县志》对此事均有记载。 关家店东南30公里是潢川城。潢川是豫东南重镇,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设州置府,为豫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家店地处息县县城和潢川城之间,为息县通往潢川的必经之地。官客商贾,农夫山民,穿梭来往,在这里停留打尖、歇脚、吃饭,关家店也日渐繁华。加之,镇外有河,水运方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木材、竹材及其制成品的集散地。有了木竹业,就有了蜂拥而来的商贾,以及为商贾、民生服务的杂货铺、绸缎庄、火煤子(酒馆)等行当。到清末民初已发展到两三百户人家,千口之众,成为息县东南的重镇。镇上设有公馆,专门负责接待过往的官员。 镇中建有一座大庙,殿台高大,雕梁画栋,甚是宏伟。庙内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伫立着十八罗汉。庙内建有一座七层灵塔,取佛塔七级浮屠之意。塔内安放着历代高僧遗骨。这座大庙是全县规模*大、历史*早的庙,据说建成于北魏时期,历史上多次毁于天灾人祸,又多次重修和扩建,到清朝末年还保护得很好,殿堂楼阁雄伟壮观。据传庙内诸神灵验,当年香火盛极一时,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到这里求神拜佛。每年春天这里都要开三天庙会,伴有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唱戏等活动,附近村民都来赶会,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到我记事时,大庙已逐渐败落,乡民们改在这里办学,大庙就成了私塾学堂。 听说我家祖上家业很大,曾祖关坤锁和叔祖关坤柱两兄弟勤于经营,节俭持家,家业日渐兴旺发达起来,有良田千亩,牛马成群,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发家以后,兄弟二人嫌镇子里的房子太小,于是在关家店镇外自家田上筑围盖房。老大关坤锁,在镇东盖了三套三进三出的院子。院子坐北朝南,三座院子三个门楼,气势恢宏。围绕着三套院子又修了一个巨大的围子,围子外挖了一圈沟渠,围子的门通过吊桥同围子外相连。出西门是通向镇子的大路;出后门是一个近十亩的打谷场和菜园子,周围种有枣树、柿子树和桃树。 现在回想起来,这套田园规划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有它一定的科学性,布局非常合理。这种结构可以同农村生产相结合。比如在打谷场四周是若干亩果园、菜田,再往外连着自家的稻田,通过引水渠又可将围子外水沟的水引入稻田,可以说是旱涝保收。丰收后,打谷场又可以保证上百亩地的收获物打场。这种民居结构基本上可以保障农家的住、吃、种,又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的水源问题。我家的围子内还建了一座小庙,供家人拜佛求神,祈福祈寿,满足家族的宗教文化生活。 关坤锁挑了头,投奔而来的关姓人、外姓人,也在关老大院子左右盖房。一家、两家……这便生出了个新村——关家店东围子。老二关坤柱紧跟着在东围子往东五里处也盖了三座三进院,且后来居上,雕梁画栋,青砖青瓦,在息县城乡都领了梢儿。后来,关坤柱院外又聚来几家人,这又出了个小东关庄。关坤锁和关坤柱两兄弟,励精图治,把关家这一支推到了富裕的鼎盛。据说当时关家的牲畜跑出去,三天以后找回来,吃喝都还在自家的土地上。 关坤锁后来被太平军裹胁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生死不明。他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关凤昌,就是我爷爷;老二叫关凤盛。关坤锁被太平军掳走后,兄弟二人分家另过,自立门户。从此家道中落,日子越来越艰难。到清朝末年,留在我爷爷兄弟名下的田亩所剩无几,原来老宅的三套大院子,也仅剩中问一套三进院,东、西两套三进院都被迫卖了。我爷爷膝下生有两个男孩,住在一进院和二进院。老二关凤盛没有生育,独住后院。 爷爷的两个儿子按辈分为应字辈,老大叫关应升,就是我父亲,老二叫关应平。 P1-3

先辈丛书·回忆录卷:黎原回忆录 作者简介

黎原,河南省息县人。南京中央军校11期毕业,参加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在武汉投奔共产党,后任三八五旅教导队长,东野十纵团长,朝鲜战争期间任一四〇师师长,1955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后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四十七军军长,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