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作者:王可嘉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6821962
  • 条形码:9787546821962 ; 978-7-5468-219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本书特色

本书既没有写轰轰烈烈的事件,也没有写声名如雷的人物,而是用浓浓的亲情、恬淡的笔触,记录了长辈的家事,以西北古城兰州中徐氏兄弟及其亲属们的旧事,叠显了横跨时空的历史印迹,令人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徐家的命运,既有其普遍性,而每个人又不乏独特的个性与经历。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内容简介

全书以作者本人家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描写了先祖、父母等亲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从1918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兰州的文化风貌和城市变化,以家族人物命运的起伏为主线,描写了国内外亲人的交流,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命运体验,多层次、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在甘肃形成的独特风貌,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传统贸易中的体现,还有中国文化审美百年来承袭、更新展示出的巨大生命力。全书文笔细腻,可读性强。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目录

铜驼荆棘
女子中学的礼堂与小学里的天主教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穿金条背心的纺织专家
知青情结——“下河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跨越一个世纪的“绣娘”
山色不随人事改
古中国画卷中的“悲情王子”
赏心乐事谁家院
一顶美丽帽子的渊源
花儿与少年
列车上的活佛与敏亚姐姐
王世骥历险记
月出天山
麻嬢嬢与九姨
跳快狐步舞的校长
后记
展开全部

账族往事杂记香山故园 节选

铜驼荆棘 “自笑此生余几许?铜驼荆棘尚关情。” 大约没有人在出生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将要面对何种风波,生命总带着一种一厢情愿的热爱奔赴未来。我外祖父徐龄楷出生在公元1918年,四年之后,他的同胞弟弟出生,不久他的母亲过世,家里唯一的支柱他的父亲徐老爷在国民政府中任民政科主任。民国时期人口没有如今这么多,政府部门的设置也不会层层分级,划出几大块,全省的米面粮油、交通往来就管理得差不多了。这位徐老爷的官职是民政科的科长,实权岗位,很忙。据家里人说起来,民国时期的官职可不是清闲职位,打发光阴玩的,得有实在的政绩,否则立即就“回家赋闲”去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徐老爷的工作怠慢不得。他在工作时要行使权力,权力所到之处就有各种人物、达官贵人、学者名流,每天邀请他喝酒吃饭的人排着长队,不到深夜孩子们是见不到徐老爷的。两个丧母的幼子为了等到早出晚归的父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深夜的旧宅木质窗棂关起来还是不严实,有风吹进来,窗户有吱呀的声音,像是一种风雨之前的警报,这是一个注定不平静的时代,两个年幼的男孩子从他们出生开始,便不是在安逸的环境里。我外婆说起外祖父的幼年时代,一顿大白描,一点也不替我外祖父遮掩,说他“没人管,野跑惯了”。的确如此,一个忙碌的父亲连儿子们的衣食都顾不得,吃饭穿衣都得自己想办法,因此,从一出生,这两位兄弟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味道,彼此互相照顾。兄弟俩在自己叔父开的小学里下课之后到处闲逛,每天恨不得有些新鲜事好让精力旺盛的他们玩乐一番。有一天,街上开了“舍粥”的大锅,吃不上饭的穷人都可以去要一碗粥吃。外祖父和弟弟知道了,好奇得不得了,挤在人群里,因为人小不够高,前面的大锅里煮的是什么也看不见。周围有人说,把碗举在头顶上!于是,我外祖父顶着碗,拉着他*亲爱的弟弟,只觉得头顶上“咚”一声响,碗里降下来一勺粥,弟弟龄垚开心地大笑,跟在哥哥身后跑回家。这哥俩倒不是吃不起饭,自己的父亲在国民政府的官职不算低,只是没有了妈妈,生活起居没有人照顾,自小少了很多疼爱。家门口总有些卖货的商贩等着,弟弟嘴馋了就去问小贩要果子吃,付钱倒是不急,因为徐老爷酒局饭局应酬不断,自己的儿子都等不到他,别说小贩等着要钱了;赖账也不会,因为徐老爷是政府官员,历任职务有民政、粮食、税务等实权部门,跑是跑不掉,攒着小贩的钱一起付,还会多给几个铜板。送货的人时间长了都知道了徐老爷的名声,只要送上门的货都没有赖账的,更不要说二公子吃过的果子了。于是,送木材的、送穿衣镜的,拉了货坐在门上,二爷爷龄垚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整天在门前溜达,各种好东西先试一遍,有些东西家里未必需要,但货拉都拉来了,也在前门的石头台阶上被二位公子观瞻了多日,那就进来吧,小商小贩欢喜不尽,跟着徐老爷进院子里领钱去了。徐老爷因为做官的缘故,讲究体面,这个习惯也就遗传给了两个儿子。 我外祖父自幼念书好,弟弟淘气些,总要教导,学校里的老师先教四书五经、古文典籍,老师的办法是先不管懂得多少,背会了再说。大约是二爷爷龄垚不喜欢这种背书的教学,他念了记不住,倒是教堂里神父说起英文来让他更感兴趣。他的哥哥不仅功课好,做事也认真,不喜欢耍排场乱花钱,两人一起买东西,哥哥认真地与商贩讲价钱,多一个铜板都不行。哥哥很执着地让小贩必须降价,才算合了他的心意。弟弟跟在身后不以为然,他*喜欢像父亲那样讲排场,吃饭时给点小费才合乎他二少爷的身份。后来时局变化,二公子不但给不起小费,连生活也安排不好,作了一首打油诗,还唱成歌,说“生活困苦,恨不得手指头变成牙刷”。 幼年闲散的生活很快被一系列的世事冲击,教书先生们不会放过这些旧宅院里的公子哥,教育他们:“念书,本就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要头悬梁锥刺股!”这种教育在他们初涉世事的时候就开始了,不仅要“言传”,还有“身教”,自己的父亲受的是封建教育,是“恪尽职守”典范,一生被人称道为人“勤苦、和蔼”。父亲有十分完美的“风评”,意思是说,自己的品德自己说了不能算,要亲友邻里来评价,父亲为人的标准深刻地影响了大公子龄楷,按照父亲的标准,对人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标准,诸如“懒惰、欺诈、虚伪、说谎”这些行为外祖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没有母亲的教导,外祖父成了父母的影子,细心地教导着幼弟,“要吃苦,能吃苦”是那个时代对男孩子的基本要求。很多故事讲旧社会的公子哥整天玩乐、游手好闲,殊不知我们家的这两位公子哥读书努力起来,一般人都不能比。 或者教育和时代的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随着战事的爆发,这些在大宅院里长大的公子哥也逐渐长大成人。在徐老爷的观念里,十五六岁的少年要挑起家里的重担,一起长大的同伴也都一一开始离家,似乎生为男儿,即使家里有再疼爱自己的母亲,再舒适的宅院,也还是要早早出门历练。那个时代,假如有一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