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制造业金融

制造业金融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24cm 页数: 28,410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75.6(7.0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制造业金融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608941
  • 条形码:9787519608941 ; 978-7-5196-0894-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制造业金融 本书特色

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制造业金融”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对支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我国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中长期战略措施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创新。 本书可为银行从业者、制造业从业者、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等提供专业、前瞻性的制造业金融研究成果,助力他们在所在领域寻找业务突破口。

制造业金融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我国金融业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现状、特点,并以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与技术,例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先进做法与措施,提出了我国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中长期战略措施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创新。

制造业金融 目录

序言
前言
**部分 问题与对策
一、加强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对制造强国的理解
(二)制造强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
(三)我国制造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对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制造强国建设为拓展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与存在问题
(一)金融支持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金融支持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金融支持制造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国际模式

(一)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自下而上”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的做法与经验
(三)“自上而下”银行主导型模式的做法与经验
(四)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政策框架设计
(一)围绕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多样性融资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中国制造提升技术水平
(二)探索构建区域性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引导先进制造业要素聚集(三)发展多样性、差异化、协同联动的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制造强国建设质效
(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资本市场支持制造强国建设质效
(五)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公共基础保障
(六)健全金融支持制造业的风控体系,为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
(七)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为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政策及机制体制保障
(八)坚持扩大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当前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制造业金融体系,实现制造强国发展战略

(二)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三)借鉴融资租赁模式,发展装备制造业设备金融
(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专项用于支持制造业投资
(五)发挥好抵押补充贷款PSL在调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其增加对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资金的投放
(六)加强金融机构发挥制造业贷款的“正向激励”,解决其风险偏好下降引发的信用紧缩问题
(七)充分考虑中美贸易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帮助制造业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第二部分 国际比较与战略技术
一、金融支持制造强国量化标准体系研究
(一)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短板与弱项
(二)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标准、机制与环境
(三)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规划、方案与政策
(四)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平台、接口与应用
二、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实践与经验
(一)美国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英国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日本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四)德国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金融支持制造业的货币战略
(一)大力发展制造业金融,切实支持制造强国建设
(二)加快建立现代货币政策治理体系
(三)对脸书的Libra及未来数字货币的思考与应对之策
(四)研究与建立全球易货贸易制度
第三部分 科技金融方案
一、科技革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白天鹅”
二、大国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
三、FTM空间站计划
(一)建设思路
(二)实施步骤
(三)方案构架(四)方案价值
四、创新“债务价值链”模式 打造制造业金融“新基建”
(一)创新“债务价值管理+区块链”模式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创新“债务价值管理+区块链”生态系统
(三)“债务价值链”的价值评估与实践意义
第四部分 政府投资基金方案
一、我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一)基金规模与种类

(二)主要运作模式
(三)主要参与主体
二、我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资源与基金规模不匹配,募资难达预期
(二)投资阶段偏中后期,对初创企业引导效果不显著
(三)专业化运作稍显薄弱,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基金退出数量偏少,未来集中退出压力较大
三、我国政府投资基金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资管新规》带来的资金端紧张尚需时间消化
(二)经济下行周期造成财政资金紧张和“项目荒”
(三)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寒冬加剧了资金紧张
(四)并购管控对基金海外业务拓展提出挑战
四、多措并举,促进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有效发挥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四)适度拓展资金来源,形成“国民共进”的金融生态圈
第五部分 中国制造业分析报告(2021)
一、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
(三)支持方式推陈出新
二、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目标不同,匹配度较低
(二)业务模式固化,产品创新少
(三)辨识能力较弱,路径依赖强
三、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四 ??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重点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
(二)重点支持产业基础高级化
(三)重点支持产业链现代化
(四)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五、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间接融资模式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三)完善政策支持机制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制造业金融 节选

如何让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 文/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宗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制造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指明了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2019年,新一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后,立即部署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制订“制造强国中长期规划纲要”提供重要支持。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圆满地完成了“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研究”重大课题。为更好地实现课题报告的价值,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邹平座研究员和我商定,拟在课题报告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完善,为读者奉献一本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制造业金融方面的专业书籍。 一、加强重大课题研究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前瞻性准备工作 2019年4月,作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我担任“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研究”重大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牵头推进课题,相关单位参与并配合课题调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邹平座研究员和于小丽女士牵头并承担了大量科研和组织协调工作,很好地发挥了牵头人的作用。课题组成员由来自相关部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于小丽、杨再平、巨建国、关锡友、陈伟钢、周剑振、黄宇翔、戴可等),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李佩珈、范若滢、李义举参与了国际经验和相关统稿工作。 接到课题任务后,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研,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参与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多次座谈会。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全程得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工信部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支持对课题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报告认真听取了中期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随后认真修改了课题报告,很好地完成了课题报告。在课题终期评审中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考虑到金融在支持制造强国的重要作用以及制造业金融的发展前景,为更好地发挥课题报告的后续作用,邹平座和我一起商量,期冀在课题报告基础上修改完善,出版一本名为《制造业金融》的专著,共同为读者奉献一本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制造业金融专业书籍。 二、制造业竞争力是全球竞争的重要制高点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可见,制造强国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在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和国内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围绕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足等核心问题,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是未来制造强国工作的方向。中美贸易摩擦更加印证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冠肺炎疫情将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疫情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暴露生产全球化下全球供应链与分销网络的脆弱性。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应急物资的储备问题成为焦点,企业无法以昂贵的方式对它进行长期储备,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和安全出发来维护;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各国出现制造业回流倾向。过去,发达国家产业布局呈现“高端在内、中低端在外”的特点,即研发基地留在本土,中低端制造业则布局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这种模式造成一次较大的冲击。欧美、日本等经济体意识到生产线多元化的重要性,开始推动制造业回流。 目前全球产业链的基本布局已经成型,是在追求经济效率很优目标下形成的较好体系,这种布局能够让产出很大化,成本*小化,因而产业链转移必然要遵循经济客观规律。中国拥有全球规模很大、门类*全、配套*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国内市场巨大,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使有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产业链也很难大规模转移出中国。但日本与欧美的逆全球化浪潮不容忽视,全球产业链可能在疫情结束后一定程度上脱钩。但也可以坚信,违背市场规律的所谓脱钩是难以持续的。 三、制造业金融是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利器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大量资金逃离制造业,甚至出现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的现象,这不仅使得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也使得经济运行虚拟化程度上升,金融资产泡沫不断膨胀。1929年与2008年两次全球大危机都与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和泡沫化相关。中国也存在明显的资金空转难以进入制造业的情况。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和整合往往都是在金融的支持下实现的。比如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设备闲置问题,兼并重组可以解决价值链再造问题,专利银行制度可以解决科技研发与转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由于制造业有着特殊的发展规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高科技、大平台时代的到来,配套的金融服务体制也应进行变革,制造业金融应运而生,它的支持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还将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如金融机器人取代银行柜员、信贷员、研究员、风控师等,这不仅将大幅度降低金融业的成本,也将催生一个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制造业金融”。“制造业金融”要求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服务的流程都将产生重大变化。例如,智能化金融技术将与智能化的机器对接,大数据的消费将与大数据的金融对接,制造业物联网将与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对接,可追溯的区块链将与区块链金融对接。制造业金融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制度安排。 四、金融要在支持制造强国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金融支持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要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制造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 一是,积极推动制造业金融服务模式转型。当今世界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形态。目前制造业已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问题,突出表现为制造和服务深度融合,协同设计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成为重要方向,这就要求金融要加快构建全周期、差异化、多层次、强协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深度融合和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例如,对飞机和大型设备制造商,考虑到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收期长、用户需求稳定的特点,可考虑探索金融租赁等新模式以促进其产业升级。为此,要加强金融机构与制造企业在融资租赁领域的联合,将合作范围从采购领域向市场调研、全球销售协作、金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支持等领域拓展,促进融资租赁业与实体产业加速对接。 二是,稳步增加中长期融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和补短板有机结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新旧动能的转换期,金融业应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制造业获得的资金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但是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长期资金。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完全匹配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回款周期,“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企业融资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会抬高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未来制造业贷款应在中长期融资比例提升的基础上取得较快的发展。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扩大投资,这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关键是要增加中长期融资,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重点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给予支持,较好地实现短期稳定增长、长期结构优化的目标。实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精准投放的一个较好方法是运用专项贷款或抵押补充贷款(PSL)。 三是,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地位。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逐步进入世界分工体系并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培育一批世界ji优强企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金融要支持中国品牌成长壮大,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金融支持建立多样化的全球品牌,高铁、核电、量子通信、5G、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我国已有较好的基础,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德国等发展经验,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不断升级,同时对标国际标准,打造世界ji产业群,建立一批大型企业引领、大量特色中小企业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四是,大力支持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合作园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从蓝图转化为现实,金融要支持中国制造站稳重要阵地。深化制造强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战略的对接合作,强化对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金融支持;推动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并购贷款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开展跨境并购,投资收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技术优势、产品领先的制造业生产企业或研发机构,为尽快适应和开拓本地市场、实现技术、产品、人才本土化提供高效快捷的通道。 五是,借助金融科技支持制造业。可以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区,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稳步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开展企业融资、技术评估、产学研转让等业务,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示范中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金融科技综合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建立与新经济、轻资产行业相适应的融资模式。 六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风险管理。在加强金融创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可能增加,要在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要重视增强引领全球资金流向能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吸引力;大力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降低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货币错配风险;对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在风险容忍度、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给予差异化对待;建立健全监管框架,有效防止控制风险。让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的范围内,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始终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我们期待未来金融更好地发挥支持作用,在制造强国的新征程中书写更美的篇章。

制造业金融 作者简介

1.邹平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签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华社、人民网、经济网、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中国发展战略学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50人智库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在国际、国内知名报刊发表文章500余万字,专著与合著20余本,如《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金融监管学》《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货币的价值基础研究》等。 2.宗良,博士,研究员,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现任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先后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时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前景》《危机后的全球金融变革》《跨国银行风险管理》等著作,并参与编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领导干部国际金融知识读本》等10余本专业书籍。近年来,主要负责银行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经济金融研究等相关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