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作者:张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40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6.8(7.5折) 定价  ¥1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9322
  • 条形码:9787030739322 ; 978-7-03-07393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本书特色

本书利于将民族文化和艺术创新融入崭新的时代价值与内涵中。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内容简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一书,是2018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迁赞歌东情路—北方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六省巡展”的结题成果。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的壮举是我国从东北到西北边陲,古代版万里长征的真实历程;是我国鲜为人知的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国家献身保卫祖国领土,发展西部的**支古代志愿军,为我国长久以来的边境繁荣与安定奠定了深厚基础。锡伯族的西迁戍边,不仅是一个民族单纯的迁徙活动,而是具有民族文化、人文情怀、艺体活动以及军事战略性的一场活态的迁徙。其西迁过程中的悲壮与艰苦,抵达西部边陲后,竭尽智慧和力量,全面完善了边疆的生活环境,并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又融入了多民族文化为重要节点。书中着重采用纪实方式全方位纪录六省交流全程,尽管此次六省巡展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地域上存在着一定的跨度,但通过地域间的巡展重走西迁路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锡伯族全面的了解与研究,通过画家作品欣赏、解读,以绘画为载体,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更为多维的历史,增强读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目录

目录
i 序 诉西迁历史,颂时代长歌——策展缘起
v 前言 项目综述
上篇:民族西迁 史域专论
5 **章 西迁史事
5 **节 明瑞奏议 历史选择
7 第二节 东北考辨 锡伯族源
14 第三节 赎出锡伯 收编八旗
22 第四节 锡伯南迁 分驻以治
29 第五节 新疆统一 西陲史地
34 第二章 西迁征途
34 **节 三声炮鸣 万里征途
37 第二节 逶迤西去 苦难征程
51 第三节 增录编旗 锡伯营守
59 第四节 屯垦开渠 卡伦驻防
77 第五节 民族共济 伊犁四营
96 第三章 西迁遗泽
96 **节 西迁节 西迁史 西迁精神
110 第二节 锡伯族 锡伯语 锡伯文脉
112 第三节 遥望图尔根 西迁功臣录
下篇:西迁图志 艺苑佳作
118 **站 辽宁省沈阳市首展——辽宁美术馆
137 第二站 辽宁省盘锦市巡展——辽河美术馆
143 第三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巡展——黑龙江大学博物馆
148 第四站 吉林省长春市巡展——东北师范大学美术馆
152 第五站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巡展——巴彦淖尔市民族美术馆
158 第六站 甘肃省兰州市巡展——兰州交通大学时代美术馆
166 第七站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巡展——内蒙古民族大学逸夫楼美术展览馆
178 第八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巡展——新疆师范大学美术馆
184 第九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巡展——伊犁师范大学美术馆
188 第十站 北京市巡展——北京东区艺术中心
196 第十一站 辽宁省沈阳市结题展——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
205 附录 专家评价、访谈汇集
205 千秋一脉 勠力同心——写在《西迁赞歌 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出版之际 王界山
207 广廷渤访谈——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迁赞歌 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之际
210 沧海桑田时变迁,勿忘家国艰难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迁赞歌 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纵览有感 尚辉
212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迁赞歌 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团队赴新疆察布查尔县纳旦木卡伦——实地采风考察纪实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新闻中心
215 参考文献
221 后记
展开全部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巡礼 节选

上篇 民族西迁 史域专论   科尔沁兵败兮归八旗,移防龙江兮别草原,挥兵南下兮驱敌寇,背井离乡兮守边关。别峻岭,下高山,出林海,入平原 命运多舛兮惨烈迁徙,骨肉分离兮薪火绵延。嗟乎!入满洲,驻盛京,征云南,戍边境,*壮烈,为西迁:官兵千廿人,跋涉十几月,悲壮无前;行程万余里,艰辛二百年,铁血戍边。   ——曲彦斌:《别岭下山走四方:锡伯族》,《光明日报》2009年6月19日   锡伯族迁徙史   锡伯族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迁徙,一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政府为整顿东北八旗、加强盛京防务,同时兼顾加强对锡伯族的有效控制,将驻防在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市)及吉林乌拉(又称乌拉或吉林乌拉)三城的锡伯族军民南下驻迁至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京师(今北京)等地,即现今居于辽宁区域内多地的锡伯族群的主要由来。此为锡伯族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地域迁徙,史称“锡伯南迁”。   二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锡伯族受令西行,为戍边卫国而形成的民族性地域迁徙现象,即“大西迁”。其由盛京出发,出彰武台边门,过通辽、阿鲁科尔沁旗、乌珠穆沁旗等,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克鲁伦河西行,途经塔米尔河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科布多、乌列盖,进入阿尔泰山c,在锡伯渡口穿过额尔齐斯河,*终抵达万里之外的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d,自此义无反顾,共捍河山。   大西迁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清代一支锡伯族军队携带家眷从盛京出发,经历一年多的万里行军,到达新疆伊犁,于此屯垦开渠、编旗驻防,至今已繁衍生息十余代。如今,生活在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民众,就是当年西迁的清代军人后裔,分居察布查尔县、霍尔果斯市、巩留县、伊宁市、塔城市、克拉玛依市和乌鲁木齐市等地。穿越200多年的历史尘埃,回溯这段车轮滚滚、战马嘶鸣的漫漫征程,携妇孺亲眷、持家国使命,以赤诚信念碾压过坎坷与磨难、乡思与离愁,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跨越至天山脚下的伊犁河畔,留下千古绝唱。这支越过茫茫草原、戈壁、沙漠一路向西的万里迁徙的队伍就是勇猛赤诚、肩负戍边重任的西迁锡伯族军民。   200多年来,锡伯族人民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戍边屯垦、繁衍生息,在保卫祖国、巩固边防、建设边疆的同时,创造并发展了戍边文化、屯垦文化,保存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古老的文化。锡伯族的西迁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壮举,是为国家的*高利益而进行的军事战略性西迁。正是这些胸怀家国的戍边勇士及其后人们,在西迁以后的沧桑岁月里创造出许许多多令世人赞叹的业绩。锡伯族的西迁史是可歌可泣的戍边史,锡伯族人民爱国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章 西迁史事   **节 明瑞奏议 历史选择   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了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1000多万件,其中明代档案3000多件,其余大部分为清代档案。其中,满文档案约为200万件,纷繁众多,灿若星辰。e200多年前的一封皇帝御笔朱批边疆驻防奏议于沉积的历史中浮现出来,成为西迁史事的珍贵历史记载。   奏议来自乾隆帝任命的内侄、西域封疆大吏、首任伊犁将军明瑞f。明瑞在任4年时间奏呈奏折800余件,涉及新疆防务等诸多问题,尤以请旨调兵奏议的意义*为重大。清朝为治理西北,管辖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广大的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族)游牧地区,特在伊犁河北岸先后建立了惠远、惠宁(今巴彦岱)、绥定g等九城,统辖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为加大中央的管控力度,乾隆帝命明瑞为伊犁将军。   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   《清实录》第17册,卷67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9页   明瑞到任后,四处奔走,勘察新疆防务形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举消灭了北部的准格尔政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新疆天山南部的大小和卓叛乱,将整个新疆真正意义上归入了清朝的版图,统一新疆南北。数十年的战乱,导致天山南北人民流亡,土地荒芜,牧场凋敝,明瑞深感边防空虚、兵力单薄;且强邻沙俄不断向东扩张,推行着蚕食政策,祖国西部这片无垠的土地面临被侵吞的危险。虽已由西安、凉州、庄浪调迁部分满族官兵,边疆安危却仍“无以尽力”。在明瑞将军的奏议下,清政府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遣调满洲、察哈尔、索伦、锡伯、厄鲁特兵丁携眷移驻伊犁,分别组成满营、察哈尔营、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以供伊犁将军驻边调遣。因调兵驻防的总体思路符合当时清政府治理西北边疆的要求,得到了军机大臣的肯定及支持。身为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的傅恒也赞同调遣“携眷防兵”使“伊犁军威更加强盛”,奏曰:   查塔尔巴哈台地方,非但与伊犁毗连,且通达阿尔泰、科布多等地。虽于伊犁驻兵,而塔尔巴哈台不驻,则西北两路声势不能呼应。惟于塔尔巴哈台驻兵,周围环设卡伦,则西北两路方能彼此呼应,伊犁军威将更加强盛 臣等认为,与其复派换防兵不如派出携眷驻防兵。   中国**历史档案馆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上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西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先后平定了阿睦尔撒纳h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伊犁地区防务空虚、土地荒芜,而且沙皇俄国又不断地向东侵略扩张,急需兵力增驻以固国防。   其二,伊犁地处边陲,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其三,当时清政府考虑令多民族共居一处的民族政策可相互牵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