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区域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

区域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

作者:杨继瑞等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2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区域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057867
  • 条形码:9787569057867 ; 978-7-5690-578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区域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根据城市群协同化、一体化和同城化机理,探讨城市空间、区域空间发展过程与特征,并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国内外城市群进行了定量化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此外,本书着力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统揽性总目标,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空间布局中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内陆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支撑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实现,有赖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要任务的落实和如期完成,为此,本书还提出了根据城市群经济规律,重构保障“经济圈”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若干建议。

区域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 目录

**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溯源与探讨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一)在实践中应运而生
(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
(一)不断发展且开放的理论体系
(二)为世界各国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情况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思路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四要求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六举措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涉及面广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构期
(一)经济地理格局之变
(二)全球贸易体制之变
(三)科技创新引领之变
(四)全球秩序与治理之变
二、中国正处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力期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演进溯源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
三、成渝地区正处于国家区域发展层级的上升期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二)成渝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第三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推动西南传统“安全腹地”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一)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安全腹地”区位显著
(二)国际安全形势背景下的地缘政治影响凸显
二、形成中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与新动力源
(一)胡焕庸线横跨川渝
(二)国家战略机遇多重叠加
三、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型大支点
(二)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空枢纽
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示范样板区
(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
(二)打造具有“三生”特色的新型城市群
第四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一、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的新层级
(一)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
(二)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变
(三)世界六大城市群的形成、演变与启迪
二、城市空间、区域空间发展过程与特征
(一)城市群的空间重构与尺度重组
(二)中国城市群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
(三)中国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国内外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国外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国内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目标
一、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
(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抉择
(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抉择
(一)优化生产力布局是遵循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是改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重要举措
(三)优化生产力布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
三、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创新引领高质量
(一)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二)推进各类领域深度融合
(三)激励各类主体主动参与
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促进区域协同与要素流动
(一)畅通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渠道
(二)构建要素科学统筹协调机制
(三)实现要素高效合理配置
第六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定位
一、战略定位: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方向
(一)“一极一源”统揽下的“两中心两地”
(二)强化成渝地区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内陆中心枢纽功能
(三)强化成渝地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内陆开放枢纽功能
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目标
(二)助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改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
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形成重要经济中心的**动力
(二)促进成渝科创资源的融合发展
(三)契合经济发展新动能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双重要求
四、建设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加速构建成渝全方位对外开放大通道
(二)加速在新领域试点布局先行区
(三)加速推进成渝制度供给创新
(四)加速深化改革
五、建设我国西部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一)基于西部地区人口及经济承载力的战略考量
(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适应成渝地区经济
展开全部

区域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 作者简介

杨继瑞,成都市社科联名誉主席,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四川大学副校长、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重庆工商大学校长。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研究;先后承担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哲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共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9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