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品读群书治要

品读群书治要

作者:刘余莉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8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1.3(7.0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品读群书治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201016
  • 条形码:9787522201016 ; 978-7-5222-010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品读群书治要 本书特色

千年的皇家修身治国教材,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权威品读先《品读群书治要》,再读《群书治要》,顿悟微言大义。

品读群书治要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征、褚亮、萧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本稿分为42讲,作者刘余莉教授通过解读群书治要的经典语录,将该书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介绍给读者。作者认为,群书治要可以作为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从经典中解读出“修身始于戒贪”“好名之患”“交友之重”“奢靡之害”“谦德之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多个主题的分析讲解,能给读者以修身养性方面的启发。

品读群书治要 目录

导 语 认识《群书治要》 001 第1 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008 第2 讲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012 第3 讲 致富理财的秘诀在哪里? 017 第4 讲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021 第5 讲 修身始于戒贪 027 第6 讲 好名之患 034 第7 讲 欲不可纵 040 第8 讲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46 第9 讲 奢靡之害 052 第 10 讲 谦德之效 058 第 11 讲 君子欲讷于言 065 第 12 讲 境随心转 071 第 13 讲 交友之重 074 第 14 讲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080 第 15 讲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86 第 16 讲 君子四重 091 第 17 讲 好学近乎知 097 第 18 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2 第 19 讲 夫妻相处之道 108 第 20 讲 至要莫如教子 114 第 21 讲 教子之方 120 第 22 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26 第 23 讲 “孝”的四个层次 132 第 24 讲 事亲当竭力 137 第 25 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144 第 26 讲 兄友弟恭 148 第 27 讲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153 第 28 讲 管理的三境界 159 第 29 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65 第 30 讲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171 第 31 讲 爱民而安 177 第 32 讲 重农务本 183 第 33 讲 用人的重要性 189 第 34 讲 应当重用哪些人? 196 第 35 讲 用人七忌 204 第 36 讲 观人之法 210 第 37 讲 尊贤者王 215 导 语 认识《群书治要》 001 第1 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008 第2 讲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012 第3 讲 致富理财的秘诀在哪里? 017 第4 讲 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021 第5 讲 修身始于戒贪 027 第6 讲 好名之患 034 第7 讲 欲不可纵 040 第8 讲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46 第9 讲 奢靡之害 052 第 10 讲 谦德之效 058 第 11 讲 君子欲讷于言 065 第 12 讲 境随心转 071 第 13 讲 交友之重 074 第 14 讲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080 第 15 讲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86 第 16 讲 君子四重 091 第 17 讲 好学近乎知 097 第 18 讲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2 第 19 讲 夫妻相处之道 108 第 20 讲 至要莫如教子 114 第 21 讲 教子之方 120 第 22 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26 第 23 讲 “孝”的四个层次 132 第 24 讲 事亲当竭力 137 第 25 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144 第 26 讲 兄友弟恭 148 第 27 讲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153 第 28 讲 管理的三境界 159 第 29 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65 第 30 讲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171 第 31 讲 爱民而安 177 第 32 讲 重农务本 183 第 33 讲 用人的重要性 189 第 34 讲 应当重用哪些人? 196 第 35 讲 用人七忌 204 第 36 讲 观人之法 210 第 37 讲 尊贤者王 215 第 38 讲 官人无私,唯贤是亲 222 第 39 讲 得人之道 229 第 40 讲 师尊则道隆 236 第 41 讲 摒“四患”与反“四风” 241 第 42 讲 仁者无敌,协和万邦 248 结 语 传统文化如何学习? 254
展开全部

品读群书治要 节选

导语认识《群书治要》 1.《群书治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群书治要》是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它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部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国学在中华大地普遍升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呢? 《四库全书》吗?它的体量非常大。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读《四库全书》,每天读八个小时,到他寿终时,手不释卷也读不完。体量这么大的书,我们如何学习呢?有了《群书治要》这部书,我们就有了入手处。从《群书治要》学起,可以用时少而获益多。 “群书治要”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群”是形声字,从羊,君声,本义为羊群。引申出朋辈、同类、众多等义。在这里“群”是形容词,就是众多的意思。“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要指治国的理念。因此,“群书治要”就是众多的经典之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髓的概括。所以,学这一部书,就能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智慧。 我们经常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那么谁有资格来取其精华呢?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不仅有很好的 学识,而且有治国安邦的智慧。由他们来编纂这部书,会对我们后世有重大的启发。这与一般的专家、学者来编纂这部书是不一样的。 这部书之所以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是从 14000 多部 89000 多卷古籍之中挑选出 66 种书,再从这 66 种书中把*精粹的道理提取出来,*后汇聚成《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包含了五经、四史、诸子百家等内容。孔子以六经教导学生,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后来《乐经》失传,汉代以后就留下了五经。《群书治要》把五经之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汇聚在 一起,此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 儒、墨、道、法、农家、兵家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被收集在《群书治 要》中。 所以这部书的内容广博而切要。取材范围很广,包含了经、史、子,但是它的内容又非常精要,每句话有每句话的启发,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因此, 我们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实不夸张。读了这一部书,也就掌握了《四库全书》的精髓。 2. 唐太宗为什么要编《群书治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从 16 岁起就开始带兵打仗,平息国家的战乱,27 岁就登基做了皇帝。对于怎样用圣贤教诲来治理国家,他并不熟悉。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而且也非常有悟性。 在《贞观政要·论政体》中有一段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年轻时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我就把这些弓箭拿给那些专门做弓箭的师傅看,没想到弓箭师傅却说,这些弓都不是良弓,都不够好。于是我就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中心的纹理不正,这样就会使木头歪斜。纹理歪斜,这样的弓虽然强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称不上好弓。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的天下,我这一生中用过的弓箭不计其数,但是 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好坏,还不得要领。对弓箭的了解尚且如此,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懂的就少之又少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唐太宗就定期召见五品之上的京官和中书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对他们都非常礼敬,赐座给他们,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从他们那里了解宫廷之外的状况、百姓的疾苦、政教的得失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皇帝。从这里也能看出,唐太宗很谦虚,而且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懂得如 何治理国家,于是虚心地向那些有经验的大臣请教,并且对他们礼敬有加。贞观二年,唐太宗又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这是什么原因呢?”王珪回答说:“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静无为,私心很少,欲望也很低,是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一个不是熟读经书的。他们对每种经书都有深入的研究,都会引经据典来回答皇帝的疑问,参照经书来决断事情的好坏对错。这些人都懂得礼教,用礼来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安定太平。但是,近代以来却越来越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者是用刑法律令来治理国家,结果导致儒家的学说不再受重视,古代纯朴的民风也就荡然无存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凡是精通儒学的官员,他都委以重任,而且经常向他们征求治国安邦的建议。这一点确实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普通帝王治理国家都急功近利,看到严刑峻法迅速收到成效,就重视刑律,而忽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但是唐太宗不是这样,他在重视法制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运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这也是他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原因所在。 法律能够制裁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但是它能否规范和引导一个人的内心, 让他有羞耻心、有荣辱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呢?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也就是说,一个人会因为畏惧法律而不去贪污受贿,但是却没有廉洁的节操, 这就是说法律给人严惩,让人们感到畏惧,而不敢去犯罪,但是却难以防患于未然,也培养不出一个人的羞耻、恭敬之心。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是培养不出像曾子那样的孝心、仁慈之心。 这就会导致出现《老子》中所说的“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即设 立的法律条款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依然众多,所以很多人因为畏惧法律而不敢犯错,但也有人想方设法地躲避法律制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能躲避制裁是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 所以,中国古人在重视法律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教育让人们从心底不愿意做坏事,把做坏事看成非常羞耻的事,在人们的心底筑起一道防止作恶的堤坝。 唐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编纂《群书治要》,也是因为他对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教诲非常有信心。他知道自己治国理政的经验不足,所以他不仅和官员探讨,也希望能够随时翻阅古圣先贤的经典,把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掌握得很好。因此,他命令谏官魏徵和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整理了从五帝到晋朝几千年间治国理政的史料,历经五年汇编成《群书治要》。这也说明古人做学问的功底扎实,态度也很严谨,而非急功近利。 《群书治要》完成之后,魏徵在序文中这样赞叹《群书治要》的历史价值: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部书用在当时,可以鉴览前古;传到后世,可以恩泽后世。今天,我们可以 从古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智慧,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对领导 者而言,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这部书完成之后,唐太宗非常喜欢,他手不释卷,日日阅读。唐太宗这样不辞辛苦地学习《群书治要》,他的动力何在?他的动力就是爱护天下百姓, 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天下,希望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之后,为世界各国做出表率。

品读群书治要 作者简介

刘余莉 女,1973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汉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毕业。 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等作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