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作者:朱德发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24cm 页数: 33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1.7(6.6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9102315
  • 条形码:9787209102315 ; 978-7-209-10231-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本书特色

朱德发著的《现代中国文学新探》并非漫无边际的“散论”或“乱弹”,当然也不是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层层展开的专著,而是聚焦于三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方面展开。一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的再求索。所谓再求索,因为继《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探索》一书面世后,笔者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又有些思考和求索,虽然对文学史学没有大的突破,但在不少方面思考还是有新意的,探索还是有深度的。二是有关文学思潮的再评述或再补充。人们长期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潮是启蒙文学思潮,或日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的两大文学主题;若是真正回到历史现场、尊重历史事实,“五四”文学革命的主潮就应该认为是国语文学思潮。三是文学评论。所谓文学评论,既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又指对文学研究著作的评论。如果说这里的“文学评论”有什么创新,那主要体现在“文学研究著作”中,而不在笔者的“文学批评”里。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论文的形式, 从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形散神不散的维面作了探索: 一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作了新的思考和求索 ; 二是就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进行了再评述或再补充 ; 三是就现代中国文学作品评论进行了分析, 既包括对文学作品的评论, 又包括对文学研究著作的评论。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目录

自序
文学史学卷
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现代文学史书写在突围解惑中创新趋优——治学修史的粗浅体会
中国现代文学通史书写范式的调整与更新
评述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范式的重建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文体自觉意识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建构
现代文学史书写“认知模式”的调整或解构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
质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文学史举证
现代文学史书写与创新能力培养
提升学员创造力与文学史教学改革

文学思潮卷
重探《新青年》与国语文学主潮
透过《新青年》触摸五四文学革命真相
弘扬“五四”为人生派的文学批评精神
鲁迅个性意识的当代思考
“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论茅盾现代文学观的前瞻性
以比照视野重探胡适的人本文学观
当代文学批评应强化诗性维度

文学评论卷
遵循鲁迅杂文传统不断开拓前进——读《田仲济杂文集》有感
谱写社会底层流浪者的生存欲求曲——读修白中篇《空洞的房子》有感
满怀豪情唱英雄——读王延唏《共产党人之歌》
五四文学发生学的新洞识——序《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突破难点解开密码探索新天地——序《中国当代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
富有探索精神的创新之作——序《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
展开全部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节选

  《现代中国文学新探》:  新世纪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有的文本之所以没有处理好创新性与真实性的关系而导致历史真实感的缺乏,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书写主体来说,应该确立辩证的文学史真实观。关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客观性”真实与“主观性”真实及其两者关系的讨论并不是新命题,不过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其论述清楚并形成共识是十分困难的,至今仍是各持己见,文学史书写实践也显示出明显差异,这是文学史建构的良性常态。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撰文申明:长期以来,在我们研究中国新文学或编著新文学史的思维框架中,总是把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认定“客观性”真实是文学史研究的全部生命,“客观性”真实既是追求的起点又是追求的终点,唯此才能达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高理想。这种“客观性”真实的理想果真能实现吗?文学史写作实践反复证明,这种追求诚然有可能接近文学史的本真,“但是这恐怕是个永远不能完成的工程,也是个永远不能变成现实的理想”。这是“因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带有相当的命定性,它们是已经过时了的历史事实”,“不可能保持原来史实的完整性和确凿性,也很难再现过去历史的全部真实性”;“更何况我们后来者根本无法重新踏入前人经过的同一条河流再现原生态的历史,现时文学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凭借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书信日记、回忆材料等”,而“这些只能算作记载已逝历史信息的符号,它们虽具有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却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的本体真实”;“特别是现代文学史的客体与当今研究文学史的主体分别处在各具自身规定性和特定文化氛围的时空中,它们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种种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怎能使书写主体消除冲突或隔膜去发现并认同对象客体的全部真相?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