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作者:谌玉洁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
开本: 24cm 页数: 229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26.3(7.5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5130946
  • 条形码:9787565130946 ; 978-7-5651-309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5章, 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述要、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村基层党建、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农村基层党建应对社会转型的路径。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目录

绪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

**章 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述要
**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一、联系、服务群众
二、组织、动员群众
三、传达、执行党的政策
四、发展、教育管理党员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建的目标
第四节 农村基层党建要随着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一、组织形式要适应环境和群众的需要
二、组织的功能定位应倾向于适应性而非特定性
三、工作方式、活动方式要因时、因事而变

第二章 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
**节 传统农村的社会变迁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
二、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点
三、近代中国农村的“自治”传统
第二节 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历史上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历史经验
一、组织农民是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首要任务
二、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是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基础
三、动员是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主要活动方式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村基层党建
**节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历程
一、1978-198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二、1989-1999年,“三农”问题的凸显
三、2000年起的农村综合改革
四、农村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农村社会转型的内涵
一、农村经济结构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二、农村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转为分化性社会
三、农民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第三节 党的领导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一、党的执政方式的改变
二、党领导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三、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第四节 环境变迁对基层党组织角色定位的新要求
一、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二、农村利益的整合者
三、农村自治的引导者
四、农村社会稳定的推动力量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
**节 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创新
一、党在农村领导核心的实现方式
二、党建指导思想的创新
三、党组织设置原则的优化
四、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创新
一、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
二、组织建设的创新
三、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创新
四、党员教育与管理方式的创新
五、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
第三节 党领导下的农村治理模式的改革实践
第四节 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挑战
一、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弱化
二、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应对社会转型的路径
**节 农村基层党建是全方位、立体的“大党建”
一、坚持开放、服务的工作理念
二、运用引导、协商、服务的工作方式
三、整合农村社会各类资源
四、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第二节 乡镇党建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乡镇领导体制
二、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三、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与工作方式
第三节 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自治体制
一、新型农村治理体制改革原则和目标
二、新型农村治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第四节 创新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一、培育农村新型领导骨干
二、健全功能型的组织体系
三、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五、以服务与协商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节选

  《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从改革生产关系人手,通过土地革命、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生产关系变革,打破了地主经济束缚和小农经济局限。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宣布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土地改革的完成是中国土地制度史上一次*彻底的变革,它解决了农村生产关系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和保障了农业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建立地方人民政府,构建农村基层政权。1954年,**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完整的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得以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纵向从乡到村再到居民组,横向从生产合作、民政、财粮到文教卫生、调解、治安保卫、人民武装,分科层、分部门,形成纵横交错的严密社会组织体系。这种社会组织体系广泛影响和引导着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农村的政治优势完全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土地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以后,农村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发展农村经济,如何改造落后小农经济就成为土地改革以后的主要问题。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只是部分解决了反封建问题,它并没有解决个体小农经济的落后分散、生产率低下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1951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会议指出,“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今后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②,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集体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从改革生产关系人手,对农业、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人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87.8%。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的巩固和保障措施。1954年召开的**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中指出,全乡建立一个乡支部(除国营农场和供销合作社中的“乡联社”等组织可以单独成立党的支部,全乡只应建立一个乡支部),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中可建立党的小组,党员多的可建立党的分支部①。1957年,《中共中央转批中央组织部关于县区乡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指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层次,一般以建立两层为好。在设立乡党委的地方,社一级只建立支部,不建总支,只有在党员人数很多,不建立总支确实不便于活动的大社,才在社一级建立总支,总支下面再按生产队建立支部。”②1958年,中共中央作出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而农村党组织设置则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在1962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将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原则调整为,公社一级建立党委,生产大队建立支部,生产队建立党小组。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中的党委、总支部和支部是党在农村中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基本纽带,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③。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