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32.4(7.2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153637
  • 条形码:9787514153637 ; 978-7-5141-536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本书特色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借鉴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工作与创新之处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明确界定和辨析了内部控制及其相关概念,澄清了内部控制及其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博弈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契约理论、激励与约束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双元控制主体理论、团队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引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根源,进而为后续章节提供理论依据。   (2)依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从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效率与内部控制目标的保证水平两方面设计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并以2011~2012年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所构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内部控制内容与目标实现水平两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地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避免了主观判断,重复性差的缺陷,并经过实证检验该指数是有效的;我国尚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不高;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大多数集中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排名前三位的为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商业经纪与代理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排名后三位的为食品加工业、煤炭采选业及建筑业:规模大、成长性高、交叉上市、设置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较高;st公司、违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未被出具鉴证报告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数均显著低于非st公司、未违规的公司、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被出具鉴证报告的公司。   (3)通过股权控制链追溯到终极控制人,实证分析了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终极控制人所有权激励与内部有效性关系上,终极现金流量权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两权分离度越大,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低度控制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不显著,在相对控股时,控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在绝对控股时,控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在两权分离、终极控制人性质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上,在两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人为国有时,减弱了两权分离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到提高;在终极控制人实际控制权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上,终极控制人实际控制权越大,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在终极控制人控制权行使主体、政府控制层级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上,终极控制人行权主体为实业公司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要高于行权主体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上市公司;当政府层级是中央政府时,增强了行权主体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有效性较高。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构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体系。其次,运用描述性统计、行业排序、地区比较、样本分组比较等方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现有的研究结论,运用均值T值检验、中位数Z值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有序回归方法检验该指数的有效性。*后,运用描述性统计、分组比较、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终极控制人对内控有效性的影响。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目录

**章  导言
  **节  选题背景、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本书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节  引言
  第二节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界定及其评价的研究
  第四节  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五节  国内外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研究
  第六节  终极控制人代理行为
  第七节  研究述评
  第八节  借鉴与启示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概念框架与理论基础
  **节  基于终极控制人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的概念框架
  第二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基于终极控制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的可能框架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评价
  **节  引言
  第二节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第五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数的实证检验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其阐释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研究结论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012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求解过程
致谢
展开全部

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作者简介

秦江萍,陕西西安人,生于1964年。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主要从事会计学教学与研究。曾主持参加省(部)、地(校)级科研课题28项;在《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5篇,共荣获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奖励32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