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作者:梅中伟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28.9(4.9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296242
  • 条形码:9787569296242 ; 978-7-5692-9624-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本书特色

“软法”研究对于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创新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加强“软法”相关研究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软法”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重在分析厘清“软法”理论的现实运转逻辑,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梳理“软法”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展开路径,并对比介绍深圳等地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特色做法,以拓展“软法”与硬法的衔接,从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以及完善公私衔接的多元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探寻现代化社区“软法”治理创新的法治模式。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目录

目录

**章 群体秩序与规则//001

第二章 “软法”与秩序//022

第三章 “软法”与法治“本土”//041

第四章 文化“本土”根源的“礼性”//056

第五章 侧结构性司法ADR与“软法”//081

第六章 经验法则与“软法”//102

第七章 习惯法与“软法”//121

第八章 共同体与社区治理//131

第九章 网格化城区治理考察//155

第十章 中国香港社区考察//213

第十一章 中国澳门社区考察//237

第十二章 结语//253

主要参考书目//258


展开全部

“软法”视角与现代社区治理研究 节选

**章 群体秩序与规则 “我们,人,不是孤立系统。”如果“自然界之倾向于秩序紊乱的统计趋势,亦即孤立系统之具有熵增加的趋势”,那么人类社会依何建立自己的秩序?或者说理想的自然秩序因何而来?这是一个广泛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基本思想体系的问题。从社会制度本身体现的实践意义上讲,又是深刻影响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涵盖了社会建设、公共管理、私域自治领域的现实问题。如果从更广泛的人类命运视角观察,其当然也关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的构建。人类社会从来不缺乏对完美社会生活的想象,对于构建人类群体生活的完美秩序,从古至今,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研究热情。对此,思想者们哪怕穷经皓首、椎心泣血也要为勇敢的改革者带来启示。 从群体秩序到社会秩序、从理论构建到社会实践,人类群体在自我发展的内省中逐步形成了社会群体性秩序内核的一般性认同,包括思想和制度体系的构设。这令可能自洽的规制之基上的秩序之塔傲然耸立。虽然社会的“进化”总是处在复杂的、难以预料的多元“秩序时空”中,但人类对于群体性结合在理想秩序方向的探究从未停止,通过经验理性与社会理性相互交织和不断的碰撞,人类总是能够获得“人类*完美生活模式”下关于秩序意义的新思想,或许大多情况下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尽如人意,但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以及延伸思考总能为新生活带来启示。 一、莫洛凯岛困境 人类在构建社会生活的理想模型时,总是对秩序体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仅执念于对已有秩序体系运行的智慧,更期望其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使人类摆脱更多的束缚而获得更多社会意义上的自由。如同“人既是种种观念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膜拜者”,人们如此确信以往靠经验主义积累所形成的宝贵意志,但也可能就此忽略发现“新机遇”的契机,正如洛克所认为的“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或许人们习惯去相信“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已成为一种习惯。人类社会习惯于从既定逻辑假设中寻找某种确定性,或者依靠经验法则的推断努力验证它的可靠性。“实用理性”往往占据了主导意识。即便如此,除了人类社会本身的秩序理性外,人类群体性生活而自发形成的原生秩序却提醒着人们思考良好秩序的多元性可能。秩序从哪里开始,又将走向哪里?而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广泛背景下,自然规则体系与社会规则体系如何更好地协调相适以回应时代的召唤?时代变迁中,共同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否始终此消彼长?如果脱离人类社会的认知角度,回归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基本属性,那些游离于正统法律体系之外的“隐性”规则体系,又是如何成为秩序正义之基的“平衡性之柱”?从社会单元的基层秩序层面观察,参与治理的主体理应是多元化的,多元主体共治的创造经验十分丰富。建构在群体协商基础上发挥规范作用的“软性”规则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秩序创造的智慧。这些“软性”规则及其运行机制与国家正式规制体系一样发挥着法律的功能性指引和规范倡导作用,帮助人们完善构建社会单元内嵌的治理秩序以实现和谐稳定。对群体性内部来说,秩序的自发性具有哪些特征、多元结构的自治形态中如何发挥其本应有的调节作用,以及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体系之间的衔接等,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如果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对于微观社会情境的考察同样具有宏观研究的意义,因为“宏观社会现象可以看作是由一层层微观情境构成的;微观情境的相互关联形成了宏观模式。即宏观过程来自互动网络关系的发展,来自局部际遇所形成的链条关系——互动仪式链”。显然,这个层面的思考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微观情景中的人的互动关系和秩序起因。 约翰·麦卡尔平在《海盗、囚徒与麻风病人:关于正义的十二堂课》介绍了多个人类群体面对极端环境挑战的案例。其中发生在莫洛凯岛的真实案例成功地激发了笔者对于极端环境下人类群体性中蕴含着的人类秩序本质的思考。该案例本身是对人类合作天性之讨论的展开,或者说是在讨论人们在处于生死极端考验的状态中是否必然做出牺牲他人以满足自利的行动。“人性恶”论者们所能预料的悲观结果是否会真的出现?事实上,荒岛中被遗弃的麻风病人群体在生死考验下也做出与“利益交战”理论完全不同的选择。自发形成的合作秩序击倒了人性自私论和功利论,为重新认识人类共同体意识打开了新视角。除此之外,笔者对在此环境下人类秩序产生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兴趣,换角度思考,假设在绝对脱离现代社会文明和秩序文明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法律真空环境中,人类群体得以生存的自然秩序如何而生?秩序下的自发规则体是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优良的自治结构,以实现秩序和谐效益的*佳状态?同时,自发秩序如何因对象环境的变化而自适应发展,“秩序自然”与“合作天性”是否拥有人类基因密码? 先来看看莫洛凯岛发生的这一匪夷所思的事件: 1866年1月6日上午,美国渡轮华威号抵达莫洛凯岛北部海滩。在经历过暴雨的长时间洗礼和波涛汹涌的颠簸之后,这艘船将它的“货物”——16个被迫流亡的麻风病人卸到了荒芜而贫瘠的海滩上。 一名骑马官员前行带路,这群任由天命摆布的可怜人们沿着崎岖的山路鱼贯跋涉。现在的处境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糟透了,在近乎一天的艰难航行中,他们只得到了一小块面包来补充体能。并且在过去的24小时内,他们几乎没有合过眼而苦苦地在饥寒交迫中煎熬。 在途经一处悬崖附近的小山谷时,他们看到了散落在其中的几间废弃的小茅草屋,却没有预料到这处简陋的地方就是他们这群被放逐之人的*终落脚点。 茅草屋里也难得能找到一寸干爽之地,小屋潮湿发霉,周围废弃的芋头田和红薯田也是如此。 他们的心情沮丧极了,除了患病的身躯要忍受极大的痛苦,还因为连日阴雨,终日不见天日的天气状况让他们抓狂。 整日的奔波劳顿让这群病人个个筋疲力尽,一进入小屋就很快睡着了。 就在他们熟睡之时,带路的官员竟然悄悄地溜之大吉,并未留下任何口信告知他们什么时候可以返回城市,或者管理人员什么时候还会回来。这种悄悄地离别意味着这群人被彻底放逐了。 官员走时只给他们每人留下了一床毯子及些许农具,算是他们所有的家当,但这些人都不是农民,也并不懂得如何耕作。 接下来,他们需要面对极其不便的生活困境,并不知道如何找到可供补给的食物,甚至取火和保存火种都成为他们需要学习和解决的难题。饮用水只能从一英里外的山涧小溪取回;必须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回到海岸线才能找到干燥的柴火。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回到了原始社会,过起了刀耕火种般*简单的拓荒生活。对这群无依无靠的麻风病的人来说,潮湿的气候、阴冷的环境与他们的病情堪称“绝配”,身心的苦痛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们。 第二天早上,当病人们醒来,他们才彻底明白自己已经被遗弃了。他们感到又冷又饿又渴,健康状况也十分不理想,16人中有2人病情危重,急需悉心照顾,只有4人身体还算强健,其余病人的状态则介乎于二者之间。由于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后来又有3人因病情加重而*终致残。 可以说,这些人正在经历着生死考验。留下来的食物(腌猪肉和硬面包)勉强可以维持两三天的生存。如果只有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才能获得食物,可能这种情况能持续数周时间,或许足够支撑他们找到更多食物。但在需要照顾其他病重患者的情况下,意味着他们需要分享极为有限的食物,还会消耗维持其自身心理健康所必需的时间与精力。 面对此种恶劣情形,能够期待这些身体条件尚可的麻风病人做些什么呢?他们会为了生存而偷重病者的食物吗?或是会把这些重病者彻底放弃掉,又或是采取更为残酷的措施?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