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作者:谢玩玩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4.8(6.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版权信息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本书特色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放诞不羁、纵情山水的魏晋南北朝名士,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想象和谈资。然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些名士风流,只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侧面。在其时的地理游记中,除了江山风景,亦有人文典故、神怪传说,可谓“纤介毕书,树石无漏”,成为了解魏晋南北朝时社会状况的绝jia史料。作者正是从这些地理游记出发,为我们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社会、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亦还原了名士投迹山水、俯仰今昔、参悟世事人生的本来面目。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内容简介

从伽蓝林立的洛阳到虎踞龙盘的金陵,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群山,到聚石引水、植林开涧的私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游记和地理杂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笔墨横姿的江山多娇图。 本书即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17篇地理杂记为蓝本,结合相关史料及学术论著,描景物、探古迹、记传说、话人事,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川之美、人物之秀,亦还原了名士投迹山水、俯仰今昔、参悟世事人生的本来面目。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目录

上编 历史风物

003 秦中自古帝王州

——关中记(陕西中部)

011 洛阳繁华非昨日

——洛阳记(河南洛阳)

021 不闻铜雀旧时声

——邺中记·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北郊)

028 贫人写尽锦绣篇

——邺中记·下(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北郊)

041 共看宜都西陵暮

——宜都记(湖北宜昌)

047 卧龙昔作梁甫吟

——南雍州记(湖北襄阳、河南南阳南部)

054 碣石潇湘无限路

——湘中记(湖南宁远、道县等地)

061 凭君莫话封侯事

——荆州记·上(湖南、湖北等地)

072 南阳菊潭秋花满

——荆州记·中(湖南、湖北等地)

077 会稽山水有清音

——会稽记(浙江绍兴)

084 东晋江山称永嘉

——永嘉记(浙江温州)

092 北府兵来鼓角翻

——京口记(江苏镇江)

中编 仙怪传说

109 天下精怪出南康

——南康记(江西赣州)

118 浔阳杏花终难朽

——浔阳记(江西九江)

129 武陵桃源何处寻

——武陵记(湖南常德)

137 九州佳色于斯盛

——荆州记·下(湖南、湖北等地)

145 唯爱交州多珍异

——交州记(广西钦州等地)

152 欲从蒲涧问安期

——广州记(广东、广西等地)

163 瀛洲屡问求仙药

——三齐略记(山东即墨、临淄、平陆等地)

174 钟山风雨起苍黄

——丹阳记(安徽皖南、江苏南京及浙西部分地区)

下编 作者小传

187 潘岳:

可怜衮衮向风尘

196 罗含:

今日罗郎又更生

202 袁崧:

横波笑对软红尘

后记 江山长在万古中

展开全部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节选

不闻铜雀旧时声 ——邺中记·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北郊) 对三国稍有了解的人,对曹魏的都城,邺城,应该不算陌生。邺城原本叫邺,是现在河北临漳、河南安阳的交界处,曹魏之后,五胡十六国乃至北朝,很多皇帝都在这里定都。 2018年,因想探访邺城故事,我到河北邯郸、邢台旅行了几天。朋友带我去三台遗址,时值盛夏,周围寻常乡村麦田,润绿一片。小路弯折,终于抵达一处荒落景点,里面有座高大的仿古城楼,上写“三台胜景”几字。 但绕过城墙,看到所谓三台,哪儿有什么胜景可言?不过一座矮小的黄土坡,中间一条现代砌的石头走道,两边稀稀拉拉栽着几棵树,连杂草都少见,看上去很是寥落,与《邺中记》中记载的相去甚远。 《邺中记》是晋代陆翙(生卒年不详)写的地记,也是河北*早的地方志书之一,记了许多邺城故事,繁盛非常。譬如三台,在邺北城西北,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开始只有铜爵台,三四十米高,上有一百二十间房。 铜爵台就是铜雀台,后人对此不算陌生。杜牧写《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赤壁之战时,若周瑜借不到东风,恐怕他的夫人、孙策的夫人,江东名女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掳去,关到铜雀台里。 这是杜牧的假设,当不得真。真事是,建安十七年(212)春天,曹操曾登铜雀台,让儿子们登楼写赋。陈思王曹植见高台恢宏,漳河浩漫,山川巍然,胸中浩气顿生,一篇《登台赋》便洋洋洒洒地写出来,既赞铜雀台本身的嵯峨,又赞他父亲安稳天下的盛世功德。曹操读后,当然十分满意,又为曹植敏捷的文采赞叹,“甚异之”。 后来曹操去世,临终前还惦记着铜雀台,吩咐诸子:“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我死以后,侍妾们没什么地方可去,就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你们呢,在铜雀台正堂上设个祭堂,每年初一、十五,往帐中奏奏歌舞;或者闲来登临此台,眺望我的坟墓,稍作缅怀,就可以了。 这故事大家读来极好,曹操一世英雄,还是个怀抱儿女情长的英雄,多了几分人气。众人便由此感喟,要么学曹植兄弟写诗赋文,要么登临铜雀台,一发怀古幽思。这主题流行开来,以至于乐府诗中还专生了个曲调,叫《铜雀台》,一名《铜雀妓》,主题悲怨,但文章大多漂亮。 譬如“妾本深宫妓,曾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舞筵纷可就,歌梁俨未顷。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秋风木叶落,萧瑟管弦清。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寂寂檐宇旷,飘飘帷幔轻。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云云。 到后赵皇帝石虎在位年间(334—349),朝廷重新修缮,在铜爵台上新建了一丈五尺的铜爵楼,高大壮丽,严整开朗,斗拱硕大,鸱吻流畅,屋檐高挑,舒翼若飞。此外,还添了百米高的五层楼阁,周围有殿屋一百二十间;打了两口井,不拿来吃水,专用来宴请宾客,里面放了许多财宝和食物。 三台另外两座,金虎台与冰井台,也在这时做了翻修。金虎台是建安十八年(213)时新造的,跟铜爵台一样阔大高耸,台上有一百三十间房,现在改名叫金凤台。 为什么改名?有人说是避讳,皇帝叫石虎,你这高台,怎么敢叫金虎?还有人说,和名字没关系,是因石虎笃信祥瑞灾异,听说曹魏以来,常有凤凰出现在邺城南,便想求凤凰降临,为国家添些祥瑞。他先给南城墙西边的城门取名凤阳,“又安大铜凤于其巅,举头一丈六尺”,在城门顶端安了只铜凤凰—可等了很久,连根凤凰羽毛都没见到!石虎便暗自揣测,觉得也许铜制凤凰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诚意,便又在南边金虎台上放了只金凤,将金虎台改为金凤台,可惜凤凰仍没来! 比起金凤台,冰井台就实用多了。它“与凉殿皆以阁道相通”,和金凤台是同时建造的,台如其名,有冰室三间,下面挖了好几口井,用来存粟米和盐,以备不时之需,也藏冰和石墨。石虎称帝时,“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每逢三伏,便将冰井台里的冰拿出来,分赐给大臣,降解暑气。石墨呢,又叫石炭,实用性就更强了,可以用来写字儿,也可以用来烤火取暖。这大概才是曹操初建三台的本意。玩乐宴饮都是其次,主要还是为了民生,为了打仗。 邺城西北,正对兵家必争之地滏口,常是攻守的**据点,地理位置极其紧要。曹操在这里修筑三台,“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易守难攻,是重要的军事制高点。后来石赵之所以能称霸北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占据了邺城三台。石虎做皇帝时,还将三台用砖瓦通砌了一遍。我国直到宋代,城墙才普遍用砖砌,在土筑城墙的年代,用砖瓦砌墙,可见石虎对三台战略地位的重视。 三台以外,邺城还有处浣衣里,不得不提。《邺中记》写:“惠帝师败荡阴,千官皆走,独嵇绍端冕帝侧,以身捍主,遂至见害,血溅御衣。及事定,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也。’诏葬县南,因名此地为浣衣里。”西晋永安元年(304),荡阴(今河南汤阴)之战时,王师惨败,连晋惠帝司马衷(259—307)脸上也中了三箭。文武百官,纷纷溃逃,哪还顾得上你皇帝的生死?只有侍中嵇绍挺正衣冠,守在晋惠帝身边保护他。 晋惠帝一直以“痴傻”闻名。还是太子时,就有人跟他爹晋武帝司马炎(236—290)说,“此座(皇位)可惜”;后来史书也笑他不知民间疾苦: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啃树皮,这晋惠帝居然还天真发问:“何不食肉糜?”那为什么不改喝肉粥呢?他智力有限,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司马家宗室纷纷动心,觉得这皇位人人都可以坐一坐,人人都能做得比晋惠帝好,由此爆发了八王之乱。晋惠帝身在其中,十分不由己,算是个落魄皇帝,但明面上依然珍贵—挟天子以令诸侯嘛,人人都想将他抢到手。 荡阴战败时,皇太弟司马颖(279—306)的人追上晋惠帝和嵇绍,气势汹汹,拿刀带剑。嵇绍怕他们伤害皇帝,“俨然端冕,以身捍卫”,连忙挺身而出,将晋惠帝护在后面。这个下意识的动作激怒了司马颖的兵士,几人上前,将嵇绍按在马车上,打算杀他。晋惠帝见势态不好,连忙求情:“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可惜,他便是将姿态放到*低,也只是个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落魄皇帝,谁会真听他的话? 那些兵士微微一笑,打着司马颖的旗号说:“皇太弟说了,只保护皇上一人的安全,至于其他人,兵荒马乱的,咱们可顾不上了!”说完,手起刀落,嵇绍顿时没命。滚烫的鲜血喷溅而出,落了晋惠帝一身,“天子深哀叹之”。后来晋惠帝一直留着这件血衣,有人要洗,他就紧抱着衣服不放手,“此嵇侍中血,勿去!”边哭边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准洗。大概是被他哭烦了,司马颖总算开恩,让他下诏,将嵇绍葬在荡阴县南,还把这块地方改叫作浣衣里。 晋惠帝人虽傻,但他*懂人心善恶,谁待他好,谁待他坏,清楚得很。不过,司马家大概怎么都没想到,人心溃散之时,竟然会是嵇绍以身捍主,对晋惠帝不离不弃。因为嵇绍的父亲,正是以不和司马家合作而闻名天下的 “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223—262)。 因有这样的身世,嵇绍在当时备受争议。有人骂他不孝,“父死在非罪,曾无耿介,贪位,死暗主,义不足多”—你父亲没犯任何错误,只是因为和司马家立场不同,就被害死;你不想着报仇雪恨就罢了,还出仕为官,做了皇帝的贴身随从!这不是贪图功名利禄是什么?真是个罔顾人伦的不孝子!还有人说他不忠—为皇帝身死,这本身没错,可你要殉,至少得殉个明君吧。他晋惠帝就是个傻子,你为他死,哪里称得上“见危授命”,成全忠义?! 不过,对于这些评价,嵇绍大概并不十分在意。嵇康在世时,曾写过一篇《家诫》,告诫子孙要恪守儒家礼教:“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不要强迫别人喝酒,别人请你们喝酒,不要坚决拒绝,给彼此留些余地。“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不要常到上级住的地方去,更不要留宿。如果上级送别人出来,你不要跟在后面,不然以后上级惩办坏人,你有暗中告密的嫌疑…… 更重要的,是他在《家诫》里告诉自己的孩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贰”,做你认为对的事,虽百死而无悔。 而嵇绍后来的确没有辜负嵇康的教诲。他谨遵儒家礼法,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终成全一世大忠大孝的美名。

六朝山水有清音(线装) 作者简介

谢玩玩,中南大学工学学士,英国拉夫堡大学金融学硕士,樊登读书《好书8分钟》签约讲书人。曾参加樊登读书出品的《我是讲书人》节目,以热爱魏晋南北朝历史和文化、擅长以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知识而为观众所熟知。 撰写的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社旗下《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等知名媒体平台转载;曾应邀在常州大剧院做《常州:齐梁故地,两朝才子帝王故乡》演讲;曾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上海外滩美术馆组织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线下专场推广活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