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作者:郗文倩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0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2.4(8.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版权信息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本书特色

1.中国人能很好地安顿心灵,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古人吃穿用度皆有章法,游戏歌谣极富美感,且有情意藏在其间。这就是传统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味,以及渗透其中的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风雅之美。 2.以学术随笔的小品文风写传统文化,清新自然,生动活泼,传统对当下生活的观照潜藏其中。“鲜”是独立于五味之外的第六味吗?“素菜荤做”促成了新的奢侈吗?秋膘怎么贴?鬼怎么吃喝?西瓜豆豉怎么制作?“只认衣裳不认人”说的是啥?男女平权是从服饰开始的?古人的头发为何不能随便剪?*古老的歌谣是什么?古人也向往诗和远方?…… 3.150+幅彩图随文措置,版式清雅大方。在舒适的阅读体验中品味古人朴素而有情的生活世界。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内容简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歌谣等主题,古人的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惯性、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文笔清新自然,结尾有余不尽,“可信”与“可爱”兼而有之。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目录

饮食

饮食小道

味道的通感

文吃与武吃

如鬼饮食

座次移转

鲜味的秘密

栈养:善乎?恶乎?

食素为心

秋补与食补

豆腐四兄弟

腌菜:小菜还是大菜?


服饰

华夏衣冠

发如韭,剪复生

首饰

脂粉

男角女羁

长袖善舞

葱绿配桃红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服妖

头巾

缠足


行旅

世界:想象的?行走的?

出行宜忌

折柳涕泣

死亡也是出行

春游的巧立名目

途中遇虎

徒步与骑驴

负笈游学

何以多“客愁”?

题壁

接风洗尘


草木

春韭

香椿

野菜与救荒

豆话

瓜的命名

见过世面的土豆和红薯

菘葵当家

松公与柏伯

毒草为药

梅的形神

蒿子的文艺范儿


节令

节气:大自然的脉搏

立春物候

寒食与改火

小满苦菜秀

端午人物

夏至消暑

中秋:嫦娥与蟾蜍

重阳与长寿

十月一,送寒衣

大雪小雪

腊八食粥


百戏

角抵为戏

幻术西来

鼠戏、蚁戏及其他

射者,男子之事

口技与隔壁戏

手技:弄丸与跳剑

蹴鞠为欢

斗鸡

走狗

傀儡戏,鬼也怕

“浪”秧歌


歌谣

歌谣的产生

巫咒歌谣

徒歌

“奔迸”的表情法

击壤歌

弹歌

沧浪歌

歌谣里的“秘密”

童谣的破译

《越人歌》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展开全部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节选

鼠戏、蚁戏及其他 魏晋六朝时,南方汉族文化圈的社会风尚整体趋于文弱,杂技艺术虽然也还有雄健尚武的节目,但主流却开始趋向纤细柔美了。比如“辟邪”(狮子舞)本来是雄健激烈的,南朝时就表现为“可爱风”,狮子变成萌宠,像老神仙的家狗。那时,还出现了训练小动物的新节目,比如鼠子演戏、金鱼排阵、七宝水戏等,都属于萌宠戏。 鼠戏就是“衣冠禽兽” 鼠戏主角是南方田野竹林间的老鼠,名笮鼠,俗谓竹鼠。鼠戏是给小鼠穿上花衣,荡秋千,爬梯子,推磨,纺棉花。老鼠本来体形纤巧,又在小巧可爱的道具上做纤巧的动作,整个仿佛小人国,着实吸引人。这类表演一直延续下来,越来越好看,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鼠戏》: 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 小老鼠蒙假面,披挂戏妆,从口袋里钻出。驯鼠人打起鼓板,咿咿呀呀唱起来,小鼠就自己爬到那小巧的木架戏楼上,和着鼓板,像人一样站立着舞蹈,表演的内容竟跟卖艺人唱的戏文情节完全吻合。老鼠本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现在却扮相生动,众目睽睽之下,做梨园弟子状,实在可爱。 清末《点石斋画报》文配图,专有一幅《鼠子演戏》,说一山东人擅长戏法,有次在苏州玄妙观旁表演,把一形如雨盖的木架插在地上,架子高约七尺,上有小戏台,略比人高。里面悬挂着圆圈以及各种刀枪棍棒。那汉子敲响锣声,即有十余只硕大老鼠随锣鼓点儿进退,前爪抓住竹刀木枪,盘旋起舞。演出的剧目有《李三娘挑水》《孙悟空闹天宫》,等等。 《李三娘挑水》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古老戏剧《白兔记》,讲的是五代十国时期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俗套故事。战乱岁月,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与妻子李三娘相爱。但这家老父去世后,刘知远即遭李家兄嫂煎逼,被迫投军出走。李三娘不愿改嫁,孤身在磨房里咬断脐带,产下爱子。昏迷之际,兄嫂竟将婴儿扔进鱼塘,幸被一老人暗中救起。三娘含泪给孩儿取名“咬脐郎”,又将丈夫留下的玉兔信物挂在孩儿身上,托老人千里送子,辗转送到刘知远手中。刘知远闻讯返乡寻妻,可兄嫂假称已改嫁,自此两相分离。 十六年间,三娘在兄嫂监督下日担水,夜推磨,受尽苦难。一天,偶然在井台边发现一只带箭白兔,接着遇到一位围猎的少年将军刘承佑。刘承佑得知其遭遇,十分同情,愿为她传信寻夫。临行解下身边玉兔,命人送给三娘,以补无米之炊。三娘见到玉兔,方知这小将军正是自己的孩儿“咬脐郎”。当然,此时,刘知远已娶妻,但妻子深明大义,执意迎回李三娘,*终阔别的夫妻、母子大团圆。 这么复杂的悲欢离合故事,一出戏肯定讲不完,就分了很多折,小老鼠表演的应当正是其中井台边母子相认的一段。只是不知道这老鼠从上到下滑溜溜的皮毛,怎么挑的水。小老鼠扮演“咬脐郎”倒容易些,反正也是个小少年,沐“鼠”而冠,扮相应该是很可爱的。只是要让他按照剧情表演,也是着实不易呢。据说,即便是选出乖顺聪明的老鼠,一个动作也要训练半年。 水族也是高手 宋代,小型动物戏蓬勃发展,城市里有瓦舍勾栏,村落里也流行百戏杂艺,给这些杂技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市场。民间艺人往往没啥本钱,小动物花费少,表演虽然利润微薄,也能维持生计。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流行的除了大一点的猴戏外,还有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节目。有位艺人赵喜,擅长“水族戏”,曾在宋高宗面前表演“七宝水戏”。他在大方容器里盛满水,养着龟、鳖、鳅、鱼等七种水族,表演时他敲着小铜锣一个个喊名字,叫到的就浮出水面,戴着面具,旋转游舞一阵,舞完沉下去,下一个又听命钻出来,着实奇妙。宋人周密幼时曾在临安看过,印象很深,遂记录在《癸辛杂识》后集《故都戏事》中。这个节目设计和训练都是高水平的。 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还记录了他在杭州看到的两个稀奇节目。一个节目叫“乌龟迭塔”,演者打击小鼓,七只大小不等的乌龟依次爬到茶几上,大在下,小在上,依次伏在背上,如宝塔一般。 另一个节目主角是九只蛤蟆,*大的一只先跳上一个小墩,其余分列左右,大蛤蟆“咯咯”一叫,小蛤蟆即随声附和,声声相应,一声不乱,*后,小蛤蟆一只只跳到大蛤蟆跟前,点头作声,行礼而退,据说这叫“蛤蟆教书”,我觉得应该叫“蛤蟆教唱”。 清代还有“金鱼排阵”。将红、白金鱼贮于一缸。艺人摇动红旗,红鱼随旗往来游溯,疾转疾随。迅速收旗,鱼立即潜伏下来。接着,白鱼也如此表演。再把两种颜色的旗子分插两处,则红、白鱼各自随旗归队。此收在《清稗类钞》中。

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精 作者简介

郗文倩,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体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代礼俗与汉代文体关系研究”“秦汉文体史”等,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普及教育工作。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古代礼俗中的文体与文学》,以及学术随笔集《菜园笔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