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51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51.3(6.0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57.0(6.7折)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303650
  • 条形码:9787569303650 ; 978-7-5693-036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本书特色

本书讨论了用于治疗如帕金森氏症、抑郁症和耳鸣等各种脑疾病的神经刺激系统的设计方法。该领域现有针对神经刺激的许多书籍都集中于探讨如刺激器的电气设计等某个特定的设计方面。而本书采用了多学科综合的方法:结合神经科学,生理学和电气工程领域,建立了全面深入的神经刺激链(从发放刺激的集成电路到神经细胞)。这种多学科综合的方法使读者能够在提供创新的设计实例的背景下对刺激设计获得新的视角。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用于治疗如帕金森氏症、抑郁症和耳鸣等各种脑疾病的神经刺激系统的设计方法。该领域现有针对神经刺激的许多书籍都集中于探讨如刺激器的电气设计等某个特定的设计方面。而本书采用了多学科综合的方法:结合神经科学,生理学和电气工程领域,建立了全面深入的神经刺激链(从发放刺激的集成电路到神经细胞)。这种多学科综合的方法使读者能够在提供创新的设计实例的背景下对刺激设计获得新的视角。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关于作者 第1章 绪论 1.1 神经刺激 1.2 案例研究;SCS装置 1.3 本书目标 1.3.1 神经募集策略 1.3.2 安全方面 1.4 本书概要 1.5 符号 参考文献 **部分 走向安全高效的神经刺激 第2章 神经细胞激活的建模 2.1 神经细胞的生理学原理 2.1.1 神经元 2.1.2 细胞膜的模型 2.1.3 离子通道门控 2.2 神经组织的刺激 2.2.1 电极水平:电极一组织模型 2.2.2 组织水平:电场分布 2.2.3 神经元水平:轴突激活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刺激周期中的电极一组织界面 3.1 损伤机制 3.1.1 机械损伤 3.1.2 电损伤 3.2 使用耦合电容器的后果 3.2.1 方法 3.2.2 测量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刺激中电荷转移过程的可逆性 3.3.1 理论 3.3.2 方法 3.3.3 测量结果 3.3.4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频开关模式神经刺激的效率 4.1 概述 4.2 理论 4.2.1 组织材料特性 4.2.2 组织膜特性 4.3 方法 4.3.1 记录协议 4.3.2 刺激器设计 4.4 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刺激器的电气设计 第5章 神经刺激器系统设计 5.1 神经刺激器的系统属性 5.1.1 系统的位置 5.1.2 电极配置 5.1.3 刺激波形 5.1.4 电荷消除方案 5.2 系统实现方面 5.2.1 神经刺激器的功率效率 5.2.2 双向刺激 5.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任意波形电荷平衡刺激器的设计 6.1 系统设计 6.2 IC电路设计 6.2.1 驱动器 6.2.2 积分器设计 6.2.3 放大器 6.2.4 全系统仿真 6.3 分立元件实现 6.3.1 电路设计 6.3.2 测量结果 6.4 应用:多模式刺激减少耳鸣 6.4.1 材料 参考文献 第7章 开关模式的高频刺激器设计 7.1 高频动态刺激 7.1.1 基于电流源刺激器的功率效率 7.1.2 高频动态刺激 7.2 系统设计 7.2.1 高频动态刺激器的要求 7.2.2 通用系统架构 7.2.3 数字控制设计 7.3 电路设计 7.3.1 动态刺激器 7.3.2 时钟和占空比发生器 7.4 实验结果 7.4.1 电源效率 7.4.2 双相刺激脉冲 7.4.3 多通道运行 7.4.4 PBS溶液测量 7.4.5 讨论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 索引 彩色插图
展开全部

高效安全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多学科方法 作者简介

陈翔,1995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安医科大学任教,并于2002年、2010年分别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博士学位。2005-2007年美国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2011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植入式光电器件、有源植入医学装置方向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