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作者:肖芳著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24cm 页数: 312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4.2(6.8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0770635
  • 条形码:9787560770635 ; 978-7-5607-706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内容简介

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型塑活动, 也是一种惯习的培育和养成活动。本书运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将农村场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总的研究对象, 力求理清农村场域、农民惯习、农村制度变迁等具体研究对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的内在关系和行为逻辑, 搭建一个对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为当前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 并寻求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章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概述
**节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概念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解读
二、大众化的概念解析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
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二节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思想
二、“灌输论”
三、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三节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论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第四节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分析
一、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空分析
二、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分析
三、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
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分析
五、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分析
第二章 “场域—惯习”视角引入与分析框架的建构
**节 “场域—惯习”视角的引入
一、“场域—惯习”理论的内涵
二、“场域—惯习”的理论分析
三、“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第二节 分析框架的建构
一、“场域—惯习”在大众化中的互动机制
二、“场域—惯习”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互动架构
三、“场域—惯习”引入大众化的价值指向
第三节 “场域—惯习”视角引人大众化的战略意义
一、“场域—惯习”视角引入大众化的必要性
二、“场域—惯习”视角引入大众化的可能性
第三章 “场域—惯习”视角下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图景
**节 入场与尝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开端
一、大革命时期入场主体的组织化
二、土地革命时期:实践尝试的系统化
三、抗日战争时期:实践尝试的动力激发
四、解放战争时期:实践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探索与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曲折前行
第三节 开拓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一、经济场域的变革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场域的变革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清晰的政治方向
三、文化场域的变革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社会场域的变革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铸造了开放的社会环境
五、生态场域的变革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了全新的关注领域
第四节 深化与创新:新时代农村场域变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纵深发展
一、物质基础:农村经济场域聚焦现代大农业
二、政治保障:农村政治场域构建治理新体系
三、思想土壤:农村文化场域推进文化现代化
四、秩序和谐:农村社会场域转向流动与开放
五、环境支撑:农村生态场域强调生产可持续
第四章 场域、惯习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逻辑
**节 农村场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在指引农村场域变迁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农村场域变迁提供基本遵循
第二节 农民惯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逻辑
一、博弈与改造:农民传统惯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关系
二、生成与维持:农民现代惯习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偏好考察
第五章 “场域—惯习”视角下新时代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
**节 新时代农村场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掣肘
一、不充分的发展搅扰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二、村两委权责不明晰削减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三、农村文化多元并存干扰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
四、农民分化稀疏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
五、生态建设不足遏制了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
第二节 新时代农民惯习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张力
一、“经济人”困境: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功利性参与
二、“复杂人”困境: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选择性参与
三、“失学者”困境: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非对称性参与
第六章 “场域一惯习”视角下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延展
**节 农村新场域的再造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协调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济场域
二、平衡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场域
三、完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
四、健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展开全部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节选

  《基于“场域-惯习”视角的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二)实践维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的延展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其对农村场域变迁的指涉范围,进而指明农村场域变迁的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期针对当前时局的紧迫任务、从服务中心工作的角度指导着改造农村场域的实践,其核心目标不在于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农村场域的发展,而在于汇聚农村场域的多方力量,更好地为革命、建设服务。将时局分析作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有助于短时期迅速提升农村场域的凝聚力,推动农村场域向特定方向迅速发展,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完成。如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全服从于抗战的利益,为了动员农民参与抗战,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聚焦于抗战教育,促使冬学及宣传工作的开展都成为政治动员和军事动员的途径,*大程度地集中了农民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但不系统的方式在实践中有时也会因脱离农村实际情况,而导致农村场域的变迁*终发生偏离。例如,在土地革命初期,为了组织农民群众的武装暴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使广大农民了解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但这一倾向实际上导致农村场域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农民渴望分得土地的实际需求,致使“土地革命政纲执行的不坚决——各地农村党部,往往机械的认识一切农村工作是直接割据或武装暴动”,*终也没有对土地革命的开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甚至在八大后,也曾因为过度宣传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而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愈演愈烈。这种消极现象时有出现,不仅源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还受到战时模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指向究竟以怎样的顶层设计为基石,在范围上拥有怎样的宽度。由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历程的影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论断以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农村场域变迁所产生的这种零散的、不系统的指导逐渐消失,其指涉范围也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五位一体”,从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对农村子场域的全面覆盖,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引导着改造农村场域的实践,引领着农村场域发展的方向。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方面的发展战略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也开始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便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上来,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整个农村经济场域的关注,从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支持农民开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开始,逐渐扩展到土地承包、农副产品销售、农民增收、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城乡关系、工农业关系等重大问题,有力地领导农村经济场域的变革,使农业总产值由1956年的508.4亿元飞速增长为1980年的1405.7亿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956年的72.9元迅速增长为1980年的191.3元。  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至此,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关注农村经济场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整个农村文化场域的关注,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为突破口,迅速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了农村文化场域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及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传统风俗和传统观念的变革。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又提出加强政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实现了由两大布局到“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促使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关注农村经济场域、农村文化场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整个农村政治场域的关注,试图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核心,“重点放在教育党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要教育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有力地引导了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联合党委与政府,把农村党支部建设作为重点,同时推进村民委员会、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组织的配套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党对农村工作的不断完善,而且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