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

作者:曾丹凤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29.9(3.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9.8(7.2折)定价  ¥83.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8149479
  • 条形码:9787218149479 ; 978-7-218-1494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中的一种,以现代技术思维方式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深入阐明技术思维方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全面呈现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态势和发展趋势,并对演进历程和意义给予中肯且富有前瞻性的评价建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密切结合的学术专著,有利于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的领导作用和积极意义,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相关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一、马克思对近代机械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二、马克思对大工业初期技术思维方式的相关论述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技术思维方式未来走向的预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一、马克思对18世纪末以前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18世纪末以后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三、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国家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动力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阶级因素分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资产阶级作用的分析与启示
二、马克思、对中国资产阶级困境的分析与启示
三、恩格斯、对中国各阶级革命力量的分析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逻辑关系
**节 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演进的一般态势
一、中西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依据
二、传统与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类型的划分及其界限
三、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一般态势:少有形态形成后持续演进
第二节 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百年困局与破局
一、明末清初: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在西方孕育和成长
二、清末民国:少有形态在西方形成后持续演进
三、明清至民国的困局:各要素在中国有萌芽但未整合成形
四、困局之源:中国资产阶级无力整合和推动
五、破局之本: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负使命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演进态势的内在关系
一、1949 年以后: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总体上持续演进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演进态势的根本保证
三、新演进态势: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领导方式与作用
一、 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为对该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影响及启示
二、中国共产党的三种基本领导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三、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政治领导及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思想领导及作用
五、中国共产党对演进的组织领导及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曲折发展(1949—1976)
**节 1949—1976 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及时代背景
一、大科学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二个形态快速形成
二、思维工具的革新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旧时代成功转换
三、新技术浪潮助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第三形态的兴起
四、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三个形态在中国兴起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思想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方式:发展技术思想
二、技术思想的早期建构(1937年)
三、1949—1965 年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政治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方式:领导制定两个科技发展规划
二、《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三、《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四、两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演变:追赶战略和措施的演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一、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世界前沿和高很好技术研制
二、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实践活动的早期探索(1937—1949)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四、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
第五节 1949—1965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一、1949—1958 年: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少有形态在中国形成
二、1959—1965 年:少有形态在中国发展为第二个形态
第六节 1957—1976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一、少有形态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曲折及其根源
二、第三个形态在中国的兴起受阻及其根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转折(1977—1988)
**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历史转折的思想领导
一、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前提
二、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根本
三、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转折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两个科技规划
一、 《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二、《1986—2000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其基本内容
三、两个科技规划的制定:技术创新意识从无到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发展环境的改善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历史地位的尊重和科学定位
二、中国共产党对科教机构及其工作的恢复和调整
三、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规律的尊重
四、中国共产党启动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新形态的兴起
一、将中国技术实践活动引到创新的方向上来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系列科技计划的启动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持续发展(1989—2012)
**节 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思想领导:建构和发展科技思想体系
一、科技创新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二、科技伦理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三、工程科技思想的建构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三个科技发展规划
一、 《1991—2000 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二、《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制定与基本内容
四、三个科技发展规划的意义: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人才基础的培育与聚合
一、 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三大主体
二、对技术研发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三、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四、对宏观调控主体的培育及其成长发展
五、对三大主体的聚合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持续发展之实践基础的组织领导
一、 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信息和高铁技术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信息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高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五节 1989—2012 年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以创新为内核持续发展
一、“创新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技术领域的应用
二、1989—2002 年:第三个形态的形成及伦理倾向的呈现
三、2003—2012 年: 向第四个形态快速发展及其伦理意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新发展(十八大以来)
**节 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思想领导:完善科技思想体系
一、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论述
二、关于工程科技的相关论述
三、关于科技伦理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的政治领导:领导制定体系化的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一、 2015 年制定五个行动纲领或意见:顺应“互联网+”融合趋势
二、 2016 年制定五个规划或纲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新发展之实践基础的领导:组织领导智能制造活动的推进
一、 十八大以来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跻身第三次发展浪潮的潮头
二、中央领导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整体布局
三、 中央领导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发为基础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与形态的新发展
一、思维方式机制的发展演变:基于思维工具的革新
二、思维方式主体的发展演变:基于技术创新思维活动主体的壮大
三、思维方式不同层面的深度融合:基于思维活动价值取向的延伸和拓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评价与展望
**节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历程的评价
一、1949—1976 年:历史性突破与不足并存
二、1977—1988 年:实现历史性转折
三、1989—2020 年:实现历史性跨越 / 324
第二节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意义的评价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想理论的发展与融合
二、助推中国技术发展态势的转变
三、助力中国跻身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潮头
四、助力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五、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演进的展望与推动
一、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和形态发展的展望
二、对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要素和形态发展演进的
进一步推动
本章小结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现代技术思维方式的演进研究 作者简介

曾丹凤,女,1982年生,广东省梅州市人,法学博士。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技、文化创新。先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主持和参与多项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