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作者:崔海龙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3-01
开本: 24cm 页数: 286页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52.5(7.0折) 定价  ¥7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422885
  • 条形码:9787516422885 ; 978-7-5164-228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资源学派“资源—能力—绩效”的理论框架, 研究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升以改善技术创新绩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 导论 ; 相关文献综述 ;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概念界定和实证检验等。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1

**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5

三、研究的意义 8

第二节 研究内容 11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一、技术路线 14

二、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17

**节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18

一、对技术创新的界定 18

二、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三、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 25

第二节 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8

一、关于互补资产的界定问题 28

二、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28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30

一、动态能力的含义 30

二、动态能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34

三、动态能力的测量 36

四、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和创新影响的研究 37

五、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出 38

六、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40

第四节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综述 41

一、关于组织学习概念的界定 41

二、组织学习研究的结构维度 43

三、组织学习的测量维度 43

四、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44

第五节 文献简评 47

第三章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概念界定和实证检验 49

**节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概念界定 50

一、引言 50

二、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高层次的技术变革能力 51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内含的变革理念 53

四、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 55

第二节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维度验证及其与互补资产关系研究 58

一、互补资产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关系分析 58

二、变量的测量 64

三、量表设计 67

四、数据收集 73

五、数据分析方法 75

六、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76

附录 90

第四章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评价研究 93

**节 理论推导 94

一、建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94

二、建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95

三、建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流程 97

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 99

第二节 案例企业分析评价 111

一、案例企业简介 111

二、案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评价对比分析 121

附录1 133

附录2 135

第五章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137

**节 理论推导 138

一、概念模型的建构 138

二、概念模型中的要素及其维度 139

三、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140

第二节 实证研究 144

一、变量的测量 144

二、量表设计 145

三、数据收集 146

四、数据分析方法 147

五、数据分析 148

六、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 158

附录 162

第六章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165

**节 理论分析与推导 166

一、概念模型的建构 166

二、概念模型中的要素及其维度 166

三、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分析 167

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170

第二节 实证研究 175

一、变量的测量 175

二、量表设计 176

三、数据收集 176

四、数据分析方法 177

五、数据分析 178

六、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实证分析 199

七、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201

附录 219

第七章 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研究 223

**节 理论分析与推导 224

一、概念模型的建构 224

二、概念模型中的要素及其维度 225

三、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分析 225

第二节 实证研究 228

一、变量的测量 228

二、量表设计 230

三、数据收集 231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232

五、信度检验 239

六、效度检验 240

七、相关分析 243

八、多重共线性检验 245

九、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检验 245

附录 253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57

**节 研究结论 258

一、数据分析的发现 258

二、研究结论的阐述 260

第二节 本研究主要的创新点 261

一、提出了互补资产的新内涵和维度构成 261

二、提出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新内涵和维度构成 261

三、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262

四、实证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互补资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中

介效应 262

五、提出基于互补资产视角下的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政策

和建议 263

第三节 政策建议 263

一、企业应意识到互补资产的重要性,并积极获取内部互补

资产 263

二、构建战略联盟,整合供应链资源,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264

三、改变重物轻人的传统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65

四、培育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氛围 266

五、建立敏锐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反应速度 266

六、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67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 272

参考文献 275

展开全部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节选

2000年,Eisenhardt和Martin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资源的流程——整合、重构、获取和放弃资源——以适应或创造市场的变革,它是组织的和战略性的惯例。我国学者根据研究的主题不同,对动态能力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沈淀荣和王琛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市场感知能力、整合重构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网络协调能力;焦豪等人将动态能力界定为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和技术柔性能力。近年来,理论界以动态能力为基础,提出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动态创新能力这两个类似的概念。2012年,徐向艺、徐宁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这个概念,他们将这一概念界定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转化能力。2013年,Colin等人以Zollo和Winter的动态能力观为基础,提出了动态创新能力这个概念,按照他们的说法,动态创新能力是一种运作能力,包括组织的学习流程和惯例,这些流程和惯例来源于创新性的知识和一个企业创新性知识资源和惯例的转化。这两个定义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前者把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看成了一种静态的能力,没有掌握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动态”特征。后者虽然以Zollo和Winter的动态能力观为基础,但仍然将动态创新能力看成具有静态特征的运作能力,而且对动态创新能力界定较宽泛,没有结合技术创新界定动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认识,是不能脱离企业动态能力这个基础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从理论上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厘清其构成,是开展实证研究、推动其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前提。同时,在当今技术、市场和竞争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管理和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常态下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理论与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崔海龙,管理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农业经济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地厅级以上课题3项;参与国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项,地厅级课题8项。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其他各种奖励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