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学前教育心理学

学前教育心理学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26cm 页数: 221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9(7.2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学前教育心理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383572
  • 条形码:9787564383572 ; 978-7-5643-8357-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学前教育心理学 内容简介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2版)》初版至今已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初版教材资料相对陈旧,确有更新的必要。为了适应新时代本学科教育教学和读者使用的需要,出版社决定将《学前教育心理学(第2版)》修订后再版,并提出了增强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具体要求。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2版)》初版的主要特色在于:注重通过实例阐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每章节知识点设计相关教育活动,引导学习者领悟和掌握相关理念、知识和方法。此外,还特别设计了心理测验、相关链接、活动训练和拓展提高等相关课堂教学和自学环节。正是由于这些特色,使用者普遍反映《学前教育心理学(第2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比较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和一线工作者工作、学习的具体实际。

学前教育心理学 目录

**章 概述
**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意义
第二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基本任务
第三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与方式、特点
**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脑科学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学前教育指导
**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学前教育指导
第四节 认知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第五节 建构学习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章 学习迁移与学前教育指导
**节 学习迁移与迁移的分类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学习迁移的教育指导

第五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与学前教育指导
**节 概念学习与学前教育指导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与学前教育指导
第三节 问题解决与学前教育指导
第四节 创造性学习与学前教育指导

第六章 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心理因素与教育指导
**节 学习动机理论与学前教育指导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注意、感知觉模式与教育指导
第三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与教育指导
第四节 学前儿童情商发展与教育指导
第五节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与教育指导
第六节 学前儿童自我发展与教育指导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指导
**节 学前儿童性别差异与教育指导
第二节 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差异与教育指导
第三节 学前儿童人格差异与教育指导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背景差异与教育指导
……

第八章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九章 学前儿童活动室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第十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测量与评定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教师心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学前教育心理学 节选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2版)》:  婴儿的许多习惯和行为也会通过自身的操作习得,其中蕴涵着某些主动性。出生几天的婴儿就产生了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行为。实验者用绳带把带响声的玩具与婴儿的腿联结起来,每当婴儿动腿,玩具装置就发出声响并旋转起来。玩具的变化引起了婴儿的注意和兴趣,于是他不断地踢腿,以使玩具旋转和发出响声。5-6个月后,婴儿能学会做出某种行为以引起父母注意。例如,敲打玩具或把玩具扔在地上,父母就走过来照顾他,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这一行为。因此,大人应该根据教育的要求,从婴儿类似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出哪些行为应予强化,哪种行为不去强化,从小就使小孩形成良好的习惯。  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在学前儿童学习中,起作用的条件反射强化方式,更多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而不是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对婴儿来说,称赞、夸奖等作为强化手段的力量,逐渐胜过物质形式的强化。比如,孩子学会谦让,为满足精神的需要,高高兴兴地选个小梨,而把大梨让给奶奶。那就是他放弃了物质的利益,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模仿学习  模仿是婴幼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婴儿一进入人类世界,他所看到、听到的都受后天条件的影响,这些在婴儿脑中积累产生的注意、记忆和知觉就是学习。出生12-21天的新生就具有模仿行为。5-6个月的婴儿出现了有意向的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更多的是对他们理解了的动作和对他们有意义的动作做出模仿。4岁前的学前儿童,别人做什么,他也要做什么。4岁以后学前儿童的模仿,开始逐渐内化。学前儿童常常在无意中学习,特别是不自觉地模仿亲人和教师的举止行为。在这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明显。幼儿园教师常常为学前儿童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习,收效较好。比如,老师说:“小刚走得真好,挺起胸来像个小解放军。”孩子们随即以小刚为学习榜样。但是,学前儿童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甚至养成习惯,教师在这个方面需要注意引导。  三、交往学习  首先,交往能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在交往过程中,学前儿童能扩大认识范围,加深认识程度,使之有可能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各种其他关系;交往可以激发学前儿童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周围人的语言并掌握、积极地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他人交流,是学前儿童期*重要的发展与收获。学前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成人提供的语言环境,以及成人与学前儿童的积极互动。其次,交往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在交往过程中,学前儿童积极正确的行为会得到大家的赞同与表扬,这种交往能满足学前儿童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要,使学前儿童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促使学前儿童正确行为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促使学前儿童健康地成长。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支持与关爱。成人的支持与肯定能使学前儿童感到安全与温馨,有助于学前儿童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积极发现与探索。另外,交往可以促使学前儿童行为的发展。交往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生成。由于交往对象是有个性的人,交往活动中对他人的意识,以及通过别人而形成的对自己的主观反映是交往的特殊产物。学前儿童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才能意识到自己,认知到自己的性格,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主动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发展自我。  四、指导学习  指导学习是指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学前儿童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与成人相比,学前儿童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从感性人手的方式,而不是从理性人手的方式;从归纳人手,而不是从演绎人手的学习方式。成人苦口婆心的讲解,学前儿童常常听不进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多使用抽象说教的方式,或从某一件事做演绎推论的方式。比如,有位实习教师这样谈到她所带的学前儿童和她的指导老师:“和小毛头打交道真是很有道道,今天有个小家伙就是不肯吃饭,嘴巴一直闭着,我很生气,说话的声音也就大了些。带教老师走过来,对我说:‘对他,你喊破喉咙都没有用的,来,我来。’只见她拿了个小板凳,轻轻地坐下来,对小家伙说:‘宝宝来,老师帮你吹一吹汤,宝宝很乖的,一定吃得又快又好。’没想到,他的小嘴真的就芝麻开门了。”  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综合性的,在某种学习活动中,兼有几种学习方式。活动是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学前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着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活动。学前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互动,感知周围的事物,形成对人与物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学前儿童的各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活动。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学前儿童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教育途径,而非以“教师讲授,学前儿童被动听讲”为主的上课。因此,应将学前儿童教育的本质定位于活动,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积极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支持并引导学前儿童去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允许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环境,帮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

学前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