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孙立天 著
¥60.1¥78.0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81.9¥128.0明清与李朝时代
¥42.2¥68.0文学人类学视角下清代中前期国家与族群意识研究
¥43.5¥58.0城市:最初的6000年 (精装)
¥26.2¥69.0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689487
- 条形码:9787508689487 ; 978-7-5086-8948-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本书特色
在许多人印象中,自大禹建立夏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循环往复的朝代更迭中,帝王的德行决定着王朝的命运,而普通民众却鲜少在史籍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然而,在宫崎市定笔下,从商周到秦汉的中国古代史是充满生命力的民众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他们与君主和贵族一起,推动古代社会从氏族制度,经都市国家、领土国家,发展到秦汉古代帝国那样强大的人类协同体。
此外,本书首度收录宫崎85岁和90岁时的两篇研究回顾,堪称宫崎市定六十余年学术生涯的总结。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内容简介
在许多人印象中,自大禹建立夏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循环往复的朝代更迭中,帝王的德行决定着王朝的命运,而普通民众却鲜少在史籍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然而,在宫崎市定笔下,从商周到秦汉的中国古代史是充满生命力的民众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他们与君主和贵族一起,推动古代社会从氏族制度,经都市国家、领土国家,发展到秦汉古代帝国那样强大的人类协同体。此外,本书首度收录宫崎85岁和90岁时的两篇研究回顾,堪称宫崎市定六十年学术生涯的总结。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目录
一 何谓“中国古代史”
二 中国历史的黎明
三 春秋时期的都市国家
四 战国时期的领土国家
五 秦汉古代帝国
东洋的古代
一 序章
二 耕地的形态
三 大耕地的产生
四 大土地所有的形成
五 农业劳动者的身份
六 奴婢与臣妾
七 庶民的地位
八 结语
《史记• 货殖列传》所见物价考
一 汉代的物价记录与《史记•货殖列传》
二 马牛羊彘的价格
三 鱼、木材、田地、谷物的价格
四 其他物价
五 《货殖列传》物价记录的译文与一览表
肢体动作与文学——试论《史记》的成书
读《史记• 李斯列传》
一 绪言
二 起承转结型
三 五篇上书的出处
四 赵高和三个仇人的故事
五 荀子和他三个弟子的故事
六 结语
《 史记• 伯夷列传》新译——中国为个人自觉而生的人
我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一 都市国家
二 姓与氏
三 聚落
四 里
五 古代史有的发展进程
中国制度史研究
一 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
二 关于晋武帝的户调式
三 唐代赋役制度新考
四 科举
五 九品官人法研究
六 何谓“中国制度史”
解说(砺波护)
译后记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节选
春秋时期的都市国家
大凡都市国家都具有保守和进步的双面性。一方面,保守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它们以从前的氏族制为基础,以祭祀为中心,力图将长久以来的族人结合体维持下去,这样就必然会固守既有的阶级差别。另一方面,都市国家的进步性又十分明显,这种进步性建立在都市国家市民自觉的基础上,他们把氏族制作为过去了的东西加以抛弃,跨越氏族制的旧形骸,以崭新的都市国家新生活为理想,力图建立起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社会。支持前者的是有权势的上层人物,推进后者的是下层的庶民。
周民族具有与罗马相同的氏族制度。罗马是由三百个氏族(Gens)集合起来建立的国家,各个氏族又分为若干个家族(Familia)。因此,罗马的贵族除了个人的名字本名(Praenomen)外,还有表示氏族的名字族名(Nomen)和表示家族的名字姓氏(Cognomen),合起来共有三个名字,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便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男子用个人的名字和家族的名字,女子与此不同,仅用氏族的名字,如普布利乌斯•西庇阿(Publius Scipio)的妹妹则称科尔内利乌斯(Cornelia)。中国的姓相当于罗马的氏族,氏则相当于罗马的家族。所以,周的贵族也有三个名字,男子通常用个人的名字和氏的名字,女子与此不同,仅称姓。周、鲁、卫等国的君主各以国名为氏,而他们的姓则均为姬。因此,这些国家的女子都称“姬”,此后“姬”就逐渐成为泛称贵族女子的普通名词了。男子与此不同,如鲁僖公叫鲁申,即用了氏和个人的名字,而不称姬姓。同姓之间有不通婚的习惯。如果是姬姓,就要避开姬姓而与姜姓、姞姓等异姓联姻。“姓”这个字本身,以及姬、姜、姞等表示姓的字,多从“女”字旁,曾经有一些人提出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遗风等说法,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无疑是由于女子称姓的缘故。庶民可能是被征服民族的后裔,正与罗马人一样,他们没有姓只有氏。
同姓集会或社交的场所是宗庙,集会的机会是对祖先的祭祀。这种集会是不让异姓参与的,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当然,如果是君主的祭祀,则异姓的臣下也要参加,但他们只能处于末席。当时所用的祭器便是遗留至今的众多青铜器,祭祀的仪式就是“礼”。祭祀的过程中要献上牺牲,取牺牲的血来涂祭器,这便是“釁”。青铜器的表面雕刻着烦琐的饕餮纹、雷纹等装饰纹样,这能使“釁”的效果更加突出。有时则把战争中捕获的俘虏作为牺牲,把他们的血涂在祭器上。想到这里,便觉得青铜器所发出的孔雀翎般的蓝光并不是什么使人舒服的东西。
在这种氛围下举行的同姓集会或社交情景也大致可以想象。为了在集会时不致因席次等问题发生争吵,于是规定了上下的等级,这便是宗法。
除了封闭性的宗庙祭祀社交外,也有开放性的市民社交,这种社交是以市为中心展开的。不用说,市是布满店肆的定的商业区,但它又不仅仅是事务性的买卖场所,同时也是娱乐、赶热闹等市民的社交场所和休憩场所。当然,有关春秋时期市的记载很少,但由于市的繁荣一直持续到后代,战国到汉代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后代市的记载来描述春秋时期的基本情形。战国时燕国的市上,荆轲令友操琴,且歌且泣。可见,市是市民凑集,各显技艺,尽情欢乐的娱乐场所。
市虽然带有很强的庶民性,但当时的贵族阶级并不像后世那样与庶民完全悬隔,依然保留着作为市民的一分子而与市民平等的一面。齐国大臣晏平仲说自家离市近,很方便,这位俭朴的大臣也过着“待市而食”的庶民生活。就是齐国的君主桓公,也曾在窗下与造车的老车匠谈过话,这般浓烈的庶民气息,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以都市为中心、带有古代市民征的开放性生活,一直持续到了汉代。
任何地方都一样,学问首先伴随着祭祀发展起来。祭祀不是单纯的仪式,而是所谓的“祭事”,当然也包含政治在内。祭祀伴随着,产生了文字,文字也被刻在宗庙的祭器上,而掌管、文字和记录的就是“史”。
的方法,从烧炙龟甲兽骨据其开裂情况判断吉凶,发展到后来成为据蓍草是奇数还是偶数来判断吉凶的筮。信手取来的蓍草,在数数的同时,每两根交叉叠放在一起,排列成“×××”的形状,这种形状就是后来的“爻”字。后剩下的若是偶数便是凶,因此“凶”字作偶数的两根蓍草残留在箱函中的形状。若剩下的是奇数便是吉,“吉”字的上部是“×”和“一”,其义在于“一”,“一”与“壹”同,“壹”的古音读作“吉”。
在学、教、校、黉等有关学问和教育的文字里都含有“爻”字,这是值得注意的。这证实了掌管爻,即掌管卜筮的史,同时也掌管着知识,与之相关的知识传授便是教育。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學”(学)字,字的上部是“ ”,做双手操爻状,下部是“ ”,做台下有孩子观看状。总起来说就是,孩子看着大人在台上操弄着爻,并向他学习,这便是“學”。若用“见”来代替“子”,则成为“覺”字,也就是记忆的意思。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不高,就从旁用棍棒敲打,这样在“學”字旁加上表示手持棍棒的“攴”,便成“斅”,简化后即成为“教”字。
文字和学问从封闭性的宗庙逐渐走向半开放,在“史”举办的私塾里面向大众。在有着屋顶“亠”的木构建筑物里排列爻的地方,这便是“校”。在众多的“史”中,作为伟大教育家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是孔子。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所谓学,既不是博识,也不是技术,而是人格的完善。
在希腊,学问的活动更是扩展到了市,苏格拉底在市的广场上揪住年轻人对谈就是个例子。但是在中国,学问虽然从宗庙走向私塾,呈现出开放的势态,但却没有扩展到市。这是因为中国的都市国家寿命太短,历史很快就进入领土国家的时代,出现了强大的王权及宫廷社交,学问再度被收回到宫廷这一封闭性的社会里去了。民主主义是与市共同成长的,学问没有扩展到市,这是中国的不幸。
但是,在中国,学问向市扩展的趋势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延揽宾客,作《吕氏春秋》,书成之后将之公布于咸阳市上,有能改正一字者赏千金,这也说明书在市上被人阅读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司马楚之在西汉长安城的东市开肆占卦,宋忠和贾谊曾到那里去访学,与他讨论先王的圣人之道。东汉王充在洛阳的市里站着读书治学。但是,学问向市的扩展已经错过好的时机,庶民性的学问还没来得及建立,便被宫廷的学问压倒了。
同样的现象在文字的发展上也可以看得到。无论什么地方,文字都是先以绘画文字、象形文字的形式发生的,掌管文字的人都是人员或祭司。嗣后,文字渐渐向庶民开放,文字一旦到了庶民手里,便产生了表音文字。但是,象形文字也不是一步就能跨入到表音文字,其间有一个中间阶段。布雷斯德(JamesHenry Breasted) 的《古代史》(Ancient Times,Boston,1916)第43 页介绍了下面这组埃及文字:
右起个图像表示人,第二个把手放在口边,表示吃。这两个是象形文字。其余的三个,从右上起依次表示ch、q、r 的音符,是作为表音文字使用的,它们配合母音拼读,就表示出贫困、饥饿等意思。这组文字意在结合象形和音符两个部分来表示明确的意思。而音符部分被充分使用以后,单用音符也就能表达意思了。这些表音符号经过再次整理规范,就形成表音文字的字母,而右边的象形文字部分就脱落消失了。
中国的汉字大多数是由偏和旁组成的。偏是象形的部分,用它来表示某一限定范围内的字意;旁是发音符号,用音来表示某一限定范围内的字音。依靠这两个限定,就产生出了具有明确字意的文字。若用汉字来表示上面介绍的那组埃及文字,这便是“饿”字。“饿”“蛾”“鹅”,发音全都是“我”,但这不是虫子的“我”,也不是鸟儿的“我”,而是与饮食有关的“我”,所以用“食(饣)”加以限定。另一方面,在有关“食”的语言中有饭、饴、饱等许多概念,但这里并不是指这些概念,而是指有着“我”这个读音的那个“食”的概念,所以加上“我”旁,以表示关于食的概念中的一个定的意思。因此,大部分汉字既不是纯粹的象形文字,也不是纯粹的表音文字,而是两者兼备。把汉字的性质理解为从象形文字向表音文字发展的过渡形式,是比较合乎历史事实的。若问汉字的发展为什么会中途停顿下来,那么我的回答就是,它还没有完全彻底地转化为庶民的文字。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相关资料
宫崎氏将殷商到春秋时期视为都市国家时期、战国时期为领土国家时期、秦汉时期为大帝国时期,这种非常独的古代国家发展阶段学说,是基于一系列的聚落形态研究之上得出的。
——[日]五井直弘(历史学家)
与这种古代都市的普遍性质相关,在中国古代都市论方面,提出*重要、*独创性见解的,是宫崎市定与中国古代都市相关的多项研究。
——[日]影山刚(历史学家)
在史学研究日益碎片化、书斋化的现今,我们更加需要从宫崎宏博的研究视野、关注日常生计的庶民情怀以及不迷信权威、不囿于师说的自由精神中汲取养分,避免让自己的研究成为充斥各类文字游戏的贵族式学问。读一读宫崎,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张学锋(南京大学教授)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作者简介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京都学派史学集大成者,东洋史京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先后任京都大学教授,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汉堡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荣获有“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科举》《东洋的近世》等。
砺波护,日本东洋史专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专门研究三国至隋唐时代的中国历史。代表作有《隋唐佛教国家》《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1¥76 -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
¥8.8¥18 -
敦煌学概论
¥14.9¥34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7¥68.8 -
罗马史纲
¥13.2¥35 -
现代欧洲200年
¥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