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作者:江少玫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10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12.1(5.5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101488
  • 条形码:9787511101488 ; 978-7-5111-0148-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本书特色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分析了菰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菰的生物学特征、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的重点。概述了基因组文库的类型与特征以及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际上**个菰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文库的构建及抗病基因相关候选tac克隆筛选的实验过程与结果。本书可供从事植物(尤其是菰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目录

1 菰属植物研究进展
 1.1 菰属植物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1.2 菰属植物与水稻育种应用研究现状
 1.3 菰属植物分子水平研究状况
2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2.1 植物病害的种类及相关概念
 2.2 植物抗病反应
 2.3 植物抗病基因种类
 2.4 nbs—lrr类抗病基因
 2.5 植物抗病基因作用机理
 2.6 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
3 基因组文库
 3.1 基因组文库概述
 3.2 人工染色体的种类及特征
  3.2.1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
  3.2.2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
  3.2.3 源于pi的人工染色体(pac)
  3.2.4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
  3.2.5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
4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4.1 材料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菰hmwdna的制备
  4.2.2 tac克隆载体的制备
  4.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2.4 连接转化
  4.2.5 收集与保存
  4.2.6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鉴定
  4.2.7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筛选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菰hmwdna的制备
  4.3.2 预酶切条件的确定
  4.3.3 大量酶切后分离基因组dna
  4.3.4 连接转化
  4.3.5 菰基因组tac文库克隆保存
  4.3.6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鉴定
  4.3.7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筛选
 4.4 讨论
  4.4.1 构建tac文库的优势
  4.4.2 构建菰基因组tac文库条件的优化
  4.4.3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鉴定
  4.4.4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保存和筛选
  4.4.5 菰基因组tac文库的应用
 4.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genbank已公布的菰(zizanialatifolia)基因序列
缩略语
致谢
展开全部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节选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全面分析了菰属植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菰的生物学特征、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的重点。概述了基因组文库的类型与特征以及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际上**个菰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文库的构建及抗病基因相关候选TAC克隆筛选的实验过程与结果。《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可供从事植物(尤其是菰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菰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基因筛选 相关资料

插图:病原物从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侵染程序一股分为三个时期:①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②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③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为侵染循环,又称病害的年份循环。病程是组成侵染循环的基本环节。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侵染来源。②初侵染和再侵染。经过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季节中,苗木种植前进行病害防疫的,首次侵染为初侵染,重复侵染为再侵染。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整个侵染循环仅有一个病程的称为单循环病害(如麦类黑穗病菌)。在寄主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多次引起发病,其侵染循环包括多个病程的称为多循环病害(如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等)。③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传播分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前者如有鞭毛的细菌或真菌和孢子在水中游动传播等,其传播的距离和范围有限;后者靠自然和人为因素传播,如气流传播、水流传播、生物传播和人为传播。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下列三类:①气候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②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③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对植物病害防治,一般遵循如下原则: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对植物病害防治一般着重于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