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包邮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6
中 图 价:¥35.8(6.1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5800068
  • 条形码:9787575800068 ; 978-7-5758-0006-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中回溯了从教育史到学术史, 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主要从教育基本理论的制度化、多元格局、范畴演进, 以及21世纪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索和转向等方面对既有的文献 (包括著作、教材、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 进行梳理和挖掘, 叙述、分析教育基本理论这一学科在过去数十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 这对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能发挥知往鉴来的重要作用。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目录

引言


**章 从教育史到学术史

**节 从《明儒学案》到《清儒学记》

第二节 从美索不达米亚到亚历山大里亚

第三节 从象征革命到教育革命

第四节 从书写教育到缩写教育

第五节 从学术话语到理论事实


第二章 从西力东渐到改革开放

**节 从五路十代到七十感怀

第二节 从幽涧流泉到催逼未来


第三章 “教育基本理论”的制度化

**节 作为专业建制的“教育基本理论”

第二节 作为课程形态的“教育基本理论”

第三节 作为专业社群的“教育基本理论”

第四节 作为知识类型的“教育基本理论”


第四章 教育基本理论的多元格局

**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第二节 以基本问题为路径

第三节 以学科架构为路径

第四节 以教科书编写为路径

第五节 以资料建设为路径


第五章 教育基本理论的范畴演进

**节 教育的概念分析:以“本质”为主导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问题:以“主体”为中心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市场”为参照

第四节 教育学的问题:走向“元研究”


第六章 21世纪以来的教育基本理论

**节 教育基本理论传统主题的转变

第二节 关于教育学自身的探索

第三节 教育学基本概念研究

第四节 教育基本理论的两个转向


重要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相关资料

引 言
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史,对教育基本理论的事实(历史和现状,本丛书的意向是新近状况)加以刻画、解释并批评,蕴含揭示理论事实演变规律、推演未来趋势、促进理论发展的追求。理论事实,既是对象,又是目标,故是唯一中心。
逼近一部学术史的书写目标,从摸索、学习并基本掌握法度和规则开始。受过学术史的专门训练者,具备直接跳过这个起点的基础,则先行对教育理论划界,以便有的放矢。然后,基于法度和规则,书写学术史。
学术自由。公共知识,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展开任何批评的对象。教育基本理论也不例外。共和国法典中,没有对任何批评方式、方法、途径和环境的强制性法条。属于“任何批评”范畴之一的专业批评,受法典保护,受规则约束。“保护”即不受任何非法干涉;“约束”即内化规则,自觉践行。这是规则的价值,是专业批评与其他批评有别的标志。
学术史研究者遵规守则,以构建真实、真确和真诚的学术话语为己任,以专业共同体话语形态,为学术社群的自由交往服务。书写学术史,或谓学术史批评,与能否取得学术成就,没有直接联系。学术成就不是学术交往的最终目的。
在自由交往中,真实、真确和真诚,既是规则,又是目标。基于法度和规则,建立交往关系,即初始目的。唯真实、真确和真诚的学术话语行动,可望窥探、进而达至真知。真知,既回报三真,又增益批判。学术交往的中程目的,是理性批判,探求真知。学术交往的终极目的、学术规则的最高价值,在于超越文本,审美批判,返璞归真,实现自由。以成就为目的的工具理性行动,与公开的或隐含的策略行动和操纵行动共谋,与真实、真确和真诚对抗、斗争。胜利者,既不是不言自明的,也不是言之即明的。对此,片刻实践无用武之地,长期历史才是唯一判官。或谓,“时间是最好的法度”。
理论社群话语形态的基本指涉(其他割舍)是以言言事,不是以言行事,但无法排除以言起事。以言言事(locutionary act),即把受规则约束的学术话语,用在理论事实上,此外无所求。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感恩戴德,信誓旦旦。温良恭谦让,“忽悠秦始皇”(陈振家),不在学术话语中,不在真知追求中。以言起事(perlocutionary act),不是目的。设使友人读了这本书,爱上或厌弃教育基本理论,这并非作者的初衷。话语外溢效应,总是客观存在的。

引 言

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史,对教育基本理论的事实(历史和现状,本丛书的意向是新近状况)加以刻画、解释并批评,蕴含揭示理论事实演变规律、推演未来趋势、促进理论发展的追求。理论事实,既是对象,又是目标,故是唯一中心。

逼近一部学术史的书写目标,从摸索、学习并基本掌握法度和规则开始。受过学术史的专门训练者,具备直接跳过这个起点的基础,则先行对教育理论划界,以便有的放矢。然后,基于法度和规则,书写学术史。

学术自由。公共知识,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展开任何批评的对象。教育基本理论也不例外。共和国法典中,没有对任何批评方式、方法、途径和环境的强制性法条。属于“任何批评”范畴之一的专业批评,受法典保护,受规则约束。“保护”即不受任何非法干涉;“约束”即内化规则,自觉践行。这是规则的价值,是专业批评与其他批评有别的标志。

学术史研究者遵规守则,以构建真实、真确和真诚的学术话语为己任,以专业共同体话语形态,为学术社群的自由交往服务。书写学术史,或谓学术史批评,与能否取得学术成就,没有直接联系。学术成就不是学术交往的最终目的。

在自由交往中,真实、真确和真诚,既是规则,又是目标。基于法度和规则,建立交往关系,即初始目的。唯真实、真确和真诚的学术话语行动,可望窥探、进而达至真知。真知,既回报三真,又增益批判。学术交往的中程目的,是理性批判,探求真知。学术交往的终极目的、学术规则的最高价值,在于超越文本,审美批判,返璞归真,实现自由。以成就为目的的工具理性行动,与公开的或隐含的策略行动和操纵行动共谋,与真实、真确和真诚对抗、斗争。胜利者,既不是不言自明的,也不是言之即明的。对此,片刻实践无用武之地,长期历史才是唯一判官。或谓,“时间是最好的法度”。

理论社群话语形态的基本指涉(其他割舍)是以言言事,不是以言行事,但无法排除以言起事。以言言事(locutionary act),即把受规则约束的学术话语,用在理论事实上,此外无所求。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感恩戴德,信誓旦旦。温良恭谦让,“忽悠秦始皇”(陈振家),不在学术话语中,不在真知追求中。以言起事(perlocutionary act),不是目的。设使友人读了这本书,爱上或厌弃教育基本理论,这并非作者的初衷。话语外溢效应,总是客观存在的。

划界方式、学术史的法度和规则,不是摆在那儿、为专业批评者随意取用的。法度和规则系统的生灭流变,构成学术形态演变的标志,是比理论事实更高、更重要的学术史对象。习得学术史的法度和规则,自我规训或谓“规范学习”(n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es),是比探索并发现划界方式更难、更复杂的以言行事。学术进化,是法度和规则的生成使然。学术创新,是法度和规则的升华使然。学术革命,是法度和规则的重建使然。在学术革命中,理论的颠覆或倒置,不是出自理论事实的必然逻辑,而是法度和规则的自我革命引导的、决定的。

一切写本、印本,包括网络文献,无不具有三大属性:物质、意识、权力。有文字以来,一直如此。创造了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西学”一词的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6—1640),在我国编撰、梓行古汉语版的《童幼教育》,含文艺复兴时期最新的教育理论成就,或先于或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同时。在运命上,《童幼教育》《大教学论》,与卢梭、杜威、赫尔巴特、费莱雷等等的教育理论一样。东西南北,一路一景,高低不同,起伏无定。这等学术景观,与理论逻辑无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

以自然现象为基点的法度和规则,以神祇想象为基点的法度和规则,以抽象个人为基点的法度和规则,如此等等的“世情和时序”,分别造就了似可描述为天性教育、天启教育和人的教育的诸理论。社会聚合走向民族国家,教育与之一致。或先或后,谓国家教育。教育理论的基点变异、中心位移,以国家为轴心、为自变量,自然、上帝、个人等因变量,竞相环卫。地球村和人类世概念和思想,推进了国家中心的理论转型,教育理论便在群生共生的方向上,进行全新探索(toward a more Holistic Critical Animal Studies Pedagogy)。“全新探索”,尊重并顺应一切演化、一切“世情和时序”的复杂化规律,以知识和价值为对象,意在超国家、超族群、跨文化、跨语言(cross-language,语言交叉)的共生教育,故不以法度和规则为中心。知识和价值的颠覆或倒置,总以法度和规则的继承为起点。法度和规则的稳定、固化程度,高于知识和价值,故知识革命和价值革命附丽之。此所谓“一切革命都是规范革命”(normative revolutions)。

天性教育、天启教育、人的教育、国家教育、共生教育,与人的社会聚合进程同构。社会聚合,在多向度上复杂化,走过宇宙-自然之路、众神-一神之路、个人-国家之路,正走在群生-共生的方向上,但始终不离生物结合,也不对心迹历程清零。社会聚合的连续性高于断裂性。文字狱见于古今中外。为学术发达、政治昌明,文字本当清零。这是想也不敢想的、敢想也不敢做的。敢想敢做并能做的,无非文字控制和选择而已。结果,语言地位每每颠三倒四,学校系统时时一马当先。

社会聚合方式高于个体存在,聚合原则高于聚合方式,聚合信念高于聚合原则,抽象信仰高于聚合信念。人是唯一诉求抽象信仰的动物。成群的种种动物、动物的合群性、动物朋友圈,对抽象信仰一无所求。发明抽象信仰是一切革命的先导,此谓“象征革命”(symbolic revolution,human revolution,creative explosion)。抽象信仰,在天性教育、天启教育、人的教育、国家教育、未广为普及的共生教育的推动下,使社群在每一条道路上,在每一个阶段,不停地创造法度和规则,以 “组织起来”、组织得更好。在组织化、结构化与复杂性同步的文明进程中,法度和规则的继承关系、变异关系、倒置关系,创造了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是组织世界、结构世界。组织局限、结构缺失,与人的局限相互强化。人和人的世界,以局限性自存自证。学术史的最大局限,是无力设定一个完整的思想史书写目标。学术史对思想史有排异性。思想不依赖语言,不依赖书写。任何思想,都不是公共知识。有些思想,后来被写出来,固定为文本,产生了思想家。但更多的思想,没有写出来,也写不出来,因为人人都是自己的思想家、社会的思想家、教育的思想家。即便写出来,未必印刷出版。即便流播于世,不知几人得观或览阅。何况印行之后,遭遇围剿焚毁,古今中外,先例无数。

散布、推广、强加一种思想写本,总以屏蔽最大多数人的思想和激情为代价。思想史书写者对芸芸众生如此不公平,奈何。完整的思想史是写不出来的。思想史,实现不了、永远实现不了全部目标甚至大部分目标。思想史的学术训练,看上去更困难,但无碍思想史文本成为学术史的对象,只是少些妄自尊大为好。

人的一些局限可被超越,更多局限超越不了,例如妄自尊大或属难以修编纠错的基因缺陷。扬声器超越了嗓门的乏力,无限量技术的堆砌,却改变不了生命规程——总有一死。死即德性(arete/virtue)。大众思想总是来去无踪,生也无形、死归洪荒。精英思想常见灰飞烟灭,天才落地,死得辉煌。思想史、理论史、学术史、教育史上的生生死死,德性使然。

自从有了完整书写(complete writing)、发生了书写革命(writing revolution),有了教育制度(或先于“完整书写”)、发生了教育革命,神话和宗教、知识和思想、理论和学科等等,以教育史为轴心,以不确定的方式,形成一个介于超验与经验、抽象与具体、实在与规范之间的庞大家族、学术世界。它们因群生而共生,因共生而共融,因共融而强大。学术史于是生焉。学术史是教育史的产物并寄生在教育史上。一切学术史都是教育史。教育史是学术史的发生和发展,学术史是教育史的实践和实现。学术史不能脱离教育史,教育史不能不写学术史。

我们的任务是写出一本“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不是“教育基本思想学术史”。理论,以概念表述判断,以判断构造命题,以命题形成结构,以完整书写刊印传播。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史的对象,比虚拟的“教育基本思想学术史”明确,但也不是任何学术史书写者,都能够面面俱到的:理论文本的创意设计、基本构造、逻辑展开、核心命题、方法探索、知识基础、制作背景、生产方式(如个人-团队/自主-荐举-资助)、传播渠道、专业批评、媒介反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等。

为了认识教育基本理论而诉求的教育史,与为了求得法度和规则所追溯的教育史,本来既无二致,也无裂痕,只是截取的断面不同而已。一个是全程性、普遍性的,一个是断代的、空间的。因为被称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在我国只有大约半个世纪的历史。法度和规则是普遍的,教育基本理论不是。

现在活跃的专业学会(组织、团体),以“学”结尾的居多。这“学”,是翻译过来的。一些外文词尾,如-ology,-ic,-ics等,千百年间,无定式地生成比较确定的含义。它们一般表示,划出一块地盘、发明一套方法、生产一门知识,成就一批英才。哲学没有地盘、不生产知识,也未必发明得出一套方法。哲学不是学问,而是“友谊”。哲学,大抵算是“我”“爱”“思”三者融合状态的一个标签或符号。“基本理论”也不以“学”作结,但既不是哲学,也不是友谊。教育基本理论,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大变局中,创生的一种学术构想、理论理想、担道精神、批判取向。四位一体,渐而转型为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它亲和哲学,讲求友道,在各“学”的边界之外、边界之间,寻求生存空间,拓展发展空间。虽然它偶尔有意无意地透视各“学”并断言,但很少付诸文字。即便写出来,一般不公表。学术有趣,友谊暧昧,这是一例。

事实存在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制度中的教育基本理论,不是同一概念(外延)。或可从一切可见写本中抽象出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论域,但得为专业社群承认其名实相符。教育学的专业社群,未达全球化,没有类似国际足联等的“学联”(其实,有不少冒充的“国际”“世界”“全球”学联)。一种学术传统中的专业社群承认的,另一种不一定承认。不见西方学界存在称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组织,不见哪种外文,能完美传译“教育基本理论”的概念和语境,但相似和通约的也不少见。

教育学(人物、学科、学术)的自身问题(1),教育世界的核心问题和普遍问题(2),各学科都遭遇。设使各“学”窥其一斑,基本理论则企图囊括总成。对新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教育基本理论自觉地肩负起学术责任,并在国际环境与和平发展的人类利益中,着力探索(3)。现有学科,有义务、有能力从事这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取向是理论主导的宏观刻画和整体断言。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科制度中的教育基本理论,成就不小,影响较大。担当与批判,参与或介入,是教育基本理论主流的一个光荣传统。教育基本理论相对繁荣,专业组织活动相当活跃,是与其光荣传统分不开的。主流的光荣传统不止一个。融通别“流”,含(拒)不入流,也是。所有这些,似乎创造了理论“自体”的法度和规则。感念传承法度、自由交往和担道精神,感念求真传统、良好学风和组织规则。

对教育理论划界,与寻求法度和规则,是不同性质的问题,难易不等。前者是眼前的技术活儿,实在干不好,还有回旋余地。后者则不然。它为寻根意识诱导,起步万年之旅。游走环顾,探察学脉。气象万千,错愕惊异。

在漫长的学术史自我规训、规范学习和语境复习、材料预备(第一、二章)之后,我们从“改革开放”开始,主要书写前述的三个方面(第三、四、五、六章)。为行文简便,有时把“教育基本理论”简化为“教育理论”“基本理论”。国际争端,治制诡幻,势派翻腾,两极流易,既经独特路径,再以复合方式,刻画和调控教育理论的行迹。以时间为经线、以论题为纬度、以情境为基点的陈述方式,势必遭遇可测、不可测的困难和障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化不可测为可测,变被动为主动,勉力为之。宏阔环境和直接背景,固不为学者掌控。期待某种学术社会学、学术政治学与学术史,联合起来。

我们以我们的谦恭敬畏,防范我们的妄自尊大。明大义,攻难题,成事在天,势所以然。淬砺自强,涵濡不息,调养出了接受不完美乃至大失败的心态。

最后写出最前面的文字,这是现代学术的一大特点。副文本压迫文本,调控读者。这是我们的局限与我们的书写局限同在的确证。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作者简介

董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史。

程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伦理学、学校变革、儿童哲学等。

张建国,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经典人物的教育思想,已出版专著《教育学的地位》(2024)、译著《教育学院的困扰》(2024)。

孙嘉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伦理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