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海归之道: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海归之道: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7.8(7.2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海归之道: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版权信息

海归之道: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全面认识中国青年高层次海归的学术特征、组织动因与科研效应,评估“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具体成效,为进一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建议。这是部系统研究我国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专著,在中观组织(大学)层面定量研究了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本书适合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以及人才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人事工作的政策制定者阅读。

海归之道: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9
1.3 基本概念界定 10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1.5 本书的主要学术贡献 17
2 基础理论和研究评述 19
2.1 基础理论 19
2.2 学术海归研究评述 27
2.3 人才引进计划研究评述 33
2.4 文献评述与研究局限 37
3 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基本特征 40
3.1 青年学术海归的人口学特征 40
3.2 青年学术海归的学科和单位特征 45
3.3 青年学术海归的博士学位授予及海外任职特征 49
3.4 青年学术海归的田野调查情况 52
3.5 本章小结 58
4 青年学术海归的学术特征研究 60
4.1 理论基础 60
4.2 研究假设 63
4.3 研究设计 68
4.4 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特征分析 72
4.5 本章小结 82
5 青年学术海归跨国迁移的组织动因 85
5.1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85
5.2 研究假设 89
5.3 研究设计 94
5.4 实证研究结果 99
5.5 本章小结 107
6 青年学术海归跨国迁移的科研效应 110
6.1 基础理论 110
6.2 研究假设 111
6.3 研究设计 115
6.4 高校是否引进海外学术人才与科研产出 118
6.5 高校海外学术人才引进强度与科研产出 127
6.6 本章小结 131
7 青年学术海归的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34
7.1 青年学术海归的政策建议 134
7.2 本书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137
参考文献 140
展开全部

海归之道: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节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人力资本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质量人才的竞争。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技能型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英国也出现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和科学家流失到美国的现象。为此,人才流失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现象 开始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Cervantes and Guellec,2002;Baruffaldi and Landoni,2012)。 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和高技能人才迁移的经济影响又重新回到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议事日程(OECD,2002;Hunter et al.,2009)。OECD高技能人才跨国迁移研究报告重点强调了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如科学家、工程师和IT专家),以及跨国迁移对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的影响(Maier et al.,2011)。很多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科学家等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开始担心高层次人才大规模流失再次出现,并出台相关政策挽留和吸引科学精英。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术人员跨国迁移已经逐渐成为新兴国家深度参与科技全球化、全面实现科技追赶的重要途径(Coe and Bunnell,2003;The Royal Society,2011;郑永彪等,2013)。对新兴国家而言,学术海归是优质人力资本和隐性知识的载体,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是迅速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Kenney et al.,2013)。积极探索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新兴国家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国外科技人才国际流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环流”论、“人才外流”论和“人才流入”论三个方面(朱军文和李奕嬴,2016)。作为新兴国家,中国一方面面临科学技术和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承受着规模居世界前列的高学历人才流失,因此,海外高层次学术人员全职回国工作成为学术界和管理层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学术职业的发展空间日益拓展,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项目)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回流,已经逐步形成了人才循环(王辉耀和苗绿,2013;Zweig and Wang,2013),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与海外学术市场收益的差异(孙玉涛和张帅,2017)。但是,高层次海外学术人员全职回国工作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Cao,2008;Zweig and Wang,2013),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 学术人员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学术人员跨国迁移不仅涉及劳动力迁移,还涉及跨国知识流动,是移民研究、人才循环和科技管理等领域重要的交叉研究议题。中国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科技大国,学术人员回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书重点关注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特别是中国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相关研究,评述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个人决策模型、人才循环理论和“中心—外围”结构,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推—拉”动力机制,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知识和社会网络效应,以及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的特征等;同时以“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及效应,为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理论研究和中国吸引高层次学术人员回国工作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和借鉴。 1.1.1 研究背景 中国的留学运动始于1847年,年仅19岁的容闳赴美留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个留学生,7年之后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位海归(不知道那时是否有“海归”这个词)(Wang,1966;Ye,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向苏联和东欧公派留学生及后来向欧美发达国家派遣的演变。实际上,中国的科学事业从来不缺乏高层次海归,23位两弹一星“元勋”,有14位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曹聪,2009)。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和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海归70年70人”,其中包括钱学森、程开甲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约1.8万人,其中90%以上流向苏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根据教育部《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1978~2018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留学目的地遍布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2018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53万人,单位公派2.65万人,自费留学46.76万人。实际上,84.46%的回国率并不能说明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海归情况比较乐观,高层次人才面临的挑战依然突出。 一方面,面对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面临结构和动力转型,从靠人口红利向靠人才红利转变,从靠招商引资向靠招才引智转变,从靠投资驱动向靠智力拉动转变,从依靠资源发展向依靠知识发展转变,高层次人才作为稀缺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张瑾,201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强、科技强,才能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为此,随着国家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且迫切。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海外留学人数*多的国家,中国近年来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当前,“以才引才、以才聚变”的裂变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中国也逐渐形成了人才循环现象,并且青年学术人才在学术海归人才中占了很大比例。然而,现有研究表明中国高层次海外学术人才全职回国工作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引进海归的数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高质量,部分优秀学术人才并没有选择回国工作或者仍旧没有全职回国工作(Zweig and Wang,2013;Zeithammer and Kellogg,2013)。 高层次人才的旺盛需求与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高层次创业人才海归态势良好。高层次学术人才海归的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像颜宁 和许晨阳 这样二次出海的情况,当然也有像王鸿飞 这样二次海归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主要是以“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青年学术海归的特征、动因和效应。 1.1.2 人才引进计划 为了扭转“人才流失”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表1.1)。 表1.1 科学杂志报道的中国人才引进计划 1994年春节前夕,陈章良 建议借鉴美国用总统基金资助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做法,从总理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海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回国效力。很快,他的建议得到响应。1994年3月,李鹏总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呈递的报告上做出批示,批准划拨专款,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项目指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显然,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经不仅仅是资助海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回国,或者说这方面的功能已经大幅度削弱,虽然大部分获得资助的科学家都有海外求学或者工作经验。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已支持3 004名青年学者,其中近两百人当选为两院院士,目前60岁以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八成以上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2013年,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335项,占全部获奖成果的77%以上 。 1994 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百人计划”,从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是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朱日祥、曹健林、卢柯等14人成为*批支持对象,“百人计划”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从海外引进的杰出青年人才上千位 。截至2014年,“百人计划”入选者中走出了28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52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培养了一大批担任“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席科学家或负责人(赵振宇,2014)。 1998年8月,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中国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在时任国务委员、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的主持下,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分为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其中特聘教授必须全职到岗工作,讲座教授每年须在国内受聘高校工作2个月以上。两类岗位均对海外学者开放。截至2014年,全国高校共聘任长江学者2 251人,其中特聘教授1 546人、讲座教授705人,先后有108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综上,根据相关部门总结和报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为什么还要建立新的人才引进计划呢?实际上,前言已经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应该看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并不是之前计划的替代,而是升级和补充。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我国*个国家*人才计划。现有人才引进计划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国务院组成部门或者直属事业单位负责管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制定和出台政策,中央组织部负责具体工作。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具体实施。 第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充分体现了党管人才原则。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是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议事协调机构,中央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管人事、党建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是党中央在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助手和参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中央组织部负责该计划,充分反映了党管人才原则。2002年末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次提出了“党管人才”的概念。201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