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包邮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作者:杨俊一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50.0(7.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0.0(7.4折)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143326
  • 条形码:9787567143326 ; 978-7-5671-433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内容简介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的研究内容聚焦于三个核心理念,即实践、价值与正义。相应论题的展开,也分为三个板块:第1板块,从首章到第六章。主要讨论的是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论对“费尔巴哈问题”的“创新性”的回答。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思维范式的创新及“主体客观性”的讨论。第二板块,从第七章到第十一章。主要讨论的是从实践论过渡到价值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价值的本质,即实践合目的形式的分析以及价值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价值反思综合判断”是这一板块讨论的重点。第三板块,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主要讨论的是从价值论过渡到正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治理”的要求,提出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以及伦理义务与法理义务“底线”区别的法理逻辑,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提供法哲学的依据。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目录

导言
一、关于“费尔巴哈问题”的现代性提问
二、关于本书论题的研究构架与核心理念
三、关于本书论题内容的板块结构

**章 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的变革
一、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实质
二、总体性的辩证思维范式
三、马克思实践唯物论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内在原理
一、“新世界观”思维范式的创新
二、实践观: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三、实践存在与实践意识的辩证原理

第三章 实践主体客观性的思维范式
一、近代哲学“客观性”的三种解读范式
二、实践与交往的统一:客观性的第四种解读
三、实践主体客观性的认识论原理
四、实践主体客观性的原则与范畴

第四章 列宁的“概念唯物论”与“大写字母的逻辑”
一、从“感觉唯物论”到“概念唯物论”
二、“概念唯物论”创新的两个哲学原则
三、《哲学笔记》“实践辩证法”思想的解读

第五章 先验主体、社会无意识、社会动力
一、先验哲学“主体客观性”的思维范式
二、社会无意识理论:主体能动力的“反作用机制”
三、实践唯物论:“有目的活动的无目的”规律

第六章 交往实践主体客观性的社会维度
一、交往实践的主体客观性
二、“拜物教陷阱”与物化意识的客体主观化
三、交往实践与特殊矛盾优先论

第七章 马克思的哲学对传统价值观的变革
一、西方哲学传统价值观的思维范式
二、西方哲学传统价值观的辩证分析
三、马克思实践价值观的思维范式

第八章 价值的本质与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价值的本质:实践的合目的形式
二、价值观念发生的文化历史和心理机制
三、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真善美
……

第九章 价值评价的“反思综合判断”
第十章 价值原则的正当性与“福与善”的统一
第十一章 人的价值存在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模型与思想基础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正义观
第十四章 国家社会治理的价值正义原理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法理正义
第十六章 法治现代化与依法执政的模型分析

后记
展开全部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节选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一、先验哲学“主体客观性”的思维范式  从哲学思想阶段性创新发展的角度看,关于主体能动性与客观性“内在统一关系”的探索,康德先验论哲学的“三大批判”在思维范式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  所谓的康德哲学“哥白尼革命”的实质是什么?  在笔者看来,康德先验论哲学变革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确立了主体在建构经验对象中的能动作用。概括起来,首先,康德先验论哲学批判性的提问,试图超越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领域的对立;其次,康德通过对先验主体可能性的理论前提、经验领域的应用和超验领域限定的分析,阐释其主体客观性思维范式的革命实质;*后,康德先验主体论“革命”的积极意义在于为把意识主体的逻辑客观性活动,改造成实践主体工具客观性活动的理解范式,提供了实践唯物论的想象空间。  1.先验哲学的批判性提问  在康德哲学之前,西方近代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试图借助科学的方法,探讨哲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  (1)科学方法与知识客观性的两种思维范式。近代科学的长足发展及其在世俗生活中成功的应用,使哲学家明确意识到两点:科学知识就是人或主体的力量;科学取代哲学直接研究世界的功能。  与此相联系,哲学的思维范式也必然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它要从主体出发,在用科学的方法改造形而上学的同时,试图用普遍的哲学原理去解释为主体所映现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它要把对世界的客体分析转换为主体的分析,即把对世界存在要素的分析转换为与之等值的主体的观念、感觉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哲学思维范式这种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回答:如果从主体出发,究竟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合理地建构客观知识的问题,由此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不同思维范式的争论。  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客观性主要来自感觉的实在性,只有借助经验归纳法对各种感觉进行抽象的综合,才能形成客观真理。因此,凡是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然而,如果对感觉进行纯粹的考察,人们不难发现,仅仅凭单纯的感觉并不能形成知识的统一性。例如,我们虽然感觉到红的、绿的、甜的属性,却感觉不到实体的概念——苹果。实际上,苹果这一概念是借助判断形成的,而判断则是思维的形式。所以说,凡是在理智中的,并非都在感觉中。  唯理论正是看到了思维形式不能还原于感性内容的特性,突出强调知识客观本质的根据不在于经验内容的外在性,而在于思维先验概念普遍的、可分析的内在性。唯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感觉的直观,而是思维利用先在的普遍概念规定感觉质料的一种创造性理解或综合。同时,哲学的理解又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有限的理解,哲学的理解是要对*普遍的总体性概念进行不矛盾的逻辑分析,由此演绎出关于整个世界的哲学知识。例如,关于世界、心灵等先天概念的不矛盾分析。但是,唯理论的演绎体系又很难证明这两个先天概念,如何从观念的内在性转化为客观存在的外在性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2)两种思维范式综合的可能性。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凸显了各自所持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经验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出任何哲学命题都是相对的,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特有的陈述。那么,人类知识的客观实在性又如何解释呢?  经验论认为,既然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那么,感觉经验的实在性就必然包含于经验知识之中。只要类似的经验条件发生,与其相关的经验知识就可以被重复验证,它就具有客观的有效性。  唯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出,哲学命题作为阐释具体科学的内在原理,是超越具体经验之上的绝对原理,因此,它必然要从*普遍的概念出发,对经验命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终极解释。既然如此,又如何解释知识的客观性呢?  ……

实践、价值与正义论 作者简介

  杨俊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省部级课题等10余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8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