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作者:凌来芳著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
开本: 24cm 页数: 130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8.6(6.0折) 定价  ¥31.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7817000
  • 条形码:9787517817000 ; 978-7-5178-170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跨文化对比为出发点, 阐释了言语行为以及言语礼貌相关理论, 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以对比、比较和解释为主要方法, 从不同文化背景中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 来分析日常交际中典型的几种言语行为的文化共性及差异, 借此来探讨言语、文化与礼貌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目录

1 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
1.2 言语行为实施的条件
1.2.1 Austin对言语行为实施条件的认识
1.2.2 Searle对言语行为实施条件的完善
1.3 言语行为的分类
1.3.1 Austin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1.3.2 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1.4 间接言语行为
1.4.1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1.4.2 Searle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2 言语礼貌相关理论
2.1 礼貌原则
2.1.1 Leech的礼貌原则
2.1.2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2.2 面子相关理论
2.2.1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
2.2.2 fI国文化中的“面子”观
2.3 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2.3.1 人际关系管理四要素
2.3.2 人际关系管理策略
2.3.3 人际关系管理策略使用的影响因素

3 请求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1 请求言语行为的界定
3.1.1 请求言语行为的定义
3.1.2 请求言语行为策略与礼貌的关系
3.2 请求言语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
3.3 英语中常用请求言语行为策略
3.4 请求言语行为的调查与对比分析
3.4.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5 影响请求言语行为差异的因素分析

4 邀请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4.1 邀请言语行为的界定
4.2 邀请言语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邀请言语行为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4.3.1 研究的问题
4.3.2 研究方法
4.4 邀请言语行为的研究结果分析
4.4.1 邀请情景的对比
4.4.2 邀请言语行为序列对比
4.4.3 邀请辅助行为语的对比
4.4.4 邀请核心行为语
4.5 影响邀请言语行为的文化因素分析

5 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5.1 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5.2 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现状
5.3 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种类
5.4 拒绝言语行为的调查对比研究
5.4.1 研究方法
5.4.2 研究的问题
5.4.3 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5.5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文化因素分析

6 同情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6.1 同情言语行为的界定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6.2.1 同情言语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6.2.2 理论基础——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6.3 Carmen Garci’a对同情言语行为的研究
6.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6.3.2 调查情况分析
6.4 汉语中同情言语行为的研究
6.4.1 研究方法
6.4.2 调查结果分析
6.5 同情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

7 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7.1 道歉言语行为的界定
7.1.1 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
7.1.2 道歉言语行为的策略分析
7.2 道歉言语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7.3 道歉言语行为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7.3.1 研究的问题
7.3.2 调查对象
7.3.3 调查过程与方法
7.4 道歉言语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7.4.1 汉语问卷的分析结果
7.4.2 英语问卷的分析结果
7.5 汉英道歉言语行为差异及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节选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facework)。面子一词来源于汉语。我国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年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论中国的面子概念》,用语义分析法首次对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进行了学术研究。她对“面子”概念做出了学术界定,阐述并区分了中国文化中“面子”和“脸”两个概念。“面子”是个人透过可见的成就和夸耀而获得的声望和地位,并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则是群体给予具体有道德名誉者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的尊重,虽然两者都代表了群体对于个体的尊重,可是他们所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Hu,1994)他认为“脸”指的是社会相信人的道德品格。“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标准,那么社会就会责难他,他就会丢脸,就会因此陷入孤立和焦急的状态”,这样,“脸”就限制了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成为可以限制一个人社会行为的内部力量。“丢脸代表群体对不道德行为的责难”,那些严重违背社会准则的行为如果被公众所知就会玷污人的品格,引发公众的责难,导致这个人丢脸。有“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声誉的提升,“它与通过自我提升而获得的声誉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社会认可就会提升他的面子;“面子”可以被给予,如果在公共场合表扬他人,强调他人的头衔或能力,或是尊重他人的提议的话,那么就是在给他人面子;面子也可以被保全,不故意指出一个人的缺点或过失就是在保全他在公众的面子。“脸”和“面子”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力争保护自己的“脸”,同时试图提升自己的“面子”。  其他学者对汉语中的面子也有精辟的论述。Mao(1994)引述胡先缙(Hu,1944)对于汉语“面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人在所处群体中能够获得的良好形象,它有两方面,即“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雷玉兰,2008)  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贾玉新(2003)认为,面子功夫是中国社会进行再生产的文化动力,面子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照顾别人的面子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提出了“中国人的面子观念的四个特征:关系性的、社会性的、等级性的、道德性的。”中国人面子的**特征——关系性可以概括为面子既是人们在社会中加强和表达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也是达到此目标的手段,它是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严格法律的代替者“。中国人面子的第二特征社会性是指”面子是公众对任何偏离或违背社会准则行为的检验“,”因为,害怕丢脸就表明意识到社会制裁的力量“。中国人的面子观念的等级性源于儒家思想的社会秩序关系,”人们根据家庭内部的关系、等级形式、面子功能、年龄、血统和社会等级构成了这种关系等级“。中国人面子观的第四个特征是其道德性,”脸“是道德标准的首要载体,”面子“为群体对具有优良道德声誉的行为的尊重,”丢脸“就是群体对不道德或社会不认可的行为的指责。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中国文化中”面子“的内涵:“脸”和“面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儒家思想里的社会秩序有着密切联系,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雷玉兰,2008)在儒家思想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集体或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在中国人看来,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其次,面子反映的是人情关系融洽度与人际影响度。中国人重视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极其重要,中国人注意情面,通过对他人面子表示尊重,来表达对他人情感上的关心。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  ……

跨文化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研究 作者简介

  凌来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语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语用学,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教科规划项目以及杭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主编教材2部,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