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4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37.4(7.2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55817
  • 条形码:9787559855817 ; 978-7-5598-5581-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内容简介

小说的叙述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在莫桑比克一座由堡垒改造的老人院,院长离奇死亡。被鬼魂穆冈加附体的探员纳伊塔前往调查,在七天内每晚听取一位老人的证词,每一位都声称自己才是真凶,并讲述他们坎坷的命运和被遗弃的生活。这些证词和回忆充斥着错综复杂的谎言,令案件更加扑朔迷离。*后一晚,真相大白:原来,院长假借存储物资为名,替首都的政治势力窝藏军火。老人们用巫术藏起武器,院长因此被首都派来验收军火库的人暗杀,他还要暗杀纳伊塔,被鬼魂穆冈加救出,堡垒连同武器被炸成废墟。穆冈加用自己的死亡换回了树的生机,继续守护着树下的露台。 本书是米亚·科托早期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完成度。小说借助悬疑小说和非洲口头文学传统形式,探讨莫桑比克内战结束后面临的新国家与传统文化割裂以及新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深刻描写了人们内心的隔阂与渴望。全书结构精巧,文学语言价值较高。小说人物虽然不多,但极具代表性,其各自的坎坷命运展现了莫桑比克战后各类社会族群的特点,真实再现了战争对莫桑本土传统的毁灭性破坏以及新一代莫桑人与本土文化之间的隔阂。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目录

**章?? 死者的梦

第二章 生者中的首日

第三章?? 纳维亚的告白

第四章?? 生者中的第二日

第五章?? 葡萄牙老头儿的告白

第六章?? 生者中的第三日

第七章?? 纽纽索的告白

第八章?? 生者中的第四日

第九章?? 阿莫的告白

第十章?? 生者中的第五日

第十一章?? 厄尔内斯蒂娜的信

第十二章?? 返回天空

第十三章?? 玛尔塔的告白

第十四章?? 启示

第十五章?? *后的梦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节选

译后记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原书出版于1996年。当时,持续17年之久的莫桑比克内战仅结束4年而已,莫桑比克依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强烈依赖外部援助。战后采取的自由经济政策虽然使精英阶层获利,却使占人口比例更大的中下层人民越发贫困,进一步拉开了贫富差距。不同阶层之间的割裂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在城市生活的精英阶层和年轻一代大多受西方现代化教育,而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莫桑比克人和大多数老年人则保留着他们自己的传统和信仰。思想上的分化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隔阂,互相难以理解,而城市精英阶层手握更大的话语权,这就使得传统的老一代莫桑比克人逐步被边缘化,他们的声音变得弱小,他们的语言变得晦涩。而《缅栀子树下的露台》便是关于理解的一本书: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莫桑比克年轻人在机缘巧合和善意帮助之下钻入传统、巫术和象征的迷宫,在寻找表相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事物复杂的内里。 从开头的情节上看,《缅栀子树下的露台》似乎有着侦探小说的外壳:圣尼古拉收容所里发生了一场凶杀案,所长伊瑟兰西奥被杀,尸体却无处可寻。警探伊泽迪内奉命前去圣尼古拉堡垒,要在一周之内查出真相,他白天进行实地搜查,晚上则听取收容所中老人的证言。随着搜查和讲述的进行,我们似乎离侦破凶杀案越来越远,“节外生枝”的发现则越来越多。伊瑟兰西奥的死亡不过是一个切入点,让我们得以一窥收容所住民的人生经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象征着莫桑比克被逐渐遗忘的一部分。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确实是一本强象征性的小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堡垒中的露台看作莫桑比克的缩影,而活动于其上的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一个群体:受过西方教育的警探伊泽迪内,受过“同化者”教育的女护士玛尔塔,背负诅咒的老孩子纳维亚·卡埃塔诺,莫桑比克独立后留在这片土地的葡萄牙人西地明戈,土生土长的莫桑比克黑人纽纽索,人称女巫并自称每晚都会化水的老妇阿莫,混血儿伊瑟兰西奥和他的混血妻子厄尔内斯蒂娜。他们有着不同的种族、出身,受过不同的教育,身怀不同的爱恨,却被不同的情结系在这同一片土地上,他们还经受过同一场战争。 战争撕裂了国家,也撕裂了人民。玛尔塔说:“战争在时间中造出了另一个循环。标记我们生命的已不再是年份或季节。我们已不再是收获、饥饿和洪水。战争引入的是血的循环。我们转而说‘在战前’‘在战后’。”属于战前一代的老人们都是经受苦难者,也是被遗忘者,他们的声音中掺杂了太多传统信仰,因而难以被战后一代的年轻人理解,难以被逐渐现代化、城市化的新世界听到。接受西方教育的莫桑比克人伊泽迪内难以理解这些故事,是玛尔塔让他逐渐学会了以正确的方式倾听。而整个调查取证过程中都只是附在伊泽迪内身上的鬼魂艾尔莫林杜,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挺身而出,不仅让伊泽迪内免于一死,还通过触碰让缅栀子树奇迹般地重获新生。随后,收容所的老人们与这棵树融合,莫桑比克的历史传统仿佛就这样进入了缅栀子树,深藏于它的树干中。老人们的消失换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世界,浸泡在光辉中的伊泽迪内和玛尔塔有如这新世界的亚当和夏娃。莫桑比克的历史和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的人们从未真正消失,他们只是进入了自然,进入了长满莫桑比克大地的缅栀子树。从今往后,缅栀子花每次绽放时散发的芳香都会令人追忆起过往。 小说中包含大篇幅的对话和口述,每天晚上都有一位老人对伊泽迪内告白,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充满象征的晦暗夜晚,这些曲折离奇的故事以真正属于莫桑比克的语言被讲出。为了凸显口述文学的特色,米亚·科托一如既往地使用了很多外来词和自造词。其中外来词大多来源于莫桑比克土语,堡垒中的老人和工作人员会把土语词掺杂在葡萄牙语里使用,这大约是老一代人的语言习惯。直接来源于莫桑比克传统的词语也都使用了土语词,比如草药的名字和巫术信仰中怪物的名字等等。 如果说外来词*为直观地从语言的表层体现出了莫桑比克的地域文化,那么自造词则深入了思维层面,作者通过奇特的构词法向我们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生长在莫桑比克的白人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把受到当地传统巫术思想影响的思维方式和葡萄牙语词结合起来,生发出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新的思想。 在葡萄牙语原文中,巧妙的自造词十分吸引眼球,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对等还原。为了让读者进一步感受米亚·科托自造词的魅力,此处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和大家分享。在第三章开头,纳维亚辩称自己没有翻伊泽迪内的东西,小偷另有其人。此处有一句被译为“有个身影像秃鹫一样搜刮您的东西”,在葡萄牙语原文中,“像秃鹫缅一样搜刮”其实是一个自造词“abutreando”,它的词根是“abutre”,即“秃鹫”,作者为它加上了一个动词词尾,把常见于非洲草原的食腐鸟类秃鹫变成了一个动词。虽然这个词语中没有其他元素做进一步说明,但仅凭我们对秃鹫这种鸟类的认识就足以理解小偷是如何在伊泽迪内的包裹里翻找东西了。在这个例子中,米亚·科托是从莫桑比克当地风物中取材,并对它加以演绎。 在高于词语的层面上去看,这本小说的文字甚至更加诡谲瑰丽,词语和词语之间构成近乎不可能的搭配,完全颠覆理性的话语中蕴含着神秘难解的寓意。以第十四章结尾处女巫的预言为例:“你将会比火更光滑。波浪将把你带走,你将在一个没有船能开到的地方展开命运。那是海洋倒流入河的地方,是棕榈树长在波浪上、把根扎在珊瑚上的地方。你将变为众水之存在,你将大于任何旅程。”这是诗的语言,是酒神世界里的狂言。我们只有暂时放下源于西方世界的理性思维模式,把自己浸入催人沉醉的缅栀子花香中,才可能解读这样的文字,才可能自由穿梭于这座脱离现实时空存在的堡垒之中,与警探伊泽迪内一同探索,并*终理解那些逐渐被外部世界遗忘的故事。

缅栀子树下的露台 作者简介

作者:米亚·科托(Mia Couto),莫桑比克作家、生物学家,还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新闻记者。出版作品30多部,被译成23种语言,长篇小说《梦游的大地》入选“20世纪最伟大12部非洲小说”。2013年获葡语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与萨拉马戈同享殊荣;2014年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也是近年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译者:周宁,北京语言大学教师,发表《佩索阿经典诗选》等作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