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作者:柴永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B5 页数: 31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77.4(7.9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498878
  • 条形码:9787030498878 ; 978-7-03-04988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管理智慧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得到发展。领导思想作为思想史的一个分支在先秦诸子思想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以先秦诸子对"为君之道"的论述为切入点,围绕《老子》、《论语》、《韩非子》、《管子》、《墨子》等先秦诸子著作中一系列有关"领导"思想的论述和观点,对先秦时期各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及观点进行梳理、总结、研究。重点对老子、孔子、《孙子兵法》、墨子、慎道、商鞅、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大学》、申不害、《管子》"君臣篇"等著作中的思想精华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讨论,深入揭示了先秦诸子思想对君臣之道中"领导"思想的认识。通过对先秦诸子的分析阐释,能够促进对先秦思想中各家认知共同点的思考与理解,也能够帮助学者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脉络。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目录

目录
丛书总序i
前言v
**章 老子以“为无为”为核心的领导理论1
一、“为无为”是老子领导理论的核心2
二、“用弱”的领导策略5
三、“不言之教”强调领导者的“身教”作用10
四、“始制有名”实施领导活动要凭借制度媒介13
五、“虚”、“明”、“慈”为主的领导素养15
小结21
第二章 孔子以“导之以混”为核心的领导理论23
一、领导活动从根本上说是领导者“正身”的过程23
二、“道之以德”通过道德价值来领导26
三、“齐之以礼”通过践“礼”来维系领导秩序30
四、“举直错诸枉”领导者用人的原则和方法35
五、“使民以德礼”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38
六、“仁”是领导者素养的核心42
小结45
第三章 《孙子兵法》“以利动”为根本价值取血的领导理论46
一、“以利动”的领导价值取向46
二、“庙算”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49
三、建立“若使一人”组织指挥系统52
四、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56
五、以“智”为核心的领导者素养62
小结65
第四章 星子以“兼爱尚用”为核心的领导理论66
一、“天意”是领导者行为的根本价值标尺66
二、“一同天下之义”是领导者的根本功能70
三、建立“若使一夫”的领导体制73
四、“尚贤论”所体现的领导用人思想77
五、“上以正下”体现领导者的监督控制职能82
六、领导者要具备“兼爱”、“强为”的素养85
小结87
第五章 真子以“势位足以屈贤”为持点的领导理论88
一、领导者的作用是“止争通理”88
二、“权势”是领导控制的根本90
三、“无事”是领导者的行为特点92
四、“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95
五、“明法”是实现领导控制的方法97
六、领导者要成为“无知之物”99
小结100
第六章 商鞅以“刑生德”为核心的领导理论101
一、“贤者型”与“司禁型”的领导形态101
二、“刑生德”领导控制的根本原理104
三、领导者实现社会控制的心理依据106
四、明法治官:领导者实施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109
五、“赏罚”领导激励的方法111
六、领导者要有一定的素养113
小结113
第七章 孟子以“仁者无敌”为*高境界的领导理论115
一、“君有君道”领导者有自己的工作115
二、领导过程是领导者“仁心”的扩充117
三、“仁义”是领导者的根本价值取向119
四、推行“仁政”是领导者的要务122
五、“尊贤使能”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124
六、领导者要修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素养127
小结130
第八章 苟子以“明分使群”为基础的领导理论132
一、“势齐则不壹”为什么要有“领导者”?132
二、“治之源”领导者的地位及其作用136
三、领导者的行为特点138
四、“以义为本”领导者的价值取向141
五、“人主之职”领导者的主要职能144
六、领导者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激励控制人的行为153
七、“积善”与“解弊”领导者的素养159
小结162
第九章 韩非予以“循名责实”为核心的领导理论163
一、“道不同于万物”凸显领导权威的重要性163
二、领导者的行为特点168
三、“循名责实”领导活动的基本原理174
四、“治吏不治民”体现领导者的用人职能180
五、“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189
六、“二柄”加“毁誉”的领导激励原理与方法197
七、以“虚静”为本的领导者素养206
小结210
第十章 〈吕民春秋〉以“兼收并蓄”为特色的领导理论212
一、领导者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212
二、“养生”、“为公”、“行理”是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214
三、“无处”、“无为”是领导者的行为特点216
四、“论人”体现领导者的用人职能220
五、“制令”体现领导者的决策职能225
六、“托爱利以行威”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229
七、“反诸己”领导者的素养237
小结242
附录一:《大学》的领导理论243
一、《大学》强调领导者的道德“示范”作用243
二、“立德得众”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246
三、《大学》推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理念248
四、领导要以“修身”为本251
小结253
附录二:申不害的领导理论255
一、申子领导思想的理论出发点256
二、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257
三、掌握领导行为的特点和领导职责258
四、修炼“示无为”的领导素养功夫261
附录三:《管子》“君臣篇”的领导理论264
一、“独立无稽”领导活动的重要性与特殊性264
二、领导者的决策、用人、控制职能267
三、建立以“君”为首的领导体制271
四、“赏罚”与“德教”并重的领导激励思想275
五、“上之人务德”领导者的素养278
小结278
参考文献280
后记291
展开全部

为君之道——先秦诸子领导理论研究 节选

**章 老子以“为无为”为核心的领导理论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对国家之治乱兴衰洞若观火。由《老子》①可见,他留意的仍是“治道”问题,并把对“治道”问题的解决集中在对“君道”问题的论说上。如陈鼓应所说:“老子思想主要关心的是治道,我们熟悉的自然无为等观念主要是作为社会政治原则而提出的,但由于政治的关键在侯王、国君,因此,这些原则之可行与否,又与侯王个人之品质有密切关系,故治国亦须以修身为依据。”②正因此,笔者认为《老子》一书蕴含着深刻的领导理论③。“为无为”是老子领导理论的核心,是贯穿老子领导理论的一条红线,体现在领导思想的各个方面。 一、“为无为”是老子领导理论的核心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命题集中体现着老子对“治道”问题的思考。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 三章》)①范应元认为此章“前后文皆有正己化民之意”②。吴澄说:“此章言圣人治天下之道。”③“为无为”即“正己”之事,“无不治”即“化民”之效。“圣人治天下之道”的根本就是“为无为”。老子还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二十九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些言论均体现着一个意思:要治国平天下,*根本在于“我无为”,这是老子提出的一条关于“为治”的根本思路。而《老子》第三章则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一章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就是“为无为”,与第五十七章的“好静”、“无事”、“无欲”意思是一致的。在老子看来,在上者做到“无为”,即能收到民“不争”、“不为盗”、“心不乱”的治理效果。这正是范应元讲的“正己化民”之意。注家对此认知比较一致。而对第三章四“其”字句的理解则分歧比较大。分歧的根本在于一派认为四“其”字指民④,一派则认为四“其”字指君⑤。从第三章整体来看,把“其”字理解为“君”比较好。也就是说,在上者若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能到达“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良好状态,这也正是第三章结论“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更进一步说明。总结起来,领导者要达到“无不治”的领导目标,要做的就是“为无为”!“为无为”就成为领导工作的核心。 推天道以明人事,是老子建构其思想体系的基本方式。老子将“为无为”作为领导工作的核心有着坚实的“道”论基础。 老子认为“道”体“虚无”而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还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不难看出,“道”是万物的根源,它功能强大,生养万物,没有事物能不依赖它而存在。“道”虽生万物,但其自身却是“虚无”的。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河上公解释说:“道无形,故言生于无。”①显然,道若有形,其用必有限,则其自身也必为派生之物,而非能生万物,故必以“无”言“道”,明其无形之象。老子还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林希逸:“冲,虚也。”②陈鼓应解释“道冲”一句时说:“道体为虚而作用无穷。”③老子还说“道”“湛兮似或存”(《四章》)。吴澄:“湛,澄寂之意。道之体虚,故其存于此也似或存,而非实有一物存于此也。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④老子还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河上公:“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⑤显然“虚”是“道”体的另一说法。在老子看来“道”因体“虚”,故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也就是说:“道”之所以能作为“天地之始”(《一章》)、“万物之宗”(《四章》),就是因为它体“虚无”。“道”体“虚无”是说“道”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想见,如果“道”自身是有形的,是“可道”的,那么,它势必不可能具有生养万物的能力。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就集中体现了“道”体虚无特点与其生产万物之间的关系。“无为”即本于道体之虚无,“无不为”即因道体虚无而达成的结果。“道”体虚无、无为而能“无不为”,则在于“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命题从道论的层面肯定了“事物本身就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潜在的可能性”⑥意涵,其理论用意在于:一方面为“万物自化”说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道”作用万物的方式提供理论说明。正因为万物有“自化”的潜能,那么,“道”生成万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顺其“自然”的过程。 老子的道论突出了“道”生成万物的本源性特点和强大功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论就成为君主“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理论基石。从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治道思考来看,他把“无不治”的领导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归导于领导者的“为无为”上。老子的道论也为领导者能做到“为无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说明。 透过《老子》,“道”的形象就是理想的“君”(领导者)的形象,君主“为无为”实际就是学“道”、模仿“道”、得“道”的过程。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河上公注:“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①在老子眼里,现实社会不够理想,就是因为侯王们不懂得“守道”“得一”,没有在政治实践中修“道”、得“道”。理想的君主就是抱道守一的圣人,君主有道,顺其自然,天下就会有秩序。这是老子对领导问题的根本思考。 老子“为无为”(《三章》)、“事无事”(《六十三章》)的领导观点就成为道家黄老学派,甚至法家“君无为”观念的滥觞,对战国时期乃至后世的领导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老子对“道”所作的描述和论证,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后来领导理论的依据。 首先,道生万物,领导者“守道”就是抓住根本。“道”生万物,处在万“有”之“前”或之“上”。如果“道”没有这样的“地位”,它是不可能“生养”万物的。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出发,“道”是万物的根源,说明“君主”在人群中的位置,犹如“道”在万物中的位置。作为治国理政的君主或领导者,就应该处在如“道”般的位置,也只有如此,他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道”的地位和作用就决定了君主或领导者以“道”的带有源头性、本源性、全局性的角度审视问题的应有立场。“道”作为万物根源,把握住“道”,就把握住了群生的总开关。因此,领导者“守道”,守住根源,抓住根本,才能维系社会的统一性、和谐性。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执道”就具有如后来的思想家所说的抓住根本的领导行为特点论的意味。 其次,物有两面,“执一”就是要把握全局。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这是老子对“道”运行规律的概括。按陈鼓应的解释,“反”字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相反”,“反者道之动”就蕴含着:“任何事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也因它的对立面而显现。”①《老子》书中讲了很多相反相成的事情。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等。这些说法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至少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老子肯定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两个方面,你不能看到一个方面而忘记另一个方面,而且,两个方面还是经常变化的。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明确地指示人们看问题当有一种“全面”的视角,对于“守道”的领导者来说,应着眼全局、放眼长远。这就是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战略思维或战略眼光!② 二、“用弱”的领导策略 所谓领导策略,就是领导者为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手段③。“用弱”是老子领导策略论的核心观念之一,是老子领导思想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用弱”就是用“弱”的方式或手段达到保全领导地位,达到预期领导目的。“用弱”的领导策略论是老子“为无为”领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用弱”的领导策略思想的理论基础④。按陈鼓应的解释,“反”字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返回”,“反者道之动”就蕴涵着“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意思⑤。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事物发展到“盈满”、“壮盛”的地步就必然要走下坡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老子还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范应元:“张之、强之、兴之、与之之时,已有歙之、弱之、废之、取之之机伏在其中矣。几虽幽微,而事已显明也,故曰‘是谓微明’。或者以此数句为权谋之术,非也。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乃知常胜之道是柔弱也,盖物至壮则老矣。”①按照这个解释,这一章实际上蕴涵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即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自身相反的方向发展。由此就可得出:只有守“柔弱”,才能长久而不败。老子讲:“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十五章》)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四十五章》)“不盈”、“若缺”都是由“反者道之动”这一道论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正因“物极必反”,所以必须“用弱”。 另外,苏辙解释“弱者道之用”说:“道无形无声,天下至弱者莫若道,然而天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②魏源《老子本义》说:“道之静本无”,“无之体虚,故其用常以弱为事。”③这都说明“道”虽体虚无,但是却能生养万物,这就体现出“道”是“常以弱为事”的。“道”作用万物的“柔弱”特点,正是本于“道”体“虚无”的特点。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道”衣养万物,但其护养万物的方式是顺其自然,所以从道的角度说,它不自以为万物之“主”,从万物角度讲,万物也感受不到“主”之所在,这就是“道”之“小”所在。但是,从万物都归附于“道”的角度看,这正是“道”之“大”所在。“道”无为而生养万物,从未想着要“大”,但*终却成就了它的“大”。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正是对“弱者道之用”的一种诠释。由此,从道论的角度看,“用弱”是“道”生养万物的外在表现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无生有”、“道法自然”。或者说,正是由于“道”是“无”,“无”才能生“有”;而所谓的“无”生“有”只不过是顺万物之“自然”而已,并不需要“道”有什么另外的作用。所以,“道”生养万物,只是“用弱”而已。 陈鼓应在引述“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句意时说:“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自身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①这是把“道”“弱用”万物进一步具体化了,有一定道理。由此,所谓“用弱”只是不给外物强加自己的力量而已,这正是“道无为”的体现。“道”不给万物强加外力,就能收到“万物归焉”的良好效果,那么,作为君主或领导者,在管理民众的过程中也应效法“道”作用万物的这种方式,体现“道”作用万物的这一特点。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二十九章》)还说:“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七十七章》)这是圣人效法“道”所应持的基本态度和方式,这是“用弱”的总表现。也就是说,作为领导者不要想着去抓住不放,把对方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果这样做,必定是要失败的。领导应当“用弱”在《老子》中有很多论述,对领导者来说,“用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善下”:虽在高位却能以低的姿态对待臣民。在上者处在上面不可避免地会对在下者产生威压之感。在老子看来,好的领导者应该让人感受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