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与智能化社会

人与智能化社会

作者:王继周著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21cm 页数: 168页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15.5(6.2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与智能化社会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641042
  • 条形码:9787552641042 ; 978-7-5526-410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与智能化社会 本书特色

我国青少年一代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一是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及发展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人与智能化社会 内容简介

本丛书共五册,分别围绕五个主题展开。《人与智能化社会》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焦点时刻,描述了人工智能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并分析了智能化社会令人担忧的一面,向青少年提出了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理念。

人与智能化社会 目录

总序

**章 智能化社会从哪里来
**节 从农业化社会到工业化社会
一、农业化社会及其特征
二、工业化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 从媒介化社会到智能化社会
一、媒介化社会及其特征
二、智能化社会的到来

第二章 欢迎来到智能化社会
**节 人工智能:撬起智能化社会的一个支点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与智能化社会的来临
三、智能化社会中的“物”是如何“思考”的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三位先驱
一、从“神童”到“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
三、“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第三节 不可错过的人工智能大事件
一、“奇点”的提出
二、“深蓝”“沃森”的胜利
三、谷歌阿尔法狗与围棋冠军李世石之战

第三章 智能化社会中的日常生活
**节 当无人驾驶汽车驶进人类社会
一、无人驾驶汽车的登场
二、什么是无人驾驶汽车
三、无人驾驶汽车的利与弊
第二节 智能家居如何改变生活
一、比尔·盖茨的“未来屋”
二、智能家居的巨头们
三、智能家居正在改变生活
四、智能家居的安全漏洞
……

第四章 智能化社会中的困扰与应对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人与智能化社会 节选

  《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第2辑:人与智能化社会》:  (二)媒介是人际交往的基础,网络空间衍生虚拟社会关系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开始了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并且持快速增长之势,正深刻改变着现实世界。基于此种现实,各国结合实际,纷纷提出应对策略。如,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以期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共享建立起高度灵活的数字化与个性化的服务生产模式;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提倡基于互联网的人机互联,升级社会关键生产领域;我国的“互联网+”概念,将互联网作为核心引擎,在万物互联中推动社会创新。历经有线联网、无线互联、万物互联的互联网,在未来还会创造出更多无法想象的空间。互联网引发的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革命,而这一切都是在人的创造中完成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媒介是人际交往与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整合社会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社会关系的绵延与进化对媒介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媒介形态的变革意味着信息传播手段的革新,新媒介形态对旧媒介形态的延伸与补充,为信息及情感的传递,乃至社会关系的整合升级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渠道与动力。  历次媒介形态的迭代都会引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字突破了口语与肢体语言传播的距离与内容,依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联盟开始大规模迁徙,带来了国家地域的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分散与多样化。印刷术的发明释放了信息传播的自由,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基于纸媒的沟通形式摆脱了视听感知的限制。电子及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带来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巨量媒介信息淡化了人际网络,社会交往从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变,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再受时空限制,开始以个人需求和行为规范为导向,形成了继血缘、地缘、业缘之后的第四类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  互联网能够持续繁荣发展与人们对虚拟社会关系的需求相关,网络功能也因此愈加强大。这是社会关系需求对互联网媒介的直接渗透,是媒介对社会关系变革的直接参与。  虚拟社会关系是媒介渗透社会生活的直接产物。**,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改变。成员关系不是源自地域或情感的有形联结,而是通过虚拟社交实现的自我认同。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模式相较于现实社会有了一定的转变,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与维系以虚拟社群成员的参与、认同、需求及共同利益为核心,虚拟社群的发展源自参与者的创造,这种社群关系不仅在线上维系着,还会延伸至线下,作用于现实社会,成为社会文化变革的积累。第二,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传播方式的便捷易得跳出了传统广播电视时代内容的强线性编排与单向传播的限制,愈加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人们在碎片化的网络空间中进行信息的自由组合,逐渐建构起虚拟社群中以个体为中心的特质。第三,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交往内容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自主性与创造性,较少受到现实社会角色的束缚与群体压力的制约,人们更乐于表现本我,情感的涉人与交换成为交往过程中的增值环节。但是,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有着极强的虚拟情境化成分,尽管能够迅速累积人气,却不利于维系人际关系的黏性。因迅速膨胀的网络热点事件聚集起来的网络社群,在事件热度消退后纷纷离场,就是*好的例证。  ……

人与智能化社会 作者简介

  罗以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教育部授予“***名师”荣誉称号。    王继周,新闻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介人类学、批判理论与文化批评。目前已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等CSSCI、T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共3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